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智障儿童教育研究的深入,怎样教智障儿童学会生活并能够适应于社会生活最终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已成为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针对智障儿童生理心理特征进行生活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已显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智障儿童教育也是非常贴切和适用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为一位曾经较长时间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亦颇有见地:基于他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儿童观、父母观及其传统文化层面的考察,在儿童教育问题方面提出了要理解儿童、指导儿童和解放儿童的思想。他认为,应当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去理解儿童,从正确的儿童观出发去正确地指导儿童,从摈弃传统教育观出发去解放儿童。鲁迅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这些认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今天儿童教育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儿童、正确地指导儿童、理性地解放儿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一直活跃在中国思想舞台的中心。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梁启超重视文字阅读的普及,建立了“识字——阅读——理性”的逻辑关系;重视女性,肯定女性在塑造童年和保护童年方面的重要作用;还强调要培养幼童的廉耻观。梁启超一方面批判了中国落后的儿童教育;另一方面在学习西方儿童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儿童教育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汇》2014,(5):17-20
正确认识儿童是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惯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达到对儿童本质的认识,在对“分析”方式的反思与批判中,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方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认知儿童的方式开始由“分析”向“理解”转换。本文致力于分析认识儿童的方式由“分析”向“理解”转换的必要性,以期引起人们对这种转换的认识与关注,运用“理解”的方式,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6.
卢梭的教育思想常被教育史学界誉为教育重心从成人转向儿童的重大转折,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由此形成了流传百年的美丽“神话”。借鉴儿童史、社会史等学科研究成果,从儿童服饰、儿童艺术、成年人对儿童的态度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等来看,14—18世纪欧洲社会在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说明欧洲近代儿童观变迁具有深刻的历史基础,并非是卢梭的先知先觉。从卢梭教育思想对1819世纪欧洲教育的影响来看,教育史上这一所谓的“哥白尼革命”,不过是一场因崇拜卢梭而虚构的“革命”。虽然卢梭曾对西方教育的历史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人为夸大这种影响并无助于科学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7.
“保护”一词在现代教育学视野中具有深刻的学术含义和社会学意义。在从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围绕如何看待儿童、教育和学校这些问题产生了许多认识上的分歧,并交织在一个颇具日常生活色彩和丰富教育学意义的概念——“保护”一词上。与传统教育观念和日常生活场景所指不同的是,在现代教育场景中“保护”意味着让儿童“去生活”。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表明,确立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将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入持久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周晓娥 《班主任》2009,(8):15-16
童谣是反映儿童生活情趣、适合儿童吟唱的歌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有位作家曾说过:“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好的童谣不仅具有教育性,还充满美好的童趣;不仅滋养儿童的幸福生活,还能引发成年人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9.
孙会 《文教资料》2011,(35):11-13
“文革”历史不仅给儿童带来了精神、灵魂扭曲的创伤,而且一个错误时代的污浊的社会环境也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新时期儿童小说对这类“问题儿童”的书写不仅仅是关注儿童主体的健康成长,也借助对“文革”历史的反思达到对历史偏执儿童文学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儿童观是人们如何看待、评价儿童的基本理念或基本态度。儿童观影响儿童教育的理念、路径、方式与实践行动。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立场与儿童教育实践。儿童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要求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思现代儿童教育实践的应有状态,必须站在儿童发展的视角予其以关注,予现代儿童观以必要的人文关怀。这在今天不仅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是现代儿童教育应然的价值追问。  相似文献   

11.
“解放儿童”的提法需要得到辨明。“解放儿童”缘起于儿童遭受束缚、压抑、痛苦,其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当下的,既有政治的又有文化的,既有儿童教育内在的问题又有成人世界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这一问题本身需要理性分析,系统考量。  相似文献   

12.
童谣以儿童的视角反映世界,以儿童的口吻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我校开发“传唱童谣”校本课程,组织学生传、记、唱优秀传统童谣,创编新童谣,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传唱童谣,耕耘心田,”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学生在琅琅的唱童谣、诵童谣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行的熏陶,发展了语言,丰富了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3.
保持儿童天性,凸显儿童主体自由是儿童教育的应然追求,但由于当下的学校教育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使教育过分的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压抑了儿童灵动的生命。童谣的固有特性及儿童的心理与生活特点决定了童谣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途径,具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基于童谣的儿童教育使教育更加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并臻于“润物无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提出了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及前象征文化三种文化传递模式。透过这三种文化的内涵来审视儿童生活实质是对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审视,后象征文化仍主导着儿童当下的生活,互象征文化则是儿童保有自身文化和生活特征的基础,而后象征文化则提醒成人反思儿童当下的生活,理解和解放儿童,从而促进儿童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工》2011,(1):33-33
甘肃省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学习成绩不良、监护不力、生活贫困等突出问题,启动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100%覆盖行动”:在全省每个乡镇各建一所留守儿童之家,为所有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张夫伟 《山东教育》2007,(10):14-15
反思当前的儿童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弥漫着过多的不可讨论性和不容置疑性。不可讨论、不容置疑的后果是毫无条件地接受。于是,教师和父母把“说不”这种行为认定为是错误的,不道德的。面对不可讨论和不容置疑,他们教给儿童的是不能说“不”.只能服从相照办。于是.听话和顺从成为了美德,成为判定“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与尺度。如果教育生活里充斥的是“必须”和“不得不”,那么教育营造的无非是一个精神的牢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幼儿教育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关涉儿童教育观。 回归儿童的教育观。不仅包括对儿童天性的回归、儿童文化的回归,也包括对儿童教育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在对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进行梳理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生活和教育的涵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卢小娜 《教育文汇》2013,(17):15-17
教育要真正实现向儿童生活的回归,就必须首先对儿童的生活形成正确的认识。关于什么是“儿童生活”,有一种从儿童生活的空间、生活的过程、生活的结果三个方面对生活之内涵作出的解释,为我们全面认识儿童生活提供了线索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论儿童教育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儿童观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与此相应,儿童教育的任务就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灌输给儿童.而现代儿童观则认为.儿童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实现其成长的.传统教育是学习取向的,现代教育是成长取向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儿童及其成长更重要.除了现代儿童教育观念,我们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