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路雅琴 《华章》2007,(2):109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存在大量粗俗俚语.美裔汉学家沙博理使用了四种方法来翻译处理<水浒传>中的粗俗俚语,即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和省译法.他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利奥·希基所倡导的"语用对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的语言华美自然,文采飞场,在文学史上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但同时,它更是适合舞台演出的当行之作.其语言不仅能够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使剧中"人语其言,语肖其人."还具有动作性的特点,以形传神.<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陈婷 《海外英语》2013,(2X):171-173
This article chiefly analyzes Shelley’s social background, persona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eation of Shelly’s"Ode to the West Wind"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Shelley’s age and his personality."Ode to the West Wind"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ll his works and a masterpiece of the romantic poetry. It praised the spirit of the west wind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British people to fight against the old system, which expressed his optimism in eliminating tyranny and eventually achieving a bright future.  相似文献   

4.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里的"学"指知识,"才"指方法,"识"指观念、见识.其中知识是基础,方法是工具,而观念、见识则对知识和方法应用的方向、方式作引领.<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习语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质量及文化信息的传播.<红楼梦>杨译本中对习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五种策略:保留形象直译,直译加注,意译,直译加释义,借用同义习语.从对各种译法所占比例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来看,杨宪益夫妇主要采用直译法对<红楼梦>习语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异化"处理,以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达到其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可见,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体现了其文化翻译观念.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历来注家把"颓然"一词解释为颓唐、颓倒之意.如<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解释为"颓然,醉倒的样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解释为:"颓,倒"等.<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此句翻译为"一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其译句亦取"颓然"为"昏昏欲倒"之意.笔者认为,诸注不确."颓然"当是"安适、和顺的样子."其理由赘述于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的歌词结构等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白茆山歌"是对以冯梦龙<山歌>为代表的明清民歌的稳定继承.作者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承方式两方面论证了"白茆山歌"稳定继承<山歌>的潜在原因,探讨了<山歌>未记曲谱的可能性因素,进而认为尝试以"白茆山歌"的曲谱填入<山歌>的文词,不失为揣摩明末民歌风韵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的升华之笔"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结尾的升华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千古名旬."升华"之笔,魅力独特.有了它,作品层次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向来以清新自然而被人称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是描景的神来之笔,然而,对"别枝"的理解尚有分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课<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节选自朱光潜先生<艺文杂谈>)中认为"别"是"离开"、"落下"之意.朱先生说:"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朱先生的观点非常新颖(以致有的鉴赏辞典也沿用此说),但有失原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不揣谫陋,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说"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于6月颁布了.首先,吸引笔者的就是<纲要>开篇对"人才"的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相比传统的"人才"定义,如<现代汉语词典>的"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和<辞海>的"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纲要>的定义显得具体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析《聊斋志异》中对不等值词的翻译来探讨如何才能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等值词翻译地既准确又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应如何翻译,该采取何种翻译方法,为翻译者在翻译不等值词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字幕翻译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影片《功夫熊猫》中的经典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指出应注重体现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意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有机结合。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处理好源语和译语的关系,减少文化差距,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影视作品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要求并没有完全反映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实际 ,学生所学的和毕业以后所用的部分脱节的。要改变这种状况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有关翻译教学的部分就不能忽略多元的翻译理论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多层面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的著作《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及日本市场近10年都有较大影响力。电影影像作品也常出现,在中译本中林少华和赖明珠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村上春树、林少华及赖明珠的自身的翻译风格和其采用的翻译手法来探寻《挪威的森林》主要中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应从提升翻译教学比重,适当补充基本翻译理论及技巧,加强翻译练习入手,改善翻译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京华烟云》中人物姓名的分析,阐述了在姓名翻译中音译与意译都是创作者使用的翻译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都是为了达到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所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