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青年女子柔道运动员赛前不同训练手段血乳酸及心率的测试,评价不同训练手段的运动强度,为教练员科学安排训练提供依据.以广州队青年女子柔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测试教学比赛课运动员每轮比赛后的血乳酸和心率、测试实战训练课和专项力量训练课的心率,并与其它学者的有关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青年女子柔道运动员教学比赛后的血乳酸为(8.01±2.11)mmol/L;(2)教学比赛准备活动与第一轮教学比赛的平均心率和最高心率分别是(121±11)次/min、(146±13)次/min和(160±7)次/min、(183±10):次/min.实战的准备活动和实战第一轮的平均心率和最高心率分别是(146±14)次/min、(168±11)次/min和(158±9)次/min、(171±11)次/min;专项力量训练的平均心率和最高心率为(159±10)次/min、(171±10)次/min.结果说明,教学比赛时,在对手安排和比赛气氛的营造上,要使之更接近正式比赛;要适当提高准备活动的负荷强度,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应适当安排高强度、高质量的训练课,以满足正式比赛时对大运动强度的需求;影响心率的因素较多,为对运动强度进行准确判断,最好对血乳酸和心率同时测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健身操的运动强度,在比赛前一天的热身赛中,抽取11个参赛队的运动员共51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运动员安静、运动后即刻、运动后4、5、6分钟的脉搏来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运动强度和运动后的恢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成年人安静心率63.7±6.8次/分钟,运动后即刻心率达到164.8±24.97次/分钟,强度达到中高强度,运动后6分钟心率为75.5±20.8次/分钟,基本恢复安静,心率比安静时高,可能与当时运动现场的环境有关。少年对主要是指山东队,其运动员的安静心率为68.2±3.6次/分钟,运动后即刻心率达到120±29.4次/分钟,强度属于中低强度,运动后6分钟心率为70.5±4.7次/分钟,心率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一)脉博测定法。根据运动员的不同实际情况,测定运动后每分钟的脉博频率,一般认为每分钟心率在120次以下为小运动量,120—150次为中等,180次以上者为大运动量。 (二)脉博曲线描绘分析法。运动中按计划测定运动员若干个脉博指数,然后描记成曲线,根据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坡度、  相似文献   

4.
心率测定是检查评定运动员机能状况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之一。正常人安静时的心率一般在70次/分左右,而短跑运动员在激烈的大强度训练和比赛中,即刻心率上升到192—210次/分(32—35次/10秒)。这就是说,运动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心率的变化。因此,教练员在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经常地进行心率测定,并对运动员的心率变化情况进行综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我国优秀女子山地自行车运动员比赛中的负荷特征,采用GARMIN705edge自行车专用心率表记录我国优秀女子山地自行车运动员比赛全程心率;方法:根据6名优秀女子山地自行车运动员在2010—2011年8场比赛中的全程心率数据,采用Lucia的Trimp算法把比赛过程中的全部心率数据根据有氧阈心率、无氧阈心率计算出总Trimp值,以及分区的Trimp I、Trimp II、Trimp III值,同时,结合比赛成绩、赛道程度、对手能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冠军赛的比赛距离为22~36km,比赛时间为93.86±6.46min~103.34±15.03min,Trimp值为178.00±35.53AU~201.15±46.94AU;全国锦标赛和世界锦标赛比赛距离为33.7km、26km,时间为115.86±13.76min、116.46±2.06 min,Trimp值为232.78±31.20AU、236.07±2.74AU;结论:平均心率、运动时间、比赛距离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Trimp值随比赛级别的降低,呈现下降的趋势,具体为:世界锦标赛负荷总量>全国锦标赛负荷总量>全国冠军赛负荷总量;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心率主要集中在有氧阈-无氧阈区间,混氧运动时间比例较大;在比赛的不同阶段,世界锦标赛中运动员途中骑行阶段Trimp>冲刺阶段Trimp>出发阶段Trimp,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中,3个阶段Trimp值相近;对比不同比赛、不同阶段的时间特征显示:全国锦标赛、世界锦标赛途中阶段混氧运动时间较长,开始和冲刺阶段无氧运动时间较长;在冠军赛中,开始阶段、途中阶段、冲刺阶段混氧运动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女子赛艇轻量级运动员服用抗氧化剂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在赛艇运动的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承受生理负荷很重。一场比赛的持续时间约为8分钟,比赛后的心率可达180~190次/分,血乳酸可达12~15mmol/min;一场训练课的水上距离可达30km。如此大的运动量往往造成运动员肌肉的损伤,疲劳的积累,恢复时间的延长,甚至引起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成为影响训练量的完成和比赛水平的发挥主要障碍。研究表明,运动过程中自由基产生增加,自由基氧化加强。自由基氧化造成的损伤是运动性疲劳、运动性贫血、运动性损伤等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疲劳恢复较慢的原因。如何对抗运动中自由基损伤是运动医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上海女足在冬训期间周训练以及中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中的内部负荷进行监测分析,探讨提高女足运动员训练效果方法。方法:用心率表(PolarRS400,芬兰)实时记录12名上海市健将级现役女子足球运动员冬训期间一周训练和中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10场比赛的心率(HR)变化,采用Stagno算法计算训练冲量(TRIMP)。结果:(1)周一的TRIMP显著高于周二、周五、周六(P<0.01)和周三(P<0.05),与周四[显著高于周二(P<0.05)、周五、周六(P<0.01)]无显著性差异(P>0.05);周五的TRIMP显著低于周一、周二、周三、周四(P<0.01);(2)比赛的平均TRIMP值为316.59±22.80,显著高于大负荷训练课(P<0.05),比赛中80.2%的负荷刺激集中在高强度区间85%最大心率(HRmax)以上,显著高于大负荷训练课(P<0.01)。结论:(1)在女足准备期的周训练负荷安排中,赛前3~4天适合安排较大的负荷量和强度以提升训练效果;(2)女足联赛的内部负荷主要集中于高强度区间(>85%HR  相似文献   

