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会宁  高敬东 《精武》2005,(9):40-41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然而,当前流传最广的架子却是杨健侯及其儿子杨澄甫定下来的养生拳架,其次是杨班侯传出来的技击小架,而杨凤侯传出的拳架在全国几乎看不到。世人多以为杨凤侯早亡,没有传人。但是目前在河北省廊坊市辖的大城县确确实实活跃着一支杨凤侯的正宗传人。  相似文献   

2.
北京杨家派,即世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所传,有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等等,所习亦各不同,大致分为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余尝以此事问之澄甫先生,答日:"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习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适,血气充行,搞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然而,当前流传最广的架子却是杨健侯及其儿子杨澄甫定下来的养生拳架,其次是杨班侯传出来的技击小架,而杨凤侯传出的拳架在全国几乎看不到。世人多以为杨凤侯早亡,没有传人。但是目前在河北省廊坊市辖的大城县确确实实活跃着一支杨凤侯的正宗传人。  相似文献   

4.
杨振铎,河北省永年县人,1926年生于北京,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杨澄甫之三子。  相似文献   

5.
李树军 《精武》2009,(4):54-55
北京杨家派,即世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所传,有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等等,所习亦各不同,大致分为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余尝以此事问之澄甫先生,答日:“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习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适,血气充行,搞定方位,表示功夫。到运用时,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家先(提供者接:指杨少侯)现在练的,都是打人法则。”其意若日,倘若在平稳静水之中,尚不能游泳,欲涉惊涛骇浪之江海可乎?有如习骑马,粗浅之慢步未有把握。而欲跳跃障碍物可乎?古人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近,实为至理名言。总之,打人之事,非日常所需,而健康实为须臾不可相离。试问吾辈,何者为要?本人所说,皆属平庸之谈,卑无高论,倘读者能循次而进,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于健康上不无裨益。至于惊奇骇俗之谈,好高骛远之谈。  相似文献   

6.
锤嘉波 《武当》2006,(8):19-19
世人只知道满族人吴全佑(1834—1902)从杨露禅、杨班侯父子习练杨式太极拳,后以太极拳小架传给其子吴鉴泉(1870—1942)和得意门徒王茂斋(1862—1940),而创“吴式太极拳”,而极少人知道吴式太极拳来源于宋氏太极拳。于志钧撰写《宋氏太极拳源流述真》一文刊发于《武当》2002年第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武坛上,杨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享誉海内外。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应为“杨禄躔”——本刊注)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  相似文献   

8.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编《中国集邮大辞典》于1996年2月出版,1999年7月修订再版,修订后的大辞典依然存在较多错误,兹将比较明显无疑的记录如下,希望能为继续修订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梅永顺 《武当》2008,(6):17-18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系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次子杨班侯创编流传下来的老拳架,是社会上鲜为人知、罕有人练的功夫架、技击架太极拳,与现在广泛流行的健身架太极拳在本质上,以及具体练法上完全不同。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盘练难度大、运动量大、功效高,其拳亦可以慢练,也可以快练,非常适合青少年练功夫、练技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武当》2007,(5)
牛春明先生(1881~1961),满族,北京人。早年曾学习园艺、骨科等多种技艺。21岁(1901年)那年,曾向健侯先师学习太极拳,后拜杨澄甫为师。因得杨氏父子赏识,特赐字“镜轩”,  相似文献   

11.
和敬芝,字式甫(1850~1918),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三子,拳术上得父亲传。同治年间,随李建(李棠阶之子)参赞政务,官授“文林郎”。曾在河朔书院讲书。辛亥革命后曾传弟子多人,文武兼资。著《高手武技论》等太极拳论。以下几篇拳论是和敬芝手书太极拳理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张长林  张顺林 《武当》2006,(5):34-36
1973年春节刚过,李宗有老师给郑悟清老师刻了一枚牛角方印, 让家兄长林和他一块送往西安,家兄借机请郑老师拨拨架子。从西安返回咸阳时,在西安火车站,碰见郑悟清的徒弟刘育英,李宗有老师告诉刘老师说,他多次拜访过侯老师, 侯老师只拉家常,不谈拳术,今天想再拜访侯老师。与侯老师善交的刘育英满口答应,他带去准行。果不其然,侯春秀老师见刘育英引荐,非常热情地与李老师和长林兄谈起了赵堡架太极。  相似文献   

13.
王仁传 《武当》2003,(11):32-33
禅光慧照般若心慧果日日浇甘霖 甘霖非是从天降起自心田会成神 这是李兆生先生为北京红螺寺所作百首禅诗中之一,此百首禅诗现已结集付梓。“禅”为梵语“禅那”的略称,有息心静虑至某种境界之意;“禅光”是指经过长期修持之人所具有的生命之光。“这种生命之光的现出,一定是恒久实力的启示”(《翰墨缘》)。“般若”犹言智慧。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6日至7日,国际篮联在西德慕尼黑本部,召开的第三届中央委员会议上,讨论研究了篮球规则修订草案,全会同意将修改后的规则(第二草案)交于今年6月23日至25日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篮联第12届世界代表大会批准。全会对第一次的规则草案,作了一些修订,现将我对规则草案的介绍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沧州唐拳     
唐拳,据拳谱载,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元)霸所创。唐太宗李世民为李渊次子,自幼习武,是一代文武皇帝,他对此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后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6.
狄兆龙 《武当》2001,(6):29-30
史武八卦掌的训练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定架子”,培训基本功。基本功形式,有开弓射箭势(图1),双仰掌势(图2),单仰掌势(图3),挑掌势(图4-1、4-2),勾掌势(图5-1、5-2),探掌势(图6),仰掌展开势(图7),抱球势(图8~1、8-2、8~3、8~4),搬拦捶势(图9~1、9~2、9~3、9~4),反背掌势(图10~1、10~2)。  相似文献   

17.
陈庆国 《武当》2001,(1):5-9
据郑炳章先生讲,太极“十三硬架”是杨班侯所传。当年杨班候将其传与李瑞东的长子李伯英、三子李季英、弟子项润田和承安和尚。郑炳章老师先后曾向这四位前辈学艺,时问最长的是承安和尚和李季英。李季英对此拳多有心得,并在十三趟硬架后面又加上一趟“捍卫心气抖心随”,成为现在的十四趟。  相似文献   

18.
米歇尔公司出版的《世界电子邮票目录》每两年修订一次,不但续录新品,还及时增补、修订前录票品的研究成果与市场价格。最新版本于2004年6月推出,较前新增电子邮票发行国4个,全部1000多种邮票图片彩色精印,因而售价高达44.80欧元(约合人民币460元)。  相似文献   

19.
杨振铎,1926年生于北京。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杨澄甫之三子,河北永年人。杨振铎自幼随父习练杨式家传太极拳及各类器械、推手等。1951年移居山西。 多年来,杨振铎始终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工作。1982年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杨振铎任会长。他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学员遍布世界各国,具有很高的  相似文献   

20.
蒋维乔 《武当》2008,(3):47-47
因是子是武进蒋维乔先生的别号,他所著的《因是子静坐法》于1914年出版,以后又经多次修订出版。其功法有“世间禅”之称,曾风行海内外,颇有影响。现择要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