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名物、典章制度的认识不同,分节、断句不一致,及《书集传》以意解经,导致了《书集传》与《尚书注疏》在经文训解上出现大范围分歧。《书集传》更加强调文理脉络;更多引用《孟子》训解经文,将宋儒以为的《孟子》精神成功融入训解之中;部分经文训解追求对偶的特征,与宋代科举考试相关联。宋以后刻本时代和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得训诂精简和义理突出的《书集传》在与《尚书注疏》等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最终完成文本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俞正燮手批《书集传》,王立中在《俞理初先生年谱》中曾谈到过,但未见其书,不知其详。这次整理《俞正燮全集》,在安徽省博物馆发现,喜出望外。俞正燮手批蔡沈《书集传》系康熙癸丑崇道堂刻本,行楷朱批(仅有两处墨笔,注字句。似后来所加)溢于眉上。字迹端正秀丽,  相似文献   

3.
《四库提要》对后世影响极大,即使在当代也有许多学者直接援引其观点作为论据。本论文旨在针对这些疏误之处加以考辨,还一个客观历史的《书集传》文本原貌。  相似文献   

4.
《诗毛氏传疏》是陈奂最重要的《诗经》研究著作,其撰写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发明古文毛诗.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传疏》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但如果站在当今训诂学的立场上看, 《传疏》仍然存在误解毛诗经传的不足.这些不足实质上是陈奂严重低估了注释书解释对象语义的复杂性及其解释的多样性.陈奂对于注释书训诂重要特点认识的不足,与他对“小学”与“经学”关系的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密切相关,而他这种有问题的理解又集中体现了乾嘉学派对于注释书训诂的总体认识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剖析《传疏》误解经传的不足,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乾嘉学派的训诂成就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操《气出倡》三首是模拟汉代古曲之作,古辞丢失,曲题难明。古今学人对曹操之作颇多误解,如认定为游仙之作,没有积极意义,且与曹操"性不信天命""见欺神仙"之精神相悖。本文经多方考索分析,以为曹操《气出倡》并非求仙之作,而是描摹由"仙倡"表演的乐舞百戏,并对汉古曲《气出》之题义作出蠡测,其与汉代迎气活动密切相关,类似于"月令迎气乐"的乐舞表演。在此基础上,联系建安时期的公宴诗予以多方证明,《气出倡》三首为"游宴"而非"游仙"。曹操本人在求仙态度方面并无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6.
《黄帝八十一难经》(以下简称《难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因其在学术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得以与《黄帝内经》并行二千年而不废。那么,《难经》是如何编纂成书的?它与汉代以前的医书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文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认为《难经》应是《汉书·艺文志》著录之《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中的一部分。《隋书·经籍志》著录之多种扁鹊的书以及《脉经》、《千金》等所引扁鹊书之内容,并是西汉前扁鹊之书而存于世者。其二,关于作者,文中认为,早期书籍的流传,多是单篇别行,并不题撰者,后之学者,知其学出于黄帝、扁鹊,遂有题名。考之《史记·扁鹊仓公传》所述,可以知其大概。所以,《难经》亦非秦越人所撰,乃是后人据《史记》所记越人行事遂题名而已。其三,《汉书·艺文志》著录扁鹊之书虽多,今存者仅《难经》与《脉经》等所引,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医经虽分七家,但内容多有重复之故。又后之学者认为黄帝之书为正经,传习者众而得以存。扁鹊的书中,也仅是因与《内经》有不同者而得以存。其四,就语言的形式而言,今《难经》已不是西汉时的面貌,医经多以问答的形式记述,《难经》亦不例外,此乃古时师徒相授,学者传训诂而已。  相似文献   

7.
许谦与《读四书丛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谦是元代北山学派的四书学大家,其代表作为《读四书丛说》八卷.该书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奥者白之,约者畅之,要者提之,异者通之,画图以形其妙,析段以显其义.至于训诂名物之缺,《考证》补而未备者,又详著焉".在义理阐发上大致沿袭朱熹之说,虽然于《四书章句集注》训诂名物之缺多所考订,却又渐流于章句训诂,表明了元代中后期北山学派学风的一种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小学中的"音义体",产生于汉魏之世,极盛于六朝隋唐之间.音义的产生,既由于传示一家之学训诂之旨、读书之音的需要,也有出于说示诸本异同、校正文字讹舛之需要者.而音义这种体裁的繁盛和发展,是汉魏以来经师学者精研音韵、训诂中音义互求的结果.儒家音义遵循经学训诂的传统,其撰作体式由简而繁,陆德明<经典释文>集其大成;而唐初以玄应<一切经音义>为代表的佛典音义则由于取材和功能上的原因,走向了字书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胡承珙(1776—1832)与陈奂(1786—1863)是清嘉、道时期重要的《诗经》学家。胡氏撰《毛诗后笺》(以下简称《后笺》),陈氏撰《诗毛氏传疏》(以下简称《传疏》),各三十卷。两书同是清代具代表性的《诗经》新疏,在名物考校、语言文字训诂方面最见功力,至今仍是我们研读《诗经》的常备文献。然而对两书的研究至今罕见,笔者愿借此文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0.
《全唐诗语词通释》(以下简称《通释》)以《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中的口语疑难词的训释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史和诗文交证纵横两面切入,“力求通一代语词之衍变,究诗文之交通”,是断代语词训诂研究之专书。  相似文献   