8.
心率作为运动员准备训练,从事训练以及对训练产生反应的指标,是教练员、体育教师寻求特定训练效果的依据之一,它通常可作为以下几个指标: 一、作为检验准备训练阶段的指标在每次训练前,测出运动员的心率,并记录下来。5~10天以后,便记出训练前的心率的平均值。若在以后的训练前出现明显的差别——每分钟高出10至20次,必须认真弄清原因。例如:一个运动员训练前安静时的心率平均值为60次/分,如果某一天他在训练前心率达到70或80次/分,应该找出心率增加的原因,是该运动员睡眠不足,还是神经方面和肠胃不适,或者是训练前已有一定的运动量等等。此外,也许是病毒存在或重感冒开始的迹象。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可以对原来的训练计划作必要的变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羽毛球比赛全程录像拍摄分析,以及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分析羽毛球比赛的项目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浙江省羽毛球女一队的6名平均年龄21.9岁的女子羽毛球运动员。检测并记录该6位女运动员在2008年~2009年参与的6次教学比赛的相关指标,包括赛后即刻血乳酸浓度、比赛全程心率以及比赛中运动—间歇时间结构和移动。结果:结果显示羽毛球比赛对能量需求较高。比赛时间超过28min,由6.4s的运动与12.9s的间歇两者交替完成。整场比赛需要最大心率190.5次/min,平均心率173.5次/min。结论:羽毛球运动的根本是快,对非乳酸系统的无氧供能需求高,对乳酸无氧供能需求小。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广州体院一九八○年第一期《体育教学与训练》上发表了《合理安排中小学体育课密度运动量》一文,就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量的安排提出了一个参数指标,目的在供同志们参考: 小学:120——130次/分;高中女生130——140次/分; 初中:130——140次/分;高中男生130——150次/分。随后,倪雁宾同志在同一刊物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发表了题为《关于运动量的评定问题》的文章,对我们提出的上述参数指标提出了三点意见,原文摘抄如下: 1、提出体育课每分钟平均心率的参数指标,应根据儿童的基础心率来考虑。据多方面的有关资料报导,例如,11岁(小学三、四年级)儿童的平均心率约为80次/分(见本  相似文献   

11.
心率(也称脉率)是用来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一种简便方法。有人研究提出平均脉率130次/分,能获得最大的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对心肺功能影响最好。据日本研究,学生脉率每分钟在130次以下,练习无精打采,没有生气;每分钟在130-150次之间,练习的兴奋性高、持续时间长、锻炼效果好;每分钟在150次以上持续练习2-3分钟就出现疲劳。我国有人研究提出体育课学生脉率在130-140次/分之间最为适合。为了避免体育课的运动量过大或过小,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摸脉搏、数脉率。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就可利用练习的间隙由教师统一时间,让学生数1…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中国女子垒球运动员时机能水平。测试结果如下:CO和SV分别为4.27±0.70L/min和82.4±13.7ml。30″无氧功率的平均值为457.8±56.3W,下降率为49.4±8.99%,运动中最高心率为147.5±11.0次/分,运动后血乳酸水平为9.268±2.059mmol/L,结果提示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欠佳。垒球投手的双膝关节肌力的耐力指数均超过70%。 世界水平投手王丽红的心脏功能和膝关节肌力明显优于其他投手,投球臂腕关节的伸/屈肌力比率显著高于其他投手。 国际比赛后的血乳酸水平,投手为1.568±0.397mmol/L,场员进攻得分后为4.290±1.120mmol/L。  相似文献   

13.
综括前两章,各项速滑比赛时男、女运动员的心率均在180~200次/分之间,平均速度为8~10米/秒。包括跳跃、旋转在内的花样滑冰单人自由滑,运动员的心率是180~190次/分,平均速度为4~6米/秒,其总滑行距离男运动员约1500米,女运动员约1000米。冰球运动员每上场一次的时间约为二分钟(全场上场次数共约二十次),平均速度至少是7米/秒,心率是190~200次/分。统观三种滑冰比赛,运动员至少是以180次/分的高心率进行比赛的,它意味着呼吸机能亢进而摄取大量的氧。本章就各项比赛中运动员的吸氧量及做为反映运  相似文献   

