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主任,首先就是要做好学生的 转变工作。那么,解决学生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手到病除”呢?我认为,关键就是要学会班主任工作的“望”、 “闻”“问”“切”本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此谈谈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通常我们只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体谅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劳而无…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这一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  相似文献   

4.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通常我们只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体谅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劳而无…  相似文献   

5.
对于形近字“虚”和“虑” ,平时运用时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将“虚”、“虑”用错 ,经常把“虚心”写成了“虑心”。区分这两个字 ,我从字形分析入手 ,先在黑板上板书这两个字 ,问学生 :“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立刻回答 :“部首都是‘虎’字头。”然后 ,我指着“虚”字启发学生 :你们平时在做作业时 ,遇到不懂的难题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 :“要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对 ,要记住‘虚心’的‘虚’里面是个‘作业’的‘业’字。”我慢慢地说。接着又指着“虑”字 ,对学生说 :“这个字里面有个用心的‘心’字 ,那么 ,在课堂上当老…  相似文献   

6.
周晓琴 《小学语文》2009,(11):41-41
一次,在学习了生字“眷”之后,学生在默写中竟出现了“誊恋”和“誉恋”,而且出现这样错误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我不禁暗自责怪:“都六年级的学生了,认识生字还这么难吗?”可事后想想,“眷”“誊”“誉”这三个字的字形的确比较相似: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眷”和“誊”都是拳字头,而“誊”和“誉”又都有偏旁“言”,稍不留意,还真的易错易混。  相似文献   

7.
于漪老师在《引导学生打开认识的窗口》讲座中讲到:“把学生的无意知觉引导到有意知觉轨道,这是发展学生观察力的首要方面。”从老师来说,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也应变“无意”为“有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无疑是很重要的。要老师对指导观察训练变“无意”为“有意”,首先要对这项工作提高认识。于老师说:“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  相似文献   

8.
所谓“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简直可以说已经成为套话了。套话当然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往往是套话。教学,无非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自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啦!这是不需要论证的,而且我敢说,恐怕现在很少有人会反对“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怎样落实这个理念呢?这恐怕就不是简单说说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包括有时候的我)往往胸怀“学生主体观”走进教室,可一旦进入教学状态,就情不自禁地钻进了“教师中心论”的窠臼,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教学道具和思想俘虏。——俨然一个好龙的叶公却不觉!在探索“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认为,…  相似文献   

9.
有的校长讲:“教师应当从写字、朗读开始,练好一系列的教学基本功。”这是有道理的,如练写字、练朗读、练说话练作文等等,这于教师的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如果把这些称之为“外功”的话,更重要的还应练好“内功”。 教师的“内功”,当指那些涉及到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如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等,这于教师尤为重要: “外功”是一种表现于外的教学能力,“内功”则是潜在于内的教学能力,练好“外功”,将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树立榜样;练好“内功”,则在思维深处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而且应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我通过逐步分解目标,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如何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经常听到或看到“要及时抽象、概括”的提法和做法,这句话的本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生通过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加工,以避免学生认识过多停留或依赖直观形象水平上,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并没有什么不妥。 然而实际教学中,却有不少教师片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有的教师在“简单分数应用题”例题教学甫一结束,就“及时”总结概括出:单位“1”的量×分率=比较量。其实,这时作这样的概括不仅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对应”的概念要在学了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通过分率与比较量对应与不对  相似文献   

12.
“载”、“栽”、“裁”是三个形近字,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部件“”,不同部分是“横”笔画下面的部件分别为“车”“木”“衣”。学生在运用这三个字时,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车”是做什么的,“木”是怎样得来的,做“衣”的人称什么。学生会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学生子贡能“闻一以知二”,另一学生颜渊能“闻一以知十”。这两人都得到他们老师孔子的喜爱。因为他们的学习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所谓“举一反三”的“一”和“三”,并非实数。前者是指学生从老师那里接受到的知识、经验;后者是指学生在已知的前提下推知未知,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告知往而知来者”。这是对学生起码的要求。如果有这样一个学生:老师告诉他一个方形的东西有四只角,一只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这时还要问其它三只角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他就认为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谈“说”     
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往往会发现:凡写人物对活,多用“××说”。这反映了学生词汇贫乏,也说明平时教学中没有教给学生“说”的表述方法。要使学生明白,表述“说”这一意思的,除了“明说”(写明“说”)之外,还  相似文献   

15.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己”“已”“巳”三个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在作业中经常用错。因此,我采用了下列的方法来区分。首先,将“己”“已”“巳”写在黑板上,接着,告诉学生:“这三个字都是由横折、横、竖弯钩组成的,看起来长得都像‘蛇’,但它们的读音和字义完全不一样。”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致很高。于是,我笑着说:“蛇口大开,自己的己(板书:自己)。蛇口半开,已经的已(板书:已经)。蛇口不开,巳时的巳(板书:巳时)。”这样就从字形上区分了这三个字。然后,我指着“己”说:“我们自己,应该敞开思想去接受新的知识,所以用大开口来表示敞开的思想。”我…  相似文献   

17.
“警告”     
报载成都地质学院学生章方良曾因“擅自旷课”而受到学校警告处分,后来竟以较好的成绩被南京大学吸收为研究生。诚然,学生应当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这篇报导也并无提倡学生旷课之意。但章方良究竟为什么“擅自旷课”?“旷课”而能取得较好成绩,这又说明了什么?据那篇报导说,章方良要想获得“自学时间”,而“课程表”却排得满满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确定“感…  相似文献   

19.
毛玉华 《教师》2012,(19):103-103
让学生在亲历中判断.在亲历中选择,在亲历中建构,在亲历中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向着生命健康发展。“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做到”说明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下面就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这一教学内容谈谈如何让学生“做”中“悟”。  相似文献   

20.
本期讨论吧话题是“要不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对于“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认识。“鸡兔同笼”是一类问题的总称,用哪种方法教,哪种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