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2.
科举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覆盖或囊括科举研究的所有内容。简略介绍近年来日本,韩国和美国研究科举的主要著作,便可“科举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科学研究已有成果的“科举学”理论的关系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关系。提出“科举学”决不仅是将已存在的大量科举研究进行叠加和组合,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内容广博且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专学体系,力求提升研究者之“学”的意识,探寻科举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是因为"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用法出现很早,科举时代有千百万读书人曾热中备考科举的学问,且自从科举制产生一段时间以后便有人开始进行科举制度及科举史研究,其研究历史长达千余年;说其年轻,是指以往并未有意识地将科举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至1992年正式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者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之后,才更注意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赋予了"科举学"一词以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5.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科举运行及其影响有多久,科举学的历史就有多久。以研究对象、范式与方法论为依据,科举学可分为"新科举学"与"旧科举学"。"旧科举学"停止于1905年,而"新科举学"则诞生于此时。"旧科举学"是"分科应考之学","新科举学"是"研究分科应考之学",前者关注科考的内容与偏好,后者聚焦科举运行的规律。由于科举及其运行具有先天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所以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是"新科举学"呈现出的典型方法论特征。本文认为,"新科举学"研究对象独特、方法论层次分明,跨学科视野可以成为解决其学科建设过程中概念系统和方法论核心问题的独特路径,并能从学理和逻辑上证实新科举学学科群的分化与整合符合学科制度化的外在规律(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内在规律(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科举学导论》是一部近50万字的著作,体大思精,重在“学”的建设。作者将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个方面的科举研究成果熔于一炉,系统地论述了科举学的含义、内容、结构等,重在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学术史的梳理,并为科举学建构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9.
新旧科举学的划分以研究对象、范式与方法论的差异为标志,旧科举学的生命停于公元1905年,而新科举学则诞生于斯。旧科举学是"摸索分科应考之学",新科举学是"研究分科应考之学",前者主要解决科举的备考问题,后者则聚焦科举运行的现象与规律。研究显示,新科举学概念新颖、研究对象独特、研究范畴丰富,跨学科研究是凝练新科举学范畴体系和学科分支以促进学科建设的有益方法,并能从学理和逻辑上证实新科举学学科群的分化与整合符合学科制度化的外在规律和学科建设的通约原理。  相似文献   

10.
《科举学导论》是刘海峰教授十四年致力于科举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心血力作.全书约四十九万言,共分十八章,不但提纲挈领地论述了科举学的涵义、内容、结构,而且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专学进行了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其特色可概括为"大、实、理、新、美"五个方面.2005年8月出版的《科举学导论》为科举制百年祭献上了一道文化飨宴,也为科举学这一学科确立了"原点",更为科举学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1.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14.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峰教授,孜孜求索数十载而铸就的力作——《科举制与“科举学”》,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9月出版发行。这是刘海峰教授继《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中国考试发展史》、《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中国科举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科举考试的规模恢弘的学术作,也是第一部提出关于“科举学”概念并围绕其进行研究的专。  相似文献   

15.
闻讯 《中国考试》2006,(12):61-61
2006年10月27日,由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和上海嘉定博物馆主办的“科举文仑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嘉定隆重召开。这是继2005年科举废止百年,由厦门大学举办的“科举制与科举学胃际学术研讨会”后,又一次科举学术研讨的盛会。  相似文献   

16.
"科举学"一概念由刘海峰教授于1992年在《"科举学"刍议》首次提出,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刘海峰教授著作《科举学导论》标志着科举学的形成。通过对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下载的2003年至2013年期间与科举学研究相关的106篇论文的分析,得出十年来我国科举学研究在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研究主题丰富,但侧重于科举历史的介绍和学科性质的辨析;研究队伍较多,半数成果来自厦门大学。本文试对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我国科举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个核心制度,在其存在的一千多年里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其影响深远并且复杂,其兴废亦自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建立科举学、加强科举研究很有必要,而鉴于科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情境,应慎言为科举平反。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刘海峰先生提出创建科举学,从而引发了关于科举学是学科还是专学的争论,可谓见仁见智。在严格意义上,科举学当前是专学而非学科,但这不否认科举学将来成为学科的可能性。学科与专学的区别不在于两者的学术水平有高低之分而在于两者的发展取向和资源获取渠道不同。科举学的学科和专学争论隐藏着利益诉求,但是在逐利同时不能忘却"学"的本真蕴义:探索知识,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9.
唐宋是中国赋学批评史上的中衰期,其理论成就上不及汉魏六朝,下不及元明清,然唐宋两代科举试赋(律体赋)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赋论特色:一是赋的本体论,即赋如何写的问题,亦是璺学古律之辩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赋与科举的牵连,围绕着科举试赋,文学派与经义派展开了不断的论争,并备才学之辩发展到朋党之争,赋与政治的关联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0.
纵观当今的科举研究,在学术上不以"制度"建构为满足,而期待以建立"科举学"为理想目标。任何学科的建构研究,都应视作一种学术体系建构之研究,基于以其理想与价值不受经验检正之要求,以及科学也有哲学基础的观点视之,"科举学"的建构,应该以哲学为基础,因为学科之建构只有具有哲学特性才能确保其理想与价值不受时空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