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沛芬 《视听》2022,(3):147-149
网络媒介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下粉丝文化现象日益升温,作为本土粉丝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偶像粉丝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偶像粉丝领袖为考察窗口,通过线上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对这类粉丝个体的媒介生活与传播实践进行深描,试图祛魅本土粉丝文化.粉丝领袖的传播实践历程中呈现出引流工具、养成范本与自我平衡三种样态,"清醒地沉浸"用...  相似文献   

2.
粉丝以同偶像除了认同偶像外表,还有偶像个性与人格特质,这些都可以化为粉丝自我成长的动力。在中国,粉丝跨越媒介平台寻找偶像,以网络发挥集体力量与主流媒介抗衡,改变着中国媒介环境中受众与媒介不平等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3.
商业资本后台操纵、大众媒介作为编码工具发挥信息传递与议程设置功能,制造话题聚集粉丝围观,赋权公众造星,增加粉丝资本、情感投入,合力打造偶像符号;大众媒介开拓公共话语空间,利用公众情感空虚痛点发展虚拟社交,建构与偶像双向互动的虚拟镜像,社群区隔和交往功能刺激粉丝对偶像发展的责任感与情感陪伴,激励情感消费;偶像身体作为符码载体成为审美对象,在追求美感享受的消费社会中被装饰与规训;其中消费服从商业逻辑从观看者转向被凝视物,大众媒介营造女权回归的仿真镜像。  相似文献   

4.
祝培茜 《东南传播》2021,(3):113-115
偶像与粉丝之间的交往关系一直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在"准社会交往"视角下学界更多偏向于对于青少年狂热追星的病态心理探究,而基于此视角探寻明星媒介形象传播的文章较少.本文选用更具特色的养成系偶像TFBOYS为研究对象,发现粉丝与偶像的"准社会交往"关系为促进明星的媒介形象建构做出了贡献.在粉丝团"养成"满足感的不断提升过程中,起到了支持、维护、保障偶像形象的作用,也为偶像的未来塑造之路提供了新的介入力量.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粉丝经济大热,粉丝文化开始日益受到关注。从"追星"到"偶像养成",从"三次元"到"二次元",从现实到虚拟,粉丝文化的变现能力与商业价值正在不断的被刷新。本文分别选取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现象级媒介产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社交媒介产品、短视频媒介产品以及养成类媒介产品背后的粉丝文化与用户心理,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思考媒介融合时代粉丝文化与媒介产品横向延展与垂直分化之间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6.
"偶像养成"是指演艺公司选拔一些新人,进行艺术专业培训并经过逐步包装后推向市场。在整个过程中,艺人的粉丝群体一直陪伴和支持。这类艺人的官方微博的话语模式和互动关系都体现出与传统艺人微博不一样的特点。随着艺人逐渐从业余水平进化为偶像明星,一种体验"身体时间"的家族式粉丝文化和拟态环境被媒介塑造出来,艺人与粉丝通过急速变化的身体媒介形象进行着沟通。  相似文献   