11.
余慕珍 《兰台世界》2020,(5):157-160
关于与北宋对立的契丹(辽),北宋士大夫言论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一种是正面或者说是中性的话语,一种是非正面的话语。在文化上,北宋士大夫认为契丹是蛮夷,持轻视不屑态度;而在现实上却迫于军事实力,不得不承认另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传统天下观与现实国家观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通过北宋士大夫关于契丹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可以看出北宋士大夫对于自我文化定位的摇摆心理。  相似文献   

12.
浑仪是中国古代天文测量中最重要的仪器,具有象天与望准的功能,在许多科技馆与博物馆中,都可以见到浑仪的身影。不过,古代浑仪的形制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历经多次转变。汉唐之际的浑仪,更加突出对宇宙结构的演示功能。宋代以后,浑仪的观测功能开始受到重视,北宋时期共铸造了四件浑仪,在许多细节上有所不同。北宋四大浑仪在改造中注重结构的简化与测量精度的提高,并直接推动元朝郭守敬发明了简仪。在当代,对宋代浑仪的多样化展示不仅反映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也折射出今人看待宋代科技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疑经是指古代儒生对儒家经籍作者和文本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的怀疑,往往出于经学的视角和思路,与重客观真实的文献学有交叉但并不等同。宋儒疑经尤为显豁,对宋代文献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果、思路和发展轨迹三个方面;宋代文献学对宋儒疑经也有促进和阻碍的反作用。宋儒疑经对后世尤其是清代文献学的发展也有影响,探讨宋儒疑经与文献学发展的关系对研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3):140-145
汉、宋学术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争论之一,也是清代学术界长期聚讼的一个主题,清代前期的许多学者都卷入了这场学术大讨论中。编纂于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恰恰反映了这一清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状况,提出了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宋二派说,体现了明显的重汉学、轻宋学的学术倾向,其秉持的学术态度和倾向作为一种思想红线,贯穿于《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批评始终,成为《四库全书总目》经学观的精神内核和精髓。  相似文献   

15.
郭丽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3):141-132
现今保存最早的《管子》,是南宋绍兴年间具杨忱《序》的浙江刻本。此本经文征明、黄丕烈诸位藏书家之手,传至铁琴铜剑楼,现存于国家图书馆。避讳从赵氏宗室的远祖到宋仁宗;用字多保存古字古义,颇有古本风貌;内容上能够补充明初刘绩《管子补注》本的不足;文字上能够订正明刘绩本和赵用贤《管韩合刻》本的讹误,对赵用贤本的刊印具有重大影响。清代学者陆贻典对此本评价甚高,并用以校对明刻刘绩本。  相似文献   

16.
顾广圻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他的古典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不校校之”原则、校勘方法、重考据与宋本、版本目录、及“唯无自欺,亦无书欺。存其真面,以传来兹。”的态度,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汪藻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诗文集《浮溪集》版本在历代流传、演变颇为繁杂。对《浮溪集》考镜源流,是研究汪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期有助于学人。  相似文献   

18.
自两宋以下直至清光绪下诏废止书院改设学校止,徽州设书院二百余所。明代中期王学盛行,"郡有郡会邑有邑会乃至一族一家也莫不有会",当时很多的名家大儒在各书院承担教学,宣传学术思想,《新安理学先觉会言》就是新安理学学术活动在徽州六邑书院的集中反映,它不仅是研究新安理学发展态势的珍贵文献,而且也是有版本及考古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宋代的科技档案具有两种不同的面貌,从科技档案的外在发展角度看,宋代的科技档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巅峰状态,这一时期的科技档案不但类型多样、连续性强、内容丰富,而且在两宋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受到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整理和保存。但与此同时,宋代科技档案的实质内涵并没有摆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窠臼,宋代对于科技的社会评估和科技档案的内容选择依旧从属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实用标准之下。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科技档案在宋代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力图寻求这些特质背后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秩序和传统文化理念与科学技术和科技档案发展的内在逻辑,试图揭示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为何在十一、十二世纪到达顶峰之后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于兆军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1):134-138
汴梁是宋代的刻书中心之一,可是一直以来由于直接记录汴梁民间刻书的史料少之又少,又加上现存实物罕见,汴梁民间的刻书情况很少有人谈及。从间接史料入手,通过对当时汴梁图书交易情况的分析、对前人版本研究成果中关于汴梁刻本的整理以及对北宋刻书禁令和宋代史料笔记的探寻,指出北宋汴梁民间刻书也是相当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