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进跃 《今传媒》2007,(3):25-25
新闻阅评是一门艺术,其最大的艺术性就在于对度的把握.所谓"度",从哲学上分析,就是客观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界限,也就是说,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新闻阅评中的"度",就是新闻阅评的"界限",也即"分寸".阅评意见如果达不到这个"界限",就会"不到位".阅评意见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就会"过了火".  相似文献   

2.
问责"烂书"     
由部分媒体读书版记者和书评人举办的"年度烂书榜",已经评过了四届.2009年有8种书上榜,今年1月,网上还评出了"新中国60年10本最差图书".对于被评出的所谓"烂书"或"最差图书",一直争议不断.批评者认为其中有些书,"就是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蛙鸣般的自我膨胀","诱人的奶泡下却是毒害人思维与常识的化学药品".而被点名的上榜人,则根本不屑一顾,讥讽那些评委"有眼无珠","满嘴喷粪".在当事双方之外的一般入,也是见仁见智,各持己见.  相似文献   

3.
一 采写新闻,最忌淡而无味,散而无神,常常需要"一根筋".有了这根"筋",就会让人觉得有点儿味,有点儿神,有点儿意思. 其实,不光抓新闻要这样,就是写个工作总结、情况报告之类的东西,也得有点"精神头儿". 说得再偏激一点,即便素日说话,也有吸引不吸引人的问题.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换个角度,说到痒处".  相似文献   

4.
2008年以来,伴随着<生活日报>的改版,<生活日报>的标题也发生了"颠覆传统"的变化,变化的理念,就是让<生活日报>的新闻标题更加"亲民".所谓"亲民",就是让标题更加直接、直白、大众化;用老百姓最熟悉、最常用、最直观的语言引领新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17,25(11)
"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细心的人会发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过去五年我们党政党能力的变化,创造力的增强被置于首位.创造力体现在哪儿?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贯穿3万多字报告的灵魂,也是解读党在新时代政治宣言的关键.正是"新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新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6.
这本书占据的位置很隐蔽,就立在那排书架的最下一层.书页已经泛黄,但"品相"却还完整,显然自从落户到这家图书馆,它已经被人遗忘多时了.或许以前笔者的目光也不会在这本书上停留,是最近的一次采访让笔者记住了一个有着中国名字的美国人,而这个名字正清清楚楚地印在这本书宽宽的书脊上,那就是"韩丁".书名采用了曾经代表一个时代变迁,如今却几乎被遗忘的词汇--"翻身",它的副标题进一步帮助读者诠释了对这个词汇的理解:"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相似文献   

7.
2012年4月10日,广州日报正式推出"第1纸",并相继推出八大"今"版.这是继2006年推出"导读与索引"版之后,广州日报的又一创新之举. 所谓"第1纸",就是在封面所在的第一张纸上(包括封1、封2、封3和封底),打造"今日天下"、"今日观点"、"今日生活"和"今日互动".这样,读者拿到广州日报,就可以首先把这第一张纸抽出来,阅读四大"今"版,满足"新闻"、"观点"、"生活"、"互动"阅读"新四维".  相似文献   

8.
(续上期) [必读] 读者为什么一定要读我们这份报纸,哪些内容是读者一定要从我们报纸上获得,或者喜欢从我们报纸上获得才感到够意思的,这就是我们报纸的"必读性".一些报纸,尽管也有一定的发行量,但因为没有形成这种"必读性",也就无法最终确立自己独树一帜的品牌地位,而没有"必读性"也就没有读者的"忠诚度",只能沦为被其他报纸罩住的二流补充类报纸.  相似文献   

9.
"所谓中国元素,是今天中国人所信守的,符合中国文化认同的一切元素",首倡者高峻认为,"不是一讲中国元素就是中国结,就是一条龙,其实包括今天中国人的心态、幸福感,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自信."在百度百科,对"中国元素"是这样描述: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它包括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任何一本图书上都会有标价,这就是行业内称的"图书码洋",而图书销售的实际金额被称为"图书实洋".因此在图书出版领域的涉案金额方面就会出现一个关于"码洋""实洋"问题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
所谓"自媒体",就是互联网技术构筑起了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开放、全方位互动的公共话语平台,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可即时发言、参与互动.无论你是"草根阶层",还是身居高位,在此均为同样身份--"网民".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地市报如何顺势而为,创新发展?笔者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2.
张惺 《编辑之友》2002,(1):25-26
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由此,21世纪也被人们称为"她世纪".  相似文献   

13.
西方的LIS在中国港台地区被翻译成"图书资讯学",在中国大陆地区则因为历史原因而被翻译为"图书情报学".至于LIS中与Library相联系的Information Science则相应地被中国港台地区或大陆地区称之为"资讯学"或"情报学",当然,中国大陆地区也有专家将其另行翻译成不同于"信息科学"(即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内涵体现为information studies的Information Science或者说就是Information Sciences)的"信息学"[1].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尊重事实、把握真实,这是对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底线.不讲事实,不讲真实,就是说谎,就是骗人,新闻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所谓"坏新闻",不管属于哪类,坏的本质都是"不真实".  相似文献   

15.
"墙里开花墙外红",是一种现象,但似乎正成为一种思维定式.表现在科技图书的选题策划上,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外"感兴趣,眼睛总是盯在"外"上,常常忽略了"内",忽略了身边的好选题.其实,外与内是相对的.你的"内",对他人就是"外";你的"外",对他人或许就是"内".外面有真经,身边也不见得没有宝藏.一个好的编辑,要善于在外面取经,也要善于在身边寻宝,这样才能更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范以锦 《中国记者》2012,(9):105-106
对"严冬"怎么看怎么办 2011年11月3日,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预言美国媒体"2017年消亡",也就是五六年后就要消亡.在国内一次论坛上,有人断言"中国纸媒15年会消亡".  相似文献   

17.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我这个"国学",跟你那个"科学"、"民主"是不一样的.现在居然搞出一大堆所谓的"国学名人",真是荒谬."国粹"是另外一个意思,那是清朝末年一部分搞革命的人,拿来对付满清的武器.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时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品牌"的概念.所谓"品牌"也就是"牌子",它是商品的"脸谱".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出版品牌是指出版者的名称(即社名),标志(如社徽)和出版物的名称及标志,或其组合.一般来说,相对于出版业,有单品种图书品牌、系列图书品牌、作者品牌、出版社品牌等等,这几者之间互动经营构成了出版企业的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9.
"报纸杂志化"现象,源远流长,并非从《救亡日报》开始.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报纸与杂志多次相融、互补,但并没有简单地"杂志化".不能认为现在是所谓的"厚报时代",报纸就是"杂志化"."厚报时代"这个概括本身,就是欠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在新浪微博呼吁"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得到了网友热烈回应.一些被拐卖儿童已经被顺利解救. 我们首先关注一下在这起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新媒体--微博.在去年著名的浙江"钱云会案"中出现的公民观察团,以微博小试牛刀,公民观察团赴现场考察,充分发挥了公民的监督作用,是媒体促使公民参与的一个范例.而此次的"微博打拐",也是社会力量借助微博,与传统媒体一起救助乞讨儿童的公民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