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整体回顾,质疑了解内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生读课题)2.这句话是谁说的?汤姆爸爸在说这句话之前课文写了什么?在说这句话之后,课文又写了什么?(板书:钓鱼、放鱼)3.昨天我们已经学了钓鱼这一部分,重点研究了两个句子。(出示句子)一起读一读,从朗读中你感受到汤姆怎样的心情?(板书:惊喜)汤姆惊喜地钓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可又把它给放了,这一"钓"一"放"真有意思,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钓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精读课文第3、4自然段,学习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事物的。2.学习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师:我们的家乡在大海边,有美丽的沙滩,美味的海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海有关,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精读课文第3、4自然段,学习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事物的。2.学习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师:我们的家乡在大海边,有美丽的沙滩,美味的海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海有关,它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教学板块】朗读—品析—欣赏—背诵【教学过程】序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三峡》(展示课题)。先看三峡简介(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辑录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啊!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本篇…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以学生自读自议为主线,读中激情,读中悟理。【设计特色】丰富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流程】一、设置问题,导入全文1.引出课题:惊弓之鸟。故事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为什么能代代相传?(引导学生理解这则成语的学习价值,激发阅读兴趣。)2.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说说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说了什么。二、研读课文,关注语言信息1.提出阅读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更羸是一位有名的射手,课文是怎样写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2.检查、交流阅读结果,引出三个重点句:(1)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边飞边鸣。更羸指着大雁对…  相似文献   

6.
今天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学生热火朝天争论的场面还浮现在眼前。《“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一篇记叙文。课文主要讲述了汤姆和爸爸到湖中小岛钓鱼。汤姆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由于没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在爸爸的要求下,汤姆把大鲈鱼放回湖里,遵守了规定。作者将人人都应该时时处处严格自律,遵守公德、执行规定这样一个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来感人至深,意味无穷,孩子们现在最需要正是这方面的教育引导。课文除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相似文献   

7.
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和本课的编写意图,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1.教师谈话:有一个小男孩,他特别喜欢一件红色的运动衫,于是他买了这件运动衫。但后来由于某些原因又把它卖了,最后,他喜欢的运动衫又奇迹般地回到了他的身边。你们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揭示板书课题)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思考提示中有哪些要求。3.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读读课文中有关“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过程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你在…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它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二、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  相似文献   

9.
郑芸 《四川教育》2013,(7):58-58
一、政治泛化,对话文本拔高教材 【现象点击】 有位教师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当课接近尾声,老师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师: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说一说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众说纷纭)生1:我从课文中体会到了树木的伟大,他能为人们点燃灯,宁可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别人。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把握新闻的结构、特点。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3.运用迁移、对比阅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教学重点的理解。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教学流程】一、突出重点(一)导入课文(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紧扣“迷人”层层深入,教活全文,落实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突出重点,加强综合”这一要求。【教学过程】一、畅谈夕照,引入“迷人”1.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那景色是迷人的。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自己所观察到的夕照美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描写夕照的,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作者笔下那迷人的夕照吧。2.板书课题,让学生依据课题感知课文可能会讲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感知“迷人”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1)扫清字词障碍,读准、读顺课文;(2)找出最能概括…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启发、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特色】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领会海的神奇、广阔、美丽、蕴含宝