14.
游泳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中的情绪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燕 《游泳》2004,(3):21-22
游泳是一项水中运动,运动员利用自身力量使肢体协同相互作用产生推进力并促进身体向前游进,由于水比空气密度大800倍以上,在水中运动的物体所受的阻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游速越高,阻力越大。游泳训练中技术动作相对简单,表现为周期性重复,一堂大运动量训练课,运动员挥臂划水可达万次以上,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经常承受重复单一的刺激。同时,大运动量训练中运动员心率可达180——210次/min以上,心肺系统也要进行高水平工作,负担很大。另外,泳池内水的温度比运动员体温低近10度,上述特点表明,游泳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中能量消耗大,容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训练冲量(TRIMP)和运动训练监控仪对手球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进行监控研究,旨在为赛后评价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和机能状态提供合理有效的方法。研究方法:广东省女子手球运动员7名(22.6±1.4岁),健将级别,在全运会备赛期间的教学赛和冲刺阶段的一次对抗赛中和赛后,对不同位置运动员进行跟踪测试,测试指标包括心率、乳酸、熵值、中枢疲劳、应激水平等。研究结果:(1)在教学赛中,指标变化的平均值为:心率169.4±8.16次/min,上场时间44.3±6.0min,TRIMP114.8±18.9,赛后乳酸4.43±1.53mmol/L;(2)对抗赛中运动员平均上场时间47.26±5.41min,TRIMP123.75±9.30,均高于教学赛平均值,个体TRIMP值最高的是右边锋,最低的是左边锋;(3)对抗赛中,A为正常状态,C为中度疲劳,其余均为轻度中枢疲劳,E的应激水平偏低,其余应激水平偏高;运动员熵值水平略低于教学赛平均值;(4)对抗赛中TRIMP值低的运动员,熵值稳定,应激水平(焦虑指数)、脑中枢疲劳状态处于正常范围;TRIMP值高的运动员,熵值会略高于教学赛平均水平,应激水...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大运动量训练大运动量训练是运动员超比赛量的负荷,通过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强刺激,使之适应和达到其超量恢复,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重要手段。回顾大量课训练,我们有如下经验和教训。从下表可看出,1965年和1972年冬训大量课时间多达三小时以上,实际训练时间二小时三十分左右,跑距在15000米左右,快跑近5000米,练后情绪疲沓,不易兴奋,反映在比赛中感觉有劲使不出来,赛后不觉很累。1979年梧州冬训,大量课时间较短,为125分钟,实练105分钟,跑距8600米,快跑4600米,占跑动总距离53%。课的内容主要是对抗性射门、盯抢,结合球的速度耐力训练。队员情绪高。比赛中  相似文献   

17.
李国锋 《体育师友》2011,34(2):42-42
1.强度。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分钟以上为佳,以中等强度和中等运动量的运动负荷为主。  相似文献   

18.
参加世界女足锦标赛的运动员年龄限制在16岁世界女足锦标赛规则规定,参赛运动员必须是到1991年年满16岁的女孩。护照和出生年月的登记要符合。12个队分成 A、B、C 三组,每组4个队中的前一、二名和三个第三名中得分领先的两个队将进入四分之一决赛。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40分钟。延长时间分两次,每次10分钟。比赛用与男子比赛同样规格的5号球。各洲足联的名额分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99名男子和192名女子赛艇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值及其相关指标,并对17名女子赛艇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值进行了连续6年的观察。结果显示:我国男子赛艇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平均值为4.621±0.67 l/min,20岁以上组的平均值为4.841±0.74 l/min,均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我国女子赛艇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平均值为3.711±0.531 l/min,18岁组和20岁组的平均值达到了4.011±0.531 l/min和4.031 0.351 l/min,与世界级优秀选手的最大吸氧量值相近;赛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值,但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20.
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田径项目女子400m栏决赛参赛运动员的年龄、身体形态、成绩的稳定性、比赛发挥、发挥情况和各个赛次中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赛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5.88±2.95岁,奖牌获得者出现大龄化特征,女子400m栏运动员平均身高为174.25±4.89em,平均身高并不是太高,但个别运动员呈现出高大化发展特征;半决赛阶段运动员成绩稳定性最好,决赛阶段成绩离散度最大,三个赛次呈现出“低-中-高”状态,这与运动员对赛次中发挥情况的重要性相吻合,正好适应运动员在不同赛次的发挥情况;受个人竞技能力所限,女子400m栏参赛运动员在决赛阶段的平均发挥率最高,而预赛阶段运动员的发挥率最差,只有极少数运动员在三个赛次中表现出赛季最佳成绩。因此,在训练中应大力培养运动员尽快进入比赛状态的能力,并制定出运动员参加大赛的训练周期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