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档案馆与政府信息公开——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亮 《浙江档案》2008,(2):15-17
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背景下,档案界对于档案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所发挥的作用有着广泛而多样的认识,本文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条文入手,分析了档案馆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着重对档案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阐述,并对档案馆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以来,档案部门(具有双重职能的档案局、馆)普遍开展了自身形成政府信息的公开工作,但是在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建设方面存在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问题,特别是对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工作机构(档案室、信息中心、部门档案馆等)保管档案中政府信息的公开多持否定或观望态度,致使《条例》执行  相似文献   

3.
《湖北档案》2008,(12):6-6
5月,湖北省三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相继向公民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查询服务。湖北省档案馆将3万卷政府信息档案,以政府信息公开形式,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政北公布涉民政府信息档案。“五一”刚过,湖北省档案馆迎来了首批前来查询政府公开信息的百姓,10多位百姓成为了到湖北省档案馆查询政府信息的首批利用者。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全省档案系统更好地实施《陕西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陕西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在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工作。日前,陕西省档案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陕西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有关问题的意见。省人民政府确定各级综合档案馆作为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形式之一,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赋予各级综合档案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服务工作与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已公开现行文件服务工作纳…  相似文献   

5.
李锦华 《档案》2023,(10):76-79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场所,及时提供政府信息和馆藏档案给社会公众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档案馆长期“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与政府信息公开要求的透明和公开化的服务不相符。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面对政府信息公开给档案馆管理带来的挑战,并借此进一步提升档案馆管理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公开理论同档案开放理论具有本质的共通性。政府信息公开法规与档案法规是相互衔接的。虽然我国档案馆在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中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差距也是明显的,应该继续采取措施推进这项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信息公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明 《浙江档案》2008,(1):26-28
政府公开信息与其归档的档案,在内容、形式、信息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政府信息公开,不代表其相应归档的档案就可以开放了,档案馆设置档案封闭期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并不矛盾,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档案馆是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是对当前实行的档案封闭期制度的有效补充和最佳保障,它从根本上解决了30年以内的政府公开信息的保存和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档案部门如何更好地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档案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馆角色定位研究、与档案开放、与档案法修改、对档案工作的影响等几个角度对档案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罗若 《云南档案》2011,(2):49-50
档案馆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查阅场所之一。本文提出拓宽信息公开领域、深化档案开放利用、拓展网上服务功能、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等四项措施,阐述了档案馆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4月5日国务院令第492号发布,下文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增强行政机关的透明度,保证公民的知情权起到了促进作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档案工作而言,无论是机关档案工作,还是国家综合档案馆工作,成为一种变革的推动力量.尽管从目前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机关档案工作内容的改变,远大于国家综合档案馆,但长远看,其影响会是全面而深入的.  相似文献   

11.
肖萍 《图书馆论坛》2008,28(1):126-129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生效后,利用公共图书馆公开政府信息将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法定方式.从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来说,公共图书馆应当承担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只是一个形式上的主体,利用公共图书馆公开政府信息应遵循人本、免费、及时原则,承担政府信息公开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蒋冠 《档案学研究》2009,23(6):44-46
基于保密文化环境下制定的现行档案管理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间存在冲突,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公众利用档案限制严格,档案保管部门自由裁量空间过大两个方面.要理顺档案管理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将机关档案利用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机组成部分,保障社会公众对档案馆中政府档案的利用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政务信息公开实践中存在的不协调现象,论文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讨论了政务信息公开中观念和体制、内容和质量、技术方法和荻取途径协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下的公共图书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众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社会公益性机构,无疑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重要作用有法律条文和现实社会生活为支持和保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不均衡、传统观念的制约、公共图书馆工作活力的缺乏、政府信息公开相关配套机制的缺失阻碍了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公共图书馆基本建设;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工作活力;出台配套的图书馆法律法规;重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胜利 《山西档案》2020,(2):138-141
当前随着政府信息开放共享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档案数据信息的公开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公众服务价值发挥更大效用的迫切需要,使得档案资源的有机整合与高效共享成为档案学发展的一个热点内容。档案数据管理的转变正在成为档案管理研究的新范式,本文在分析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时,首先讨论了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档案资源管理的深刻影响;从内容整合、技术整合、服务整合三个层面阐述了档案数据资源的整合;从政策、安全、技术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共享对策。  相似文献   

16.
知识公有领域的经济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文静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0):131-135
从知识的四个特性角度来界定公有领域的概念和范围,并对该范围的公共教育、公共图书馆服务、政府信息公开三个重要公有领域的经济价值进行论述,从而获悉知识公有领域经济价值的主要实现途径为知识公开以及在实现知识公开过程中所带来的样品效应和网络效应。  相似文献   

17.
参与式语境下的档案信息公开传播某种程度上创新了档案信息公开传播的模式,它从档案信息公开的参与主体、内容收集、内容呈现、加工及鉴定的诸多环节上重塑了档案信息公开传播,众包、草根性、协作鉴定、社交化是其创新的重要体现。但由此而产生的档案工作者角色定位、参与者管理及质量控制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从而积极应对参与式语境下档案信息公开传播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内涵与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与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内容进行分析,提出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途径,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服务机构,有着义不容辞的信息服务的社会责任。在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了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信息公开主要服务场所之一。文章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中的作用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increasingly hold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by providing a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to the citizens and organizations and by providing channel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While transparency and interactivity features of government websites constitute two critical element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facilitated by web-based technologies,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to explain why some public organizations choose to deploy website technology more openly with these features.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manageri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re related to variation in transparency and interactivity features of local government websites, which we believe are key dimensions to governmental website openness. The paper first develops a literature informed conceptual model of governmental website openness and then tests this model using data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850 government managers in 500 cities. The model results are compared across three different departmen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finance, and police department. Overal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igher website opennes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creased frequenc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gency decision making and civil society influence, increased technical capacity, lower organizational control, and higher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website technology. In addition,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operating contexts of the departments,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ontrol, technical capacity,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website technology on governmental website openness tend to differ by the type of depar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