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秀兰 《高教探索》2012,(5):113-116
制度与德育的关系如何?制度对德育有何价值?概括来说,制度是德育的重要环境、制度有道德教化价值;制度可以减少德育的"搭便车"行为、制度有助于降低德育的"交易费用";制度引导人性向善、制度能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德育渗透效果如何,一要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了有机整合与达成;二要看教师顺利完成学科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科显性德育内容的作用;三是看对学科隐性的德育内容是否做到了充分挖掘。但现实课堂中,却存在着学科德育"渗而不透"的现象,影响了学科德育的效果,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精彩。  相似文献   

3.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德育工作还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我们期待学校的德育工作核心理念是在社会结构变化的条件下德育应从"泛政治化"向文化型转变。文化型德育或德育文化是当代德育的主要型态,德育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从"泛政治化"德育到文化型德育,在价值倾向上要从以社会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接纳"从两极到中介"的思维方式。本文论及我校德育发展中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将学科德育定义为"加法式"的学科德育或"专门化"的学科德育,在逻辑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科当中天然内含着德育,或者说德育是学科的内在属性,这种理解更能够体现学科德育这一概念的实质。学科德育中的"学科"和"德育"是一体的,二者统一于教育本身是一种价值实践活动这一规定性。学科德育中的德育更多是作为学科教学中自然流淌出来的育人效果,并不是对学科教学目标的僭越。学科德育主要有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德育三种主要形态。学科德育归根结底是要求学科教学回归教育的原点,即使人向善。学科德育就是确保每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体现自身的教育属性。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性善、向善、为善几个环节,其宗旨就是通过道德教育,使人们能够在后天把"四端"发展成为"四德".现代德育在"性善论"的影响下,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功能与道德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的背景下,终身运用德育去完善自我的"善端".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科学化、理想化、成人化以及泛政治化是德育实效性低的主要原因,要走出当前困境就需要“回归生活世界”。而回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和“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是其走出低效性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德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尤其是结合农村小学德育现状,探索符合农村小学青少年的德育实际的思路和方法,成为农村学校是否能良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航 《中国德育》2009,(5):14-18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高校德育质量,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进行认真地思考。影响高校德育质量和效果的原因很多,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这些困难,并通过积极的德育实践探索,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德育的质量,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德育的本性在于导人向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摆脱纯粹物质功利的束缚,去追求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但在物质与精神失衡的工业时代,德育却越来越偏离其本真状态,而进入一种整体性的迷失。功利化、知性化和规训化的德育模式虽然暗中契合了现代教育流水线操作的需要,但却使德育愈加偏离其自身的理想鹄的——人的精神培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自然资源的枯竭,人们迫切需要树立起环境道德意识。未成年人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生态德育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文明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生态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德育思想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本文从生态德育的起源及含义、加强未成年人生态德育建设的现实原因,以及如何建设未成年人的生态德育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正《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所以德育是每个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作为一个高中英语教师,该如何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完成这项重大的教育任务,对学生进行平时的德育教育呢?就此我谈谈我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德育的整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11):129-13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入世后我国进一步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我国现行的德育模式在内容上过于政治化、功利化;在方法上重认知、轻实践;在主体上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途径上单一、缺乏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德育模式的产生。中学德育的整合模式以其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双向性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扬弃以往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三级整合体系,从而丰富德育理论,为中学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许佩卿 《文教资料》2012,(8):135-137
对话德育的提出,既是对传统德育的理性反思,又是对现实变化的积极回应。对话德育体现人本性、基于平等性、强调理解性、体现互动性、追求互惠性。尊重真诚的教育姿态、观照生活的教育情境、宽松包容的教育氛围、求真向善的教育导向、运筹帷幄的教育智慧是实现对话德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以及国外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中小学德育面临着诸多的实践难题和理论困境,德育的现代转型成为一种时代性诉求。在现实的境遇下,要获得德育期待的效果必须直面当下的困难,应依据德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确立"以文化人"的德育新理念,秉持以人为本的新价值观,重构层级化的德育内容体系,面向时代建构具有理性精神文化气质的和谐德育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内涵区别是德育目标传递方式不同。二者主客体关系区别是:显性德育的德育主体"可视",德育客体是被动"接收";隐性德育的德育主体"隐形",德育客体是主动"接受"。二者功能区别是显性德育侧重强化德育社会性功能,隐性德育侧重增强德育个体性功能。显性德育的优点是快速、广泛,实施周期短,易于操作;局限性是"灌输"色彩浓厚,效果难持久。隐性德育的优点是避免硬性"灌输",效果持久性强;局限性是难实施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实施周期长,操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17.
当今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已提升到“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层面。如何确保德育的核心地位,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质性进展,依据我校的德育实践,我们认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德育为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姗姗 《教育探索》2009,(4):110-111
对高校"德育为先"内涵与意义的正确解读是落实"德育为先"要求的前提."德育为先"有什么样的功能与任务关系到如何开展德育实践的问题."德育为先"重在落实.要深入贯彻落实"德育为先"的要求,需要大力提升高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和非课程途径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19.
国家大力推进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教育部重新修订了初中、高中的德育教材.初高中新修订的德育教材内容是否能有效衔接,构建完整德育体系关系到数以万计学生德育观和德育体系的建立,也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课程设置.明确初高中德育教材衔接的不足,促进教材一体化的发展,对高效德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德育资源与德育环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环境和德育资源,是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高职院校德育的资源和环境如何,不仅从根本上反映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成熟度,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效果。文章从高职院校德育资源滞后表现成因以及高职院校德育资源的开发、管理,德育环境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