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实验发现四夸克物质(粲物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是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1988年10月建成,被《人民日报》称为"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2004—2008年,BEPC进行了重大改造,对撞亮度提高了80倍以上,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也是粲能区迄今为止亮度最高的对撞机。北京谱仪III(BESIII)是运行在BEPCII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郑志鹏教授和李金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τ轻子和粲物理研究”,经4年的工作后于1996年6月结题。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麻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验收意见中作了如下评价:“本项目所研究的粲物理和τ物理是当前粒子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上展开了有关J/ψ物理、ψ′物理、τ物理、D物理和D_S物理的研究取得了若干国际领先的重要成果…,受到国际高能物理界的好评与重视,在国际高能物理会议和国际轻子光子会议上被多次引用,部分结果已被国际权威的粒子数据表所采用”,“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基地的中国国内的高能加速器实验物理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BEPCII(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对撞点束流轨道反馈系统的设计.由于BEPCII将采用双环、多束团、交叉角对撞,并且多种原因会使束流处于非最佳对撞状态甚至无法对撞,因此一套基于束—束偏转技术的对撞点束流反馈系统的建立,以使得对撞机保持在最佳对撞状态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为了同时测量对撞点处正、负电子束的位置,两套带有8电极的特殊束流位置探测器(BPM)将安装在对撞点两侧.8电极BPM的工作原理以及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在文章中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BEPCⅡ(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对撞点束流轨道反馈系统的设计.由于BEPCⅡ将采用双环、多束团、交叉角对撞,并且多种原因会使束流处于非最佳对撞状态甚至无法对撞,因此一套基于束-束偏转技术的对撞点束流反馈系统的建立,以使得对撞机保持在最佳对撞状态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为了同时测量对撞点处正、负电子束的位置,两套带有8电极的特殊束流位置探测器(BPM)将安装在对撞点两侧.8电极BPM的工作原理以及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在文章中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简称BEPC,是目前我国建造的规模最大,技术要求很高,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大型科研工程。它主要由注入器、储存环、探测器、数据处理中心和同步辐射产生区组成。建成后既可进行高能粒子物理实验,又可产生同步辐射光进行材料、生物、医学、化学、物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对撞机是六十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加速器,由于具有投资省、有效能量高等优  相似文献   

6.
<正>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这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自2009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完成重大改造投入运行后,大型粒子探测器北京谱仪获取物理事例有了极大提高。目前,实验的国际合作组已拥有世界最大直接产生的J/psi、psi"、psi(3770)数据样本,"已经进入高能物理研究的‘丰收季节’"。高能物理的-粲能区是精确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实现了3次重大的跨越,粒子物理的成就为其顶峰。世纪之交的中国粒子物理学,应当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结合中国的国情,认真制订中国粒子物理的发展战略。在国内充分利用BEPCII进行粲物理精确测量前沿的研究,同时选择有特色的非加速器物理实验,如粒子天体物理实验、宇宙线观测、中微子物理实验等。我们应大力加强国际合作,重点搞好LHC实验,并积极部署大型直线对撞机的国际合作。高能物理研究基地还应当积极为其它学科提供先进手段和大型平台。  相似文献   

9.
粲物理和τ轻子物理是粒子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将可能解决或澄清粒子物理中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检验并发展标准模型理论,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做出贡献。由于我国首次建造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恰好工作在粲物理和τ轻子物理能区,使我国高能物理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工作在一系列共振区和产生城区,具有系统误差小、本底小和测量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科协论坛》2013,(9):F0002-F0002
王贻芳,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理事长,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委员,全球华人物理学会理事。2012年被授予“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1.
陈和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3):251-253,194,264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由直线注入器、储存环、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组成。BEPC于1984年10月动工,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工程奠基。1988年10月BEPC如期建成,未超预算,并在建成后迅速达到设计指标。10月2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所视察BEPC。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中国必须在高科技  相似文献   

12.
谢家麟     
《科学中国人》2017,(5X):2-2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2016年2月20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被誉为'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谢家麟院士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造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相似文献   

13.
谢家麟     
<正>谢家麟(1920年8月8日-2016年2月20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被誉为"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谢家麟院士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造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我国第  相似文献   

14.
广闻博见     
由100多位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研究人员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进行的北京谱仪实验中,观测到了一个新粒子,暂时命名为X1835(它名字中的X代表了它的基本结构仍未确定),这有可能是人类寻找了几十年的新型强子,同时有可能突破现有的普通夸克模型,意义十分重大。这个结果已在国际著名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并引起了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高度重视。1974年,丁肇中教授和里克特教授分别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并为此获得诺贝尔奖。自从丁肇中教授发现粲粒子J/ψ以后,粲粒子的衰变被公认为是寻找和研究这些新型粒子的理想场所。但是新型强子的寻找…  相似文献   

