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如何打破成就性经济报道"陈旧、空洞、冗长"的模式,本文提出了非常实用的三招:让事实说话,给成就性经济报道一个"第一时间"落点;强化评论引领,给读者一个正确认识成就的视角;小篇幅多视点,打造成就性经济报道"群效应"。  相似文献   

2.
要想做好就业报道,就必须克服三个不足:即报道基调消极;报道主体偏窄;报道服务空泛。为此,我们要"对症下药",从三个方面改进创新:即做"有希望的新闻";做有多元视角的新闻;做有帮助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夏婷 《新闻前哨》2014,(10):79-80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备受各方的关注。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相似文献   

4.
欧漫 《新闻前哨》2012,(8):91-91
回访报道就是对曾经报道过的新闻现象或新闻人物,通过选取新的报道角度,重新进行采访的一种报道方式。如《新闻晨报》2010年1月7日刊登的《周正龙称:又在山上看见老虎》、羊城晚报2012年1月25日刊发的《陈贤妹平凡的良心平凡的春节》等。对重大事件的回访报道是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要形式之一。纵观近年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公共事件发生的"突发时效"之内,各方媒体利用卫星传输全程追踪、记者现场直播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展现出绝不缺席的本能。无论是"温州动车追尾特大事故",还是广东"小悦悦事件";无论是"拆迁征地补偿"等敏感问题,还是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  相似文献   

5.
达龙 《新闻世界》2013,(2):39-40
本文从当今官员报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入手,探讨打破官员报道"旧思维"的几种途径:摆正位置,正确看待媒体与各级领导干部的关系;做到采访的深入和全面;打破僵化的褒扬(贬低)性的报道模式,做到报道的"平视化";善于采用一二人称,适当摒弃第三人称式报道;典型报道应多在领导干部的行为细节上诉诸笔端,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6.
王桂珍 《新闻窗》2014,(6):40-40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历来都是媒体的"重头戏"。"两会"报道因政治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程式化、模式化的报道方式,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影响了宣传效果。"两会"报道传递的是国家声音,实质上也代表着人民意志,与每一位公民利益息息相关。如何才能让"两会"报道在及时、准确、权威的同时,又能够生动形象吸引受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党中央对新闻报道提出的"三贴近"要求,创新报道理念,创新报道内容,改进报道形式,把"两会"中既受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呈现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
深度报道形成于本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深度报道被称为"大标题后报道",法国则称之为"大报道"。如今,深度报道已成为了西方报刊的"报坛霸主"。在中国,深度报道在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之后,也渐渐在新闻界扎下了根,并随着媒体的激烈竞争日渐"枝繁叶茂"。可以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氛围之下的深度报道,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中国新闻改革的浪潮中极具生命力,它不但没有昙花一现,反而活得很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近年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既有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解释、调查、预测),也有组合式的深度报道(组合、连续、系列)。本文试对组合、系列、连续三种组合报道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认为组合式报道可以称为"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毛宝钺 《新闻实践》2014,(12):87-88
时政报道在县市台新闻栏目中承担着最为核心的宣传任务,地位独特,份量很重。但现在不少观众却对时政报道敬而远之,根本原因在于三大通病严重影响了观众的收看兴趣,削弱了时政报道应有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一是常围领导转,少见"众生相";二是文本"官样化",编播"排位子;三是新闻语言"八股腔"。老化的思维定式,老套的新闻形态,老茧般的新闻语言,常常令县市台的时政新闻生硬,发干,走形,变味。"  相似文献   

10.
搞好农村报道是地市报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更是当前新闻宣传的首要任务。地市报农村报道和体操比赛一样,也有"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之分。相对而言,地市报农村报道的"自选动作"比"规定动作"更能体现个性风格及其特色,在促进和推动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地市报在完成农村报道"规定动作"的同时,应当联系实际做好"自选动作"。一、围绕主题,选好角度。选择报道角度是突出新闻主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选准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11.
刘玲 《东南传播》2010,(3):127-128
近年来,国内新兴展会层出不穷,对展会的报道铺天盖地,但纵观媒介对展会活动的报道,普遍存在缺乏贴近性等问题。本文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个案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应强化文化意识,用文化视角来解读会展经济;应挖掘海西丰厚的文化资源底蕴,进行集群式开发和立体式传播;重视"经济现象的文化视角"和"文化现象的经济视角"的报道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将"组合"一词解释为"组织起来成为整体"。那么,组合报道就是围绕某个主题或新闻事件进行的整体性报道,具体表现为由若干篇相对独立的单篇报道组成的报道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在其《深度报道写作》中认为,“所谓组合报道,是将某一新闻事件各个侧面的报道及素材组合在一起,从方方面面对新闻进行透视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既要有深度——深入新闻事实内部,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又要有广度——详尽报道有关新闻事实的一切情况。鉴于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接受特点,深度报道一直是纸质媒体的强项,广播新闻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本质特征上,广播深度报道与纸质媒介的深度报道没有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广播深度报道类节目要遵循广播的符号规律以及广播听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广播因为其以单一声音为介质,是一种线性传播,具有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等局限性,听众稍不留神就容易听不懂听不清;广播还具有听觉信息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听众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广播一般被认为主要是承担"告知"新闻的功能,优势在于时效性强,收听灵活,广播新闻一般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如果新闻篇幅过长,就会使人厌倦,产生理解困难。从这些方面来讲,广播似乎只适合做"快餐"而不能做"大餐"。实际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地方电台新闻节目中经济报道策划进行了论述。认为找准经济报道的"切入点"是我们做好经济报道策划的关键所在。主要从三方面来论述做好经济报道策划,采写上要注重抓两头,即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找好"对接点",寻找引发群众共鸣的"动情点",编排上努力做到创新思路增"亮点"。  相似文献   

15.
进入网络时代,由于受受众的心理喜好及生活节奏的影响,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本文从新闻事件打头、做强深度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和报网联动等四个方面来谈报纸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小人物"报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6.
"抓问题",是军事报道的常用手法。但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抓问题"的军事报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军事新闻面临更为复杂的多样化解读。因此,军事新闻报道中的"抓问题"应做以下改进:客观描述"问题",不能刻意渲染;稳妥揭示"问题",不能失去尺度;着眼解决"问题",不能一味批评。  相似文献   

17.
电视技术对突发事件报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录播"到"直播"、从"模拟"到"数字"的变革,推动着突发事件报道的制作方式、叙述角度、创作理念等形态的演变与突破。电视技术的更新、传播环境的改良,促使突发事件报道更为有序、规范地运作。  相似文献   

18.
杨敦显 《东南传播》2010,(9):122-123
本文以"瓮安事件"等群体性事件报道为例,分析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为更好实现媒体的报道责任,应注意的报道策略,即注意舆论引导,选择适当报道的形式和选择解释性框架。  相似文献   

19.
李艳 《新闻世界》2010,(11):149-150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图书网"进行了有关我国艾滋病报道的研究论文和专著的检索和研读,对1998年到2008年有关我国艾滋病报道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了解现状,展望未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鹏杰 《新闻世界》2013,(11):203-204
目前对典型人物报道的研究非常多,但根据典型人物所蕴含的不同标准和价值取向所进行的历史分期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典型人物报道历史,将之分为"建国初的探索期"、"‘文革’十年的曲折期"、"改革开放初的繁荣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多元期"、"网络时代的自发期"等五个时期,并结合案例逐一阐释不同时期的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