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一) 近年来,网络民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彭水诗案”、“西丰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到“瓮安事件”,还有拉萨打砸抢事件被西方媒体歪曲报道、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被藏独分子抢夺,等等,中国网民集中、强烈、突出地表达了对这些事件的爱憎。网民们密集的评说、议论,被认为是“网络民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件引起全民的探讨、议论之后,各种各样的“门事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门事件”成了一种新闻现象、社会现象。2009年7月甚至被称为“门事件月”,在此期间,各种“门事件”此起彼伏,如“黄瓜门”、“街头门”、“摸奶门”、“脱裤门”、“代言门”、“保姆门”、“车震门”、“洗手门”等等,“门事件”已到了一种泛滥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新玩意儿,近年来因其强大的网络威力与社会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从2006年的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到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流氓外教案事件、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的张殊凡事件,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70后炫富女”兰董姐姐事件、“辽宁女”轻蔑灾民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天价烟局长事件,到新近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大学事件、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平民大学生事件等,这些频频自网络空间延伸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空间的“人肉搜索”事件,先后制造出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并转化为社会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因其带来的可以揭开权力信息黑箱的传播功能,受到网民与社会的认可与赞扬;另一方面因其带来的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受到网民与社会的反对与贬斥,以至于开始有地方政府开始立法明确规定“人肉搜索”违法。悖论中生存的“人肉搜索”,正在受到传播伦理的高度审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流言理论”、“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舆论导向”的原理对“家乐福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进行传播学分析,既强调事件的理论意义又注重事件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以后类似公众事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贾君鹏事件”:媒介事件与社会的“集体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平  王子毅  董朝 《今传媒》2009,(12):16-18
一、贾君鹏事件:新媒体“媒介事件”的典型文本1.“媒介事件”的概念演变:从卫星电视到新媒体1992年,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  相似文献   

6.
张少康 《新闻窗》2014,(2):44-45
一、“阿房宫事件”为什么“教训深刻” 2014新年伊始,陕西“阿房宫事件”波澜再起。一篇题为《西安380亿打造“新阿房宫”引舆论质疑》的文章惊动中央高层,中央领导对此作了重要批示。对此,陕西方面称“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7.
王立方 《青年记者》2007,(16):137-137
作为一名记者,牢牢地把握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但在记者的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是置身于事件之外,要针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用最佳的视角来审视新闻事件,用最适当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事件,用最合理的形式来表现事件,具体地来说要做到“远事”、“近事”和“入事”。先说“远事”,这里所说的“远”,不是站得远远地观望,而是置身于事件之外,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是新媒体时代的衍生品,它随着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而产生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在微传播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经历了“否定”到“去否定”的历程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日渐好转,官方给“群体性事件”这种现象的标签经历了从“否定”到“去否定”的历程,①即从“群众闹事”、“治安事件”、“突发(性)事件”、“紧急治安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到“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侵权责任的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从“铜须门事件”、“崔猫事件”,到“周老虎事件”,再到被称为“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姜岩案”,再到最近韩国明星崔真实自杀案件,无一不引发激烈的争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1948年10月12日,在当时的文化出版中心上海,发生了“利群事件”。这是继1947年7月和9月,国民党当局先后策划“《文萃》事件”、“富通事件”后的又一次迫害进步出版业的严重事件。“利群事件”事态之严重,受牵连被捕人员之多,牺牲之大,震撼了沪、宁、粤、港等地的文化、教育、出版各界。  相似文献   

11.
“网络讨伐”是“高跟鞋踩猫事件”之后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就在人们的神经逐渐开始冷静下来,一起关于婚外恋的“铜须门事件”在网上又被传的沸沸扬扬。这一次,“网络讨伐”同样显示了巨大威力,漫天的流言蜚语和指责谩骂如狂风暴雨般充斥着各大网络论坛,讨伐的风头一边倒的指向当事人之一的“铜须”,在很短的事件内,他的真实身份、家庭住址、照片、手机号码甚至居住国外的女友姓名都被曝光,而针对他的“追杀令”、“通缉令”、“审判”等更是五花八门。应该承认,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形式,具有其他传统新闻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福建南平校园血案”报道之后,广东、江苏等地也接连发生了同类事件,同样“富士康连环跳事件”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愈演愈烈。不可否认,新闻媒体在报道这类涉及“绝望族”的报道时在新闻内容的采写、版面的编排以及深度挖掘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致使这类事件产生了“维特效应”,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闻媒体应该从职业道德、舆论导向上审视自己,给予“绝望族”更多的人文关怀,避免“维特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新闻“四化”指的是电视业界流行的报道方式:“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在实际报道中,要将这“四化”的顺序反过来,也就是先从细节说起.然后讲人物故事,再把故事与相关事件联系起来,最后做主题提升。节目进展的脉络是:细节、人物、故事、事件、主题。  相似文献   

14.
在“躲猫猫”事件中,云南省委宣传部转变观念。变被动“捂盖子”为主动“揭盖子”。积极回应舆论质疑,对事件调查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媒介对“张钰”、“杨丽娟”、“华南虎”事件报道为例,用“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传媒假事件”中媒介和受众的行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陷阱新闻”与“隐性采访”、“传媒假事件”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它可以被看作是两者的交集。作为在实践中已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新闻现象,“陷阱新闻”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陷阱新闻”导演事件、欺骗式采访和以审判者自居的特征,都是对新闻伦理规范的违背。  相似文献   

17.
“事件出版”随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而获得发展的契机,是以“事件”为中心,围绕事件构成元素进行断面或连续性综合报道和深入研究的出版行为.事件出版可以分为偶发事件出版、频发事件出版、奇异事件出版、人工事件出版等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类出版实践既有正当、适宜、主体自觉的伦理“在序”状态,也可能存在失时、失利、失义的伦理“失序”问题.有序的事件出版在伦理上应该对出版义利观、主体现、绩效观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刘伟男 《今传媒》2013,(4):102-103,105
“杜甫很忙”是指2012年3月风靡网络的杜甫涂鸦事件.自第一张杜甫涂鸦组图出现在新浪微博之后,微博管理组将其置顶为微话题,顷刻之间,“杜甫很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杜甫很忙事件的走红到底是出色的网络营销,还是一次偶然的网民狂欢,其间又是否存在规律性.以上这些问题,让我们通过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揭开其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9.
黄斌 《声屏世界》2006,(3):67-67
每当岁末年初,地方媒体热衷于效仿中央媒体评选国内外有影响的新闻事件的做法,在各自的“地盘”上盘点一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诚然,干工作要抓住主要矛盾,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振奋人心、发奋图强应是此类评选活动的目的。然而,冷静看看现在一些地方评选的有影响的所谓“十大新闻事件”,经常是“全线飘红”,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一派大好,负面事件乃至一些中性事件只字不提。对非歌功颂德的年度重大新闻事件,总是采取回避、遮掩、羞于出口的办法,要不,就采用避重就轻的温和的说法,显得不是那么诚心诚意。负面事件列入“十大新闻事件”,肯定…  相似文献   

20.
“媒介事件”的概念在传播学中由来已久,丹尼尔·戴扬和埃利胡·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电视现场直播》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遂个“戴卡”定义,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电视”和“历史事件”,而电视无疑在该定义中处于核心地位。事实上,所谓“媒介事件”在这里就等同于“电视事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