15.
为深刻认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战略价值,充分发挥其科研潜力,支撑国家未来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以及日本非对称正负电子对撞机(KEKB)为研究对象,构建重大设施成果对学科领域发展影响机制模型和适用于高能物理领域的主题词库,使用基于模式匹配的主题抽取法分析相关设施成果的引文分布及主题强度演化,并提出设施成果“价值持续性”“价值重要性”概念,定义重大设施对学科领域发展的4种影响类型以及形成类型判别的三维战略坐标。结果发现:LHC运行时间最短但成果总量大幅领先,且具有积极影响类型的成果集中出现在LHC中;Belle在高被引论文占比与数量方面都明显较高;BEPC在成果产出方面与其他设施有较大差距。最后,为推动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学科领域发展产生更多更重要的积极影响,提出要提高现有设施运行与科研效率、发掘具有优势前景的研究领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叶铭汉是我国著名的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参加领导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并全面负责北京谱仪的设计和建造。北京谱仪建成运行以来,已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物理成果,做出了至今最精确的τ粒子(τ念作陶)质量测量等,在国际高能物理学界占有一席之地。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功勋卓著的高能实验物理学家,为读者呈现一个科学巨匠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今年10月24日是邓小平同志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并发表“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讲话10周年。今天,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者们聚集一堂,和高科技领域的各方面专家、代表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英明教导,回顾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峥嵘岁月和建成1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备受鼓舞,备感亲切。十年前,面对70年代以后世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邓小平同志敏锐地作出了“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的论断,提出了“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这…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巨大而复杂的仪器设备越来越成为基础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对撞机(加速器)的由小变大,就是20世纪物理学一路高歌猛进的重要标志。当运用加速器的实验工作稳健进行并取得了瞩目成果时,人们设想,不断提高对撞机的能级,或许能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然而,建造巨型对撞机却是一个耗费巨资的"吸金黑洞"工程,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代背景下,全世界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中国。2012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等多位科学家提议在中国投资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和质子-质子对撞机(SPPC),希望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物理实验装置,CEPC-SPPC的能量将至少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7倍,对撞机周长可达100公里。然而,关于该项目的争论自其发起后便从未停息,并已逐渐由学界讨论演变为公共话题,获得广泛关注。2016年9月4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授权《知识分子》发表其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针对大型对撞机的发展历史、中国国情以及高能物理学的过去与未来等方面提出了七条反对意见,首次公开科学界内部对该项目的不同声音,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此前不久,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已多次通过媒体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建造巨型对撞机的支持。杨振宁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王贻芳就其反对理由撰文一一反驳。随后,有关巨型对撞机应不应该建、应该速建还是缓建的意见、观点、看法的"对撞"愈发激烈,其影响不仅超出了科学界,在一般社会层面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种影响甚至越出了国门,引起全球物理学界的关注。支持和反对的双方,其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围绕巨型对撞机的科学目标是否明确、核心技术是否在手、中国牵头多国合作的建造模式是否妥当以及巨额科研经费是否合理等问题。随着争论的不断升级,巨型对撞机是否可以提升中国的科技外交与国家形象,是否能够真正促进中国的科学发展等议题也被纳入讨论范围。据估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议的巨型对撞机建设预算将高于200亿美元,不论是科学界还是社会公众都对其巨额耗费表现出强烈的警觉和关心。科学史告诉我们,物理学的发展从不会遵循预设的路径。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一个目标有限的科学问题的研究上,是否具有应有的科学价值,是否符合当今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需要决策者和科学工作者深入、全面、务实的思考。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几乎都伴随着重要观点的交锋。本期特刊登的这组文章,是这场争论中双方意见的代表性观点,希望能为读者全面、深入了解这场争论,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资料参考。(黄庆桥、李芳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近代物理研究所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重要研究成果 ;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之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 CSR ,简称CSR)项目获国家正式批准动工兴建 ;全所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多年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对全所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重离子物理及相关交叉学科基础研究 ,相应发展加速器技术和核技术。 90年代以来 ,我所共派出各类出国人员 36 7人 ;接待来访、工作、讲学外国科学家 4 0 9人 ;聘请了3位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作为我所名誉教授 ;与国外…  相似文献   

20.
近代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相应发展加速器及核技术,近年来取得了以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二十几种新核素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国际核物理前沿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为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核物理研究中心之一,目前正在建设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其中CSR大科学工程建设是开展国际合作促进科技创新的突出事例之一。一围绕CSR工程开展国际合作的成效CSR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批准的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重大科学工程,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