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联"成立之初,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南国社等创办的既成刊物随之变成了"左联"的文艺阵地,计有:《大众文艺》、《南国月刊》、《艺术月刊》、《沙仑月刊》、《拓荒者》与《萌芽月刊》。通过这些刊物,"左联"推介了一些左翼文学新人、新作和新理论,推进了"大众文艺"的发展进程,为将民众引入艺术殿堂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推进了左翼文艺界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2.
一“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也是“左联”时期革命文艺在创作方面的重要收获之一。这三个连续的短篇,创作于1932年来——1933年初。这一时期,茅盾总结了由《蚀》——《虹》、《路》、《三人行》以及左联初期他创作的历史题材小  相似文献   

3.
《北斗》是左联的机关刊物,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星空上的北斗星。丁玲于危难之际受命主编《北斗》,她在党的正确领导和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左联及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写大众。对纠正当时左联的“关门主义”,繁荣和发展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左联”期间,曾经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文学是战斗的!”“左联”的老战士夏衍同志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三十年代的战斗文学的代表作.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光明》杂志创刊号.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左联”成立五十周年。“左联”只存在六年(一九○年三月到一九三六年春),时间不长,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当然,“左联”的工作并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但在一九五七年由于在“左联”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冯雪峰同志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以后,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就讳言“左联”的缺点和错误,甚至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后来江青伙同林彪炮制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又从极“左”方面无限夸大“左联”的错误,还无中生有,混淆是非,全盘抹煞“左联”的成就,甚至把它说成是什么“黑线”,妄图在  相似文献   

6.
左联烈士胡也频的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作者自署“一·九二九年五月七日早上二时作完于上海”。小说标志着胡也频创作道路上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立场转变的新起点。可是,关于这部作品的最初发表时间,有关文章和著作的记述存在着错误。瞿光熙同志在《胡也频两部革命小说发表的周折》(《新民晚报》1960年5月26日)一文中说:这部小说写成后未能发表,一九三○年六月才出单行本。一九六一年,瞿光熙在《关于胡也频殷夫几件事迹的考证》(见《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 一文  相似文献   

7.
任钧的诗论     
<正> 在我国三、四十年代诗坛上,任钧是一位活跃的诗人与诗论家。他原名卢嘉文笔名有卢森堡、森堡等。一九○九年十二月生于广东梅县隆文乡文普村。中学时代,任钧就对诗歌创作发生浓厚兴趣。一九二九年秋到一九三二年上半年曾留学日本。虽然一九三○年三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他远在东瀛,但由于他是二十年代后期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的成员,而太阳社的成员,当左联成立时,全部参加了“左联”,所以他在东京也成了左联的一员,与叶以群、谢冰莹等人成立了左联东京分盟,开展革命文艺活动。一九三二年九月,他和蒲风、穆木天、杨骚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几十年来,他在新诗园地里辛勤地播种耕耘,新中国成立前,他先后出版了《冷热集》、《战歌》、《后方小唱》、《为胜利而歌》、《战争颂》、《发光的年代》等诗集。在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任钧从三十年代初起就从事诗歌理论批评活动,一九四六年曾集成《新诗话》一书出版,奠定了他作为诗论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新文学史上,作家马子华是创作甚丰、影响颇大的重要作家之一。三十年代在上海他曾加入过“左联”,同鲁迅、胡风、周扬、田间、艾芜等著名作家有过较多的接触。在上海主编过大型进步文艺刊物《文学丛报》,并在此期间发表过许多作品。如中篇小说《颠沛》,短篇小说集《笔伐集》、《路线》,长诗《骊山之夜》,新诗集《坍塌的古城》。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他的子民们》,在文艺界引起了反响。子华先生在一篇回忆“左联”时期的文章中写道:“当我的长篇小说《他的子民们》出版以后,茅盾先生在《文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彭家煌是一位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他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一九三○年“左联”成立后,由潘汉年同志介绍他加入“左联”。可是,长期以来他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应该迅速加以改变。 彭家煌,湖南湘阴人。一八九八年生,一九三三年病逝于上海。只活了三十五岁。他是二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的。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共发表过五十多篇小说。此外还写过一些童话和杂文。先后出版过《怂恿》、《茶杯里的风波》、《平淡的事》、《喜讯》、《出路》等短篇小说集和一个书信体中篇小说《皮克的情书》等作品。本文拟就《怂恿》和《喜讯》两个集子的思想和艺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左联时期,我国的革命儿童文学在党和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在左联的热心关怀和精心培植下,蓬勃发展起来。在空前繁荣的儿童文学园地里,渗透了无数作家的辛勤汗水,洒下了革命先烈的殷红鲜血,也留下了巴金耕耘的足迹。这个时期巴金创作了童话《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等作品,一九三七年结集为《长生塔》。巴金的童话创作虽不多,但它以强烈的时代气息,神奇的幻想与浓郁的诗情,在当时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洪灵菲(1902—1933年)广东省潮安人。1922年入广州高师(今中山大学),1926年入党,1933年因叛徒出卖被捕遇害。洪灵菲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任左联第一届执委。作品有《流亡》三部曲、《在洪流中》、《大海》等;洪灵菲像(1929  相似文献   

