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情权和表达权的要求日益高涨。人们把所见所闻提供给媒体,希望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保护消息来源,从而保障新闻记者采访权,继而维护公民的自由表达权和知情权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法学界和新闻界呼唤通过立法来保护消息来源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清晰。本文试从隐匿权的特性、合理性以及各国隐匿权发展现状来简要分析我国隐匿权立法的可行性及障碍。  相似文献   

2.
匿名消息来源可以为记者带来重要的新闻,但是又往往使记者陷入法律的纠纷。关于匿名消息来源的保护和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平衡受到新闻界和法律界的热议。  相似文献   

3.
安焱家 《新闻世界》2014,(10):163-165
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机构来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匿名消息来源虽然能够揭幕一些不为人知的轰动性信息,但同时也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甚至会是虚假新闻的温床。在美国,记者拥有的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特权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特工门"事件探讨消息源保护和司法公正之争思潮的演进,梳理争论双方的观点和依据,并介绍其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消息来源:新闻真实性的关键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 消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资源就是拥有可靠准确的消息来源,这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拥有可靠准 确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来源能够提供记者重要且新鲜的内幕信息。记者在这些消息来源提供的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整合处理而完成一篇报道。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竞争日趋激烈,拥有可靠的独家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媒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传媒与司法互动中产生的冲突引起传媒和司法界一些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消息来源的保护就是其中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本文通过考察域外对消息来源保护的相关规制及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来探讨传媒与司法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传媒与司法互动中产生的冲突引起传媒和司法界一些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消息来源的保护就是其中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本文通过考察域外对消息来源保护的相关规制及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来探讨传媒与司法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黄斌 《声屏世界》2006,(7):10-11
2005年,随着告发“水门事件”的“深喉”费尔特33年后的自我亮相,随着美国中情局特工泄密案中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记者被判有罪,面对新闻与丑闻、馅饼与陷阱的双重诱惑,关于对消息来源的保护和媒体如何采用秘密消息来源的问题,再次引人注目。人们或站在政府的立场,或站在新闻的角度,或站在公众的视野,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秘密消息来源的保护与采用涉及道德与法律、自由与纪律的二元冲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迫使新闻界更加谨慎地对待秘密消息来源,迫使人们再一次将消息来源置于法律法规、新闻规则和职业道德等多重背景下,进行一番包括伦理、法…  相似文献   

9.
消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事关传媒声誉,所以西方主流传媒机构大都对消息来源尤其是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十分审慎,并制定具体明确的操作规范,这些规定对正在与虚假新闻做斗争的中国传媒来说同样富有借鉴价值。一、路透社关于“消息来源”的规范路透社的每篇报道(有极少数例外)都应清楚明确地交代消息来源。这样做有两个理由:一是为了使订户能对报道的可信性作出自己的判断,二是为了在报道受质疑时保护自己的声誉。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较少受到非难。因为消息来源对于记者和媒体非常重要。“新闻来源是记者的黄油和面包。”有了他们提供的线索,记者才能写出复杂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1.
《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对于美国新闻报道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做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结合史实分析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和记者独立性之间存在的冲突,并在研究分析目前美国主流新闻操作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化解冲突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苏蕾  纪小静 《今传媒》2023,(9):50-54
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突破新闻驯化,本文选择我国对外传播优秀案例云南象北迁的国际报道为样本,分析了该报道的框架、主题以及消息来源,研究发现:在该报道中,国际媒体沿用了我国媒体报道框架,新闻驯化率较低,训化策略比较简单,在调用本国和西方消息来源“驯化”新闻方面表现较弱,大量使用了我国消息来源,具有“反向驯化”特征。对此,提出生态软新闻能够有效降低新闻驯化程度,我国媒体要拓展报道深度和广度,突破新闻驯化,以增强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6,(15):48-48
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而在我国并没有类似的规定。为什么我国没有产生记拒证特权与消息来源保密义务的相关规定?记拒证特权会产生哪些价值冲突?如何避免其在新闻实践中的负效应?请关注“新闻茶座”《价值纠葛:在新闻职业伦理和司法目的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一、文献回顾 对于媒介公信力的判断维度,自从Hovland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消息来源为研究对象,并发现公信力具有专业知识和可靠性两个最主要的维度以来,学者们不断对媒介(渠道)、消息来源、媒介机构三个部分的公信力判断维度进行实证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许多国家法律规定,律师对委托人、医生对患者、神职人员对忏悔者等在职务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免于强迫作证的义务。这种对于法院或其他机构传讯或查问消息来源,新闻记者主张具有拒绝透露的权利,就是记者的消息来源保密权,或称为记者的拒证特权。今天,记者和编辑所拒绝透露的内容已经不限  相似文献   

16.
陈勇 《新闻记者》2004,(8):28-28
消息来源是新闻媒体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如果媒体拥有广泛而强大的消息来源,无疑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但如果对消息来源使用和处理不当,也会惹来无穷的麻烦。因为事实性差错大多发生  相似文献   

17.
信源差错。新闻记者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寻觅适合的消息来源,从中搜集为完成新闻选题所需的素材资料。虚假新闻的产生与消息来源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消息来源上的差错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类型:“编造消息源”、“来源境外媒体”、“匿名消息来源”、“单一消息源”和“来源网络的消息源”。  相似文献   

18.
黄晓军 《新闻知识》2012,(5):104-105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和网络互为消息源,媒体人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交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把关程度不一。互联网时代媒体人消息来源的使用比较复杂。不当使用消息来源会给媒体人和媒体带来困扰。因此,传统媒体使用网络消息源以及媒体人使用微博要运用相关技巧,对消息来源进行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19.
陈欧阳  蒋国亚 《新闻界》2022,(11):77-88
消息来源使用偏向的实证研究多聚焦消息来源被援引的频次,旨在通过考察媒体对不同消息来源的系统性“选择偏向”来揭示媒体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却忽略了消息来源以何种形式被重组呈现的问题。这种单一化的研究视角,易让国家对外传播实践陷入“引用率越高,话语权越强”的幻象。本研究引入框架理论中的“选择-重组”概念,强调从“选择-重组”两个维度考察消息来源使用偏向。对美、英、印、日四国媒体报道的消息来源实证分析显示,相较于印度《经济时报》直接通过“选择偏向”排除中国声音,美、英、日三国媒体则主要借助“重组偏向”消解中国声音,在广泛引用中国消息来源的同时,将其置于相反观点的消息来源网络中,分别呈现出“此长彼消式压制”“掩耳盗铃式平衡”和“分散孤立式消解”的特点。增加对消息来源“重组偏向”的考察,有助于揭示国际新闻生产中更为隐蔽的权力实践,为正确理解当下中国的话语权现状提供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20.
专家类消息来源是记者经常使用的一类消息来源。但是使用专家类消息来源比较随意,在国内媒体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记者在使用专家时往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