7.
宋钰 《视听》2023,(1):131-134
技术驱动的虚拟偶像具有虚拟性特点,但其消费却延伸至现实世界并创造出消费神话。研究发现,从技术机制看,人工智能技术为虚拟偶像打造的智能化虚拟人格,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技术为粉丝营造的极具真实体验的沉浸感,均有效吸引了粉丝的注意力。从传播主体看,虚拟偶像通过身体的符号化与媒介化,激发了粉丝的消费欲望。从消费者视角看,虚拟偶像利用粉丝的参与、投射、巩固,在其情感结构中注入亲密感、认同感与归属感,驱动消费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粉丝们借助微博平台对明星偶像进行重塑,通过多媒介融合传播的技术手段对偶像及其作品进行阐释和包装.微博粉丝与明星间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关系相区别的“伪社会互动关系”,近距离狂欢取代了远距离膜拜.参照“盗猎者”理论,粉丝们掠夺并整合明星各类支离破碎的文本信息,并采用转译、拼贴、挪用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解读与重构,将粉丝的追星行为转化为一种偶像制造的生产行为.在微博粉丝文化传播中,文化交往的中心难以维持固定的关系,粉丝间的交往结构发生着不断的塌陷、转移和重建,从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社交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TFBOYS偶像团体“十年之约”演唱会为例,展开对粉丝怀旧的研究。首先,指出粉丝怀旧连接了特定媒介世代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粉丝怀旧与粉丝生命史具备双重关联;其次,探讨多重面向的粉丝怀旧模式及怀旧实践,指出粉丝怀旧与记忆、生命、身份、媒介、仪式、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再次,揭示粉丝怀旧如何被制造和扩大,资本在粉丝经济驱动下参与了怀旧制造,数字平台成为怀旧情感的扩大器。研究认为:作为特定的媒介世代的粉丝怀旧,事实上充当了粉丝代际寄托情感、标识身份、区别群体的“情感支架”。本文期待藉由对粉丝怀旧现象的剖析,更深刻地认知理解粉丝生命史及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莉 《东南传播》2010,(10):90-91
粉丝被界定为是对明星制的一种反应,是狂热的消费者。费斯克定义下的粉丝不仅仅是主动地从大众媒介生产的文本中消费文本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是将媒介生产的文化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再生产"。本文将立足于费斯克的这一观点展开,解释粉丝消费行为的复杂性,跳出粉丝单纯作为消费者的身份定位,粉丝还是"游牧民",是"盗猎者",更为重要的是粉丝具有了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粉丝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整个文化工业。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介让粉丝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日韩的养成系偶像产业模式引进国内后,粉丝群体的行为更是产生了一定的颠覆,结果导向的“追星”转为过程导向的粉丝生产偶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养成关系下,青少年对榜样的认知发生了某种逆转。在资本的干预下,这种线上的生产活动已经融入粉丝圈层,呈现出对内和对外的不同表征,并衍生出许多影响业界健康发展的舆论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慎泽  王俊贤 《传媒》2021,(16):51-53
伴随着虚拟现实、引擎动画、运动捕捉、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方式日新月异,基于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创作而成的虚拟偶像日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不仅赋予虚拟偶像媒介形态的不断创新,同时还不断影响着虚拟偶像的生产方式、观赏方式以及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行为与情感认知.本文将总结人机交互方式在虚拟偶像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形式,探究人机交互方式在虚拟偶像与粉丝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人机交互方式与虚拟偶像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偶像和粉丝是娱乐时代的产物,其中最让人关注的是粉丝文化影响下的偶像经济。泛娱乐时代,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畸形化发展,粉丝群体缺乏理性、过度消费、盲目追星,商业资本通过偶像经济掏空粉丝钱包和榨取偶像剩余价值。实现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构建和维护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近年欧美传播学速研究(fan studies)理论加以梳理,以国内粉丝-玉米为案例,检视西方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实践,以填补国内传播学主动受众研究中,速研究的空白。研究发现,国内速群以网络为平台,跨媒介追踪偶像文本,投射自我于偶像文本,展现了主动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15.
《青春有你第二季》网络偶像选秀节目在疫情防控中全方位把握数字媒介的优势,呈现出跨媒介叙事的特征,从故事世界的创造、扩张到制衡过程中,展示出媒介融合、粉丝的集体智慧和参与的特点。粉丝和节目组对元文本的互动博弈以及对世界观的塑造让该节目彰显独特与典型;粉丝在知识社区中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从媒介、叙事和世界性方面扩张故事世界;无限扩张带来了节目失控、焦虑的现实互文和资本逻辑挑战的风险,媒介与消费者进行了配合、制衡与妥协,但仍无法阻止失范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虚拟偶像与粉丝群体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单向崇拜阶段、双向构建阶段,目前进入融合发展阶段.虚拟偶像粉丝共创模式是融合发展阶段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该模式颠覆了偶像—粉丝的经典关系,促进粉丝内部权力分化,提升偶像—粉丝的关系黏性,使得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不断提升,创造了新的营销进路.企业可以进行如下营销进路新探索:一是"粉丝共创+私...  相似文献   

17.
对于K-pop偶像来说,具有出色的唱跳能力只是维系与粉丝之间关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们必须做好"偶像该做好的事",付出大量的情感劳动。偶像的情感劳动搭建起与粉丝的情感连接,粉丝们基于对偶像的情感,付出自己的情感、劳动和财富,而这种粉丝们认为的情感支持构成了偶像产业的重要利益来源。即偶像的情感劳动被资本征用,成为资本获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式观察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的拟社会互动,探寻虚拟偶像驯化的过程与原因。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驯化是资本、技术和粉丝三方共谋的结果,身份认同、社交安全需要和崇拜情感是维系虚拟偶像及其粉丝拟社会交往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闫宝  畅榕 《东南传播》2016,(12):90-92
本文以媒体赋权为视角,对偶像产业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分析。全文从偶像塑造、粉丝参与、IP运营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偶像塑造方面,本文讨论了"网红"式的偶像生产,直播化的"偶""粉"互动,众筹型的推广营销、跨界式的多元经营等问题。在粉丝参与方面,本文讨论了粉丝自组织应援,粉丝全程参与偶像养成及粉丝创造虚拟偶像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偶像与粉丝之间直接的、深刻的、多维度、多元的链接构成了"互联网+"情境下偶像产业的核心,偶像产生的过程由传统的"单向、受控、一味接受"转变为了"互动、自由、自我创造",这进一步促成了偶像、粉丝、经纪公司之间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关系调整。偶像与粉丝正逐渐摆脱经纪公司的控制,成为了各自有权的个体,相互作用,而偶像产业的一切都正在或将要为之转向。  相似文献   

20.
梁莹 《青年记者》2020,(12):50-51
成为某一客体的粉都(fandom)成员,抑或追逐着迷(fan)事物,对当今社会的许多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则更加推进了粉丝参与的积极性和表达的多样性,饭制视频即粉丝利用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类型的视听素材来诠释自己喜欢的偶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