12.
潘漠华(1902-1934),现代诗人。原名潘训,笔名漠华、若迦等,浙江宣平(今浙江武义县人。1922年参加组织湖畔诗社,1930年参加筹建北方"左联"。前后期诗风变化很大。诗作收入《湖畔》、《春的歌集》,汇编入《应修人潘漠华选集》。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散文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历来被作为保留课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但对文中所云“……可见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这段话的所指,人们却常视而不见或语焉不详。浙江省青年文学批评家许锡强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季刊)2005年第4期上发表的《“‘左联’五烈士”案情新探》,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被《文汇读书周报》等媒体迅速地予以关注、摘载或评述。许锡强对“‘左联’五烈士”案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初步成果曾在《语文学习》杂志1994年第8期上发表;现在发表的论文原系2004年初应《鲁迅研…  相似文献   

14.
《快乐阅读》2013,(23):2
聂绀弩,一九○三年生,湖北京山人。作家。一九二四年考入黄埔军校,参加东征。翌年就学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一九二七年回国。一九三二年在上海加入左联,曾主编《中华日报》副刊《动向》。历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聂绀弩诗全编》《中国古典小说论集》《脚印》等。有《聂绀弩全集》行世。一九八六年去世。《立春前后》是董桥先生近  相似文献   

15.
1931年 2月 7日左联五作家在上海龙华遇害,这一事件对鲁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悲哀、愤怒、痛苦一起在他心中交织、翻腾。为了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暴行,为了悼念死难烈士的英灵,鲁迅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冒着生命危险,参与创办了左联的新刊物《前哨》,推出“纪念战死者专号”,亲自撰写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前驱的血》;在美国的进步杂志《新群众》上发表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他还把一首悼诗寄给了日本歌人,在《北斗》月刊上刊登了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画《牺牲》 ……但所有这一切,依然未能…  相似文献   

16.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31年加人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使得他的诗歌写作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建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  相似文献   

17.
周而复于1933年考取光华大学后不久即参加“左联”,并于其时进入文学门径,除了本人创作,周而复还参与编辑出版《文学丛报》和《小说家》。1938年在光华大学毕业后告别上海,奔向延安。  相似文献   

18.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是我国20世纪文坛卓有成就的作家。1924年进黄埔军校,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2年加入“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1936年与胡风等编辑《海燕》月刊,1938年到延安,不久到新四军编《抗敌》杂志。  相似文献   

19.
周扬(1908~)湖南益阳人。1927年在上海大厦求学时入党(1932年重新入党)。曾留学日本。1930年回上海后,参加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1933年担任左联党团书记(还由冯雪峰引荐担任过上海中央局文委委员),主编过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抗战爆发后,于1937年秋到延安,曾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1946年至1949年,先后担任中央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局宣传部部  相似文献   

20.
何谓"二流堂"?必须先破题、作注,读者方知来龙去脉。"堂主"唐瑜(1912~2010年),祖籍福建漳州。他的哥哥唐大杏在缅甸经商,财力雄厚。1927年,15岁的唐瑜读了潘汉年主编的半月刊《幻州》后,倾慕潘汉年的革命思想,给潘汉年写信表示革命的意愿。潘汉年热情复信,使唐瑜受到莫大的鼓舞。1930年,唐瑜由潘汉年推荐,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唐瑜成为左联最早的盟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