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语文学科教学应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渗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涵泳于汉语文本,感受母语魅力;沉潜于课堂教学,形成文化认同;激荡于当今时代,达到“树根立魂”。  相似文献   

2.
提到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半个多世纪来,语文界及关心语文教育的各界有识之士,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效率等问题各陈己见,共识与分歧并存。但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人们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的认识日趋一致。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程具有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人性与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文化过程。民族精神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民族精神教育是其全部文化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特别是我们目前面临着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面临着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冲击,面临在极复杂和极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抉择,民族精神教育就愈发显得必要和急迫。由于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功能,使得我们能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也由于民族精神教育本身的重大意义,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肯定和提升了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不仅事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负载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本文试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略谈个人之管见. 一、依托教科书,深挖人文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语文是母语教育,人文性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潜隐于我们掌握和运用语文的工具性的过程中,即在掌握母语这一工具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坚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紧密依托教科书,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于漪曾指出:语文教学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  相似文献   

4.
赵霞 《职教论坛》2002,(2):51-51
语文老师在德育工作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语文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是由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素材,这就为语文教学的德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知识和品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的体会是:一、传播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众多的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5.
沈晓玲 《语文天地》2014,(29):23-24
语文是一条绵延千里、意蕴深厚的文化长廊,镌刻着一个民族生命历程的欢喜忧愁,沉淀着这个民族千年的文明精髓。因此,语文教学理应要引导学生以自我的体验去品味语言、去探究内蕴、去领悟哲思,走入文本营造的诗意之境,最终撷取文本的思想精髓。而要完成这个终极目标,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用心去进行文本的个性体验。以下,笔者将就如何增加学生个性体验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一、预设情境,营造深度体验氛围体验是间接经验转化为个体精神养料的“加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作为运动员学生的母语教学肩负着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民族精神教育对于体校学生来讲具有着非凡的意义,笔者在多年的体校语文教学中发现在写字教学中亦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中国书法积淀民族文化,写字教学渗透民族精神,这些途径都能让民族精神在运动员学生身上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类题材占有不小比例,其中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就是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专题编排教材的。这说明神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引发了我们对神话故事教学的思索:神话故事的文本特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这种文本体系?顾名思义,与其他题材的文本相比较,神话最鲜明的文本特征就在一个"神"字上。对于小学的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土滋养的不仅仅是这一方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滋养着这一方人的精神生活。本土文化作为精神滋养的介质,对于一方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本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与课本中的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文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语文教学要担负教会学生掌握交流的工具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双重任务。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应该在中小学课本中有一定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语文带给了学生什么?这个疑问也许是每个语文老师心灵的痛。面对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或有些麻木的眼睛,面对一篇篇足以使教师写作水平下降,且平淡苍白的作文,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应当深思。勿庸置疑,我们的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它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负载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包蕴着独属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智慧。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较,  相似文献   

11.
塔婆是哈尼族神话传说中生育众物、传承人种的大母神形象,广泛存在于哈尼族口传文学、父子联名谱系及其节庆活动之中;而女娲则是中华主体民族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女始祖,她造人、补天、治水、置婚姻、作笙簧,创造了诸多历史功绩。但和塔婆比较,女娲虽然声名显赫,却不具备现实意义和生命力量,而且,因为经过了父权文化的精心改造,女娲形象和塔婆形象相比,缺乏真实性、原始性和兼容性。  相似文献   

12.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过程中,语言教育模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包括国家通用语、本民族语和外语.然而,相当部分无原创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而教学质量不高.作者在进行三年多的相关课题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侗族地区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英语学科入手,结合双语教育理论,提出了"侗汉英"三语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边远藏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都是以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作为教学对象,二者都要遵循一定的语言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但同时在学习主体的背景、教学目的、性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教学侧重点、方法等也大相径庭.相关教师可将对外汉语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入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把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时克服文化障碍的优势充分吸收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4.
卢宁 《培训与研究》2006,23(6):108-109
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是民族教育的一个弱项,外语教学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薄弱。本文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外语师资培养的两个“复合”以及为保障两个复合的实施应采取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教学因受工具理性主义之害,大有扬人而抑理性之势。语教学现状、语的基本目的、学作品的解读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等几个层面,均要求语教学在加强人精神的同时,理性精神也不能扬弃,二应和谐共生在语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6.
道教人物传说故事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传说类型,其中有一部分传说是道教与世俗的“侠义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对这一部分进行了类型归纳,称为“该出手时就出手”型传说,下分两个亚型。笔者试通过对该型传说的文本分析,挖掘其中包含着的广大下层民众所认同的“侠义精神”的内涵,剖析“侠义情结”与道教相契合的有机性,并进一步从群众创作此类型传说的角度和方式的解读中揭示他们本真的生存状况、文化心理和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7.
彝文文献长诗是流传于民间,以彝文记录、保存下来的一种特殊书面文学,它直接脱胎于彝族民间口传文学和民间故事,两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受神话传说的影响,都具有匿名的特点,属集体创作的作品等,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是新疆高校为培养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双语人才而设置的专业,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任,加强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培养。语感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有效途径,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责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新超越。以语感教学为语文教学的主心骨,既强调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又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有效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名题材熟语是指由某一个人物的特称转化为一种通指,变成了社会公共符号,并以相对独立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体系之中的类名。汉语人名题材熟语大多有所依据,或取之于古代神话人物和民间传说,或取之于历史人物,或取之于戏曲小说人物。人名题材熟语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汉民族对人的崇尚的社会理念和重名声、重名望的文化心理,具有揭示特定文化背景和表达特定文化观念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