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与科举制的实际运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而且必然造成道德上的虚伪。  相似文献   

2.
儒家传统伦理的“性本善”的德性主义人性论,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主流观念。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德治主义管理模式,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族心理产生了重要而久远的影响。儒家德治主义的主张虽然已不能直接用于现代社会,但儒家德治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仍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修德配命、敬德保民、为政以德、仁政爱民、民为邦本五方面内容。儒家德治思想为德法并举治国方略提供了思想资源,为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提供了启示,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推进儒家德治思想现代发展,要在德治取向上变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在德治目的上变君主专制为民主政治,在德治内容上变旧道德为新道德,在德治方法上变人治为善治。  相似文献   

4.
"为政以德"语出孔子,为其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并逐渐演义为以重民主义、教化主义、德本主义、人治主义等为其特征的儒家"德治"理论.在当今"以法治国"的新时代中,重新解读远古的"德治",汲取其精髓,借鉴其教训、扬弃其讹误,应是理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程,亦是经世治国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5.
德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周人在改革殷商宗教的过程中提出了敬德思想,是时,德始由对上帝或先王的敬顺添加上道德的内容,从而开创了以德配天的政治伦理新局面。汉代德治是在宗教神学的背景下实现的,其文化取向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汉武帝即位后,德治理论开始向儒学偏移。司马迁的德治思想主要承袭儒家,其德讲天德、先王之德、君主之德,其表达带有明显的宗教神学痕迹,但他又把德治落实在人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公,他在总结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后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遂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并丰富了“德”的内容,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创始人,“德治”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德治”经典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宝典。正因如此,一些人把“德治”与封建专制等同起来,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认为是同“法治”根本对立的“人治”思想。人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为主题,以先秦文献为线索,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并分析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德刑之辩”发端于我国春秋战国之际,是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随着秦灭汉兴,德治为本成为大势所趋。“德刑之辩”的历史昭示我们,要适应当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努力加强德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刑法呈现出泛化的特点,站在历史的角度考察,这一特点与中国古代刑治主义的法律体系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中国数千年白勺.法典,尽管分别冠之以“法”、“律”、“统,,的名称,实质上都是刑法典。儒家重“德”,而法家重“法”,无论“德治”还是“法治”,都是公权之治。儒家的“德治”不是要废法,恰恰是以“法”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儒学“德治”思想最初是由周公提出的,周公出于对周王朝的群体生存的关怀,提出了一种“天-王-民”相互制衡的三角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以德配天,用德祈天,敬德保民。而其核心是“德”,这后来发展为儒家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行政人员的道德化,是指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道德规范过程。它既存在着理论上的必然性,更有着现实的紧迫性。理论上,个体作为“行政人员”在公共领域中出现,碍于行政人员的特殊身份,就必然要摒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观念,把握好自己的道德自觉性,这就要求“行政人员的道德化”。行政人员的道德失范给行政人员的道德化提出了现实的紧迫性。制度建设是建构行政人员道德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先秦孔子以"诗"为教,言修身当先学诗,强调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即为"诗教". 后世推尊儒学,奉《诗》为经,"诗教"思想遂传承久远. 探其广传之根源,其一,"赋诗言志"[1]对春秋时期"诗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推介作用;其二,"独尊儒术"是"诗教"思想极盛于汉的重要原因;其三,封建科举取士制度是隋唐及此后"诗教"思想在士子阶层广为传承的根本原因;其四,宋元明清时期话,本小说、杂曲百戏等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样式,也使"诗教"思想得以在市井细民之间广泛传承. 及至近代,虽因读经之衰落而致"诗教"思想沉寂良久,但今人若能在继承古之"诗教"传统基础上,假之现代科技之条件,丰富创新"诗教"之传播方式,必将有利于"诗教"思想之复兴,有助于"诗教"兴国之大业.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与公众的道德心性却日益颓废。人心转换,道德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佛教关注人生,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一直以来就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发挥佛教对社会人心转换、道德建设的独特作用,是佛教适应社会、利益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扩大自身影响、弘法的需要。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前提是挖掘,其关键是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加强佛教信徒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其为基点感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源相对急剧变动,道德资源的剧烈变动表现为道德生态不容乐观。因此,涵养道德资源是当前至为重要的任务。加强道德建设的传统思路存在着单一的个体主体性倾向与道德教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弊端。当前我国在涵养道德资源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发挥宏观社会力量即社会关系资源尤其是社会制度体系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潜涵于社会生活层面与社会制度层面的善的可能性,积极创新道德教化的方式,以提高道德教化功效,以尽快优化社会道德生态,消解社会道德危机,涵养社会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5.
社区文化资源是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社区文化资源德育转化是高校德育实效化的需要。文章从理论上廓清社区文化资源德育转化应遵循的原则;从实践上厘清社区文化资源德育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台教化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诗统观的背景下形成的,是对戏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是对诗教化的承袭。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在实施高台教化的美育功能之时又有其自身独具的优势,并显现其感人深、化人速的独到之功效。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的道德教化是指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具有愚民性质的道德教育。道德教化主要是封建专制话语霸权下的一元道德价值和话语的不可通约所致。话语霸权是整个封建专制社会实施愚民教化的主要手段。统治阶级对话语的控制 ,促使封建话语权圈的形成 ,由此构建了统治阶级和平民大众之间无形的两套话语系统 ,从而随心所欲的“化民成俗” ,并抑制其他道德观念的影响。要消解话语霸权下的道德教化关键在于摧毁封建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8.
科举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覆盖或囊括科举研究的所有内容。简略介绍近年来日本,韩国和美国研究科举的主要著作,便可“科举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科学研究已有成果的“科举学”理论的关系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关系。提出“科举学”决不仅是将已存在的大量科举研究进行叠加和组合,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内容广博且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专学体系,力求提升研究者之“学”的意识,探寻科举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知今通古看科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往科拳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能。关注现实考试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问题,能使我们对科举制的了解更为客观而深入。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么恶劣,即“非恶制也”,应该把“科举”当作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相似文献   

20.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是高校教师如何恪守自己的角色使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问题。"教师"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赋予了教师不容回避的、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的使命与责任内涵,而这种使命与责任正是教育改革的依据和发展的方向。冯友兰树人师、重教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深入解读其教育哲学、现代教育精神与价值取向富有启发意义,而且有助于揭示其教育思想中培养人与师德关系的当代实践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