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典文献中的重要文本,它塑造了魏晋众多士人形象.对魏晋士人予以界定,总结其所展现的士人形象,对理解魏晋士人形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盛唐士风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士人积极干谒求进,但盛唐士人对干谒的态度又是相当矛盾的。经过魏晋风度的鼓荡,士之重人格独立的文化品格被盛唐士人突出强调,同时一般士人在干谒中趋炎附势、蝇营狗苟形成较坏的负面影响,使正直之士对干谒深以为耻;但盛唐之士又以强调个体尊严、出于公心、展示才华等方式修正干谒行为,所以盛唐士人虽多耻于干谒,但干谒之风仍很盛行。  相似文献   

3.
魏晋名士借琴传达反叛精神、摆脱孤哀之境、寻觅心灵知己、表现脱俗雅趣,赋予琴以深刻独特的文化内涵,使琴成为标榜文人身份和特质的表征。盛唐文士醉心于琴,是把琴视为可以彰显文人特性、寄托文人情怀的文人雅艺,借琴明清高之志、示超逸之趣、显放达之态、寄深切之情,并将其咏之于诗,表现出对魏晋士人所赋予琴的文化意蕴的认同。盛唐士人雅尚琴艺,正彰显其受魏晋风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晋风度的产生与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死亡现象和士人对死亡的畏惧有直接的关系。大量的死亡,使魏晋士人格外地珍视个体的生命,自觉积极地思索生命的价值以及保全和完善生命的途径。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领袖,无论是在容貌的俊秀、思想的自然,还是在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上都可称得上是魏晋风度人格美的典型代表。在黑暗的社会里,嵇康试图从世俗中摆脱出来,寄情山水,远离世俗的打扰,一个人固执地追求着自由,追求着真理,追求着超越,追求着自我,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追求,成了千古传颂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魏晋风度曾是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文精神现象,而且占据了魏晋历史的所有时空领域,对后世的文化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历史人文现象当然有它复杂的原因,但从此仅只从文史与历史地理相结合的角度,也是首先提出中国魏晋人文风度与自然景观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魏晋风度受其地理景观的影响十分明显,有密切关系,也有因果关系,并且开启了中国士人回归自然与自然认同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及玄学盛行 ,在此二者的互动下产生了魏晋时期特有的审美风尚———魏晋风度。王羲之《兰亭序》最具体地反映了晋人“哲学的美” ,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王羲之书风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后人对他的艺术精神的把握与宏扬 ,有时则表现为后人对他的技法的临摹学习 ,前者的影响是积极的 ,后者的影响却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7.
文献记载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大量且较为集中出现在士人阶层,作为国家统治阶层的上层知识份子群体出现这种有违传统礼法伦常的服饰风尚,是这一时期复杂社会现状反映在士人精神诉求上的的映照,本文通过士人任情放纵的生活风貌,士人摈弃世俗名教、怡情自然而为,士人对优雅从容的气质风度的追求三个角度对魏晋士人的群体诉求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于阮籍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世说新语》的描述,但其中对阮籍所持政治态度的体现并不全面。文章对《世说新语》、《晋书》、《资治通鉴》以及《咏怀诗》中所记载和表现出的阮籍之政治心态进行比较,讨论作为魏晋名士代表的阮籍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他徘徊于儒道之间,外达内忧,有悖儒之名而无远儒之实,一方面"越名教而任自然",另一方面又心怀济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在个人生命关怀和社会关怀两个价值取向之间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9.
黄敦兵 《江汉学术》2011,(1):99-104
从亡国之由的追问中,黄宗羲批评了士人阶层中弥漫的"市井之气"、"乡愿"之学及晚明以来士人不自振拔、逃禅等"风节委地"之士风.他认为,作为遗民的士人,为敌国尽死节并非唯一选择,其应然的应世方式是"持子陵之风节",傲活人世,竭力著述,"抱道不仕"新朝,在维系"清气"、"扶植善类"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0.
魏晋名士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放任、怪诞的行为,究其源是他们的性格使然.以<世说新语>为例对魏晋名士的傲诞行为与性格加以分析,并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家教背景几个方面追溯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世说新语》的人物世界里,儿童和少年也获得了独立价值,少年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形象第一次大规模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少年儿童形象,作为魏晋名士成长阶段的记录,既有作者对人物形象塑造一贯性的艺术追求,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想文化意义。这些少儿形象,既有着少儿特有的自然纯真,又有着那个时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印记。从文化角度阐释这些少年儿童形象,对我们认识《世说新语》一书以及魏晋时代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尼采和魏晋风度都有"酒"的思想主题。尼采的酒神精神贯穿了其哲学思想,"酒"是魏晋风度的核心。从"酒"角度分析两种思想,得出两者产生于相似的时代环境,都认识到了生命的悲剧本质,同时又有着理性与非理性、个人主义与非个人主义的差异,它们都对自己的时代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风尚和士人心境是我们常谈的话题。通常是宏观的探讨,鲜有微观论述。在此,一是具体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张华的《鹪鹩赋》和成公绥的《啸赋》,探讨那个时代士人们的由外在转向内在、由社会转向自我的内在心理进路。二是透过当时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以揭示出他们的心理历程。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来论述魏晋士人转向自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豳风·七月>是一篇规模宏大的农事诗,描写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本文试从全诗的主题、结构布局,情感色彩等角度切入,对诗歌文本的三处内容("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九月肃霜,十月涤场")进行辨析,以期能够产生对<豳风·七月>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释“啸”     
"啸"是我国古人的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方式,在《诗经》和早期的记载中啸者多女性,并与古代的迷信和道教关系密切,于魏晋为盛,是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主义与人伦主义兼容并包及自由放任与恪守名教的价值二重化,构成魏晋士人文化心态的内在紧张和困惑.因此,如何调适心态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克服名教和道德的异化,便构成魏晋士人心态调适的特殊历程.  相似文献   

17.
<礼运>是研究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一篇重要经典:康有为、孙中山等为其托古改制的需要,均把该篇首唱的"大同"之世推崇为人类的理想社会,这是有背<礼运>作者原意的一其实,<礼运>论述的是礼治、道德的起源及其教化问题.并阐明礼义是治政安国的重要手段.总体上说,该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古老的“魏晋风度”和现代的行为艺术之间有某种相似,其相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行为、身体来表达观念;二、行为具有某种震惊效果;三、行为蕴含着具有启示性的观念、意味。但“魏晋风度”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艺术风度的生活,而行为艺术终究是一种观念艺术,并且,两者是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因而是似又不似的关系。将“魏晋风度”和行为艺术加以深层的比照,对于此两种文化现象,对于生活和艺术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实践,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诞生,赵树理因在许多方面和<讲话>的要求相一致而"成名".经历了<讲话>发表之初的兴奋和激动,<讲话>发表10周年之际,他与之对照,作了真诚的自我检讨;<讲话>发表20时,他谦虚而虔诚地奉献"试笔"之作.<讲话>已经成了赵树理心头的一种"情结",但这种"情结"也在无形中禁锢了作者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六十年代的史诗","描写疯狂世界的典范"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通篇笼罩着黑色幽默和荒诞色彩,却在迷宫般的巧妙布局中对美国现实社会进行了一场"俏皮"的解构.本文试图以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策略为框架,以美国后现代派小说鼻祖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为内容,建构这幅有血有肉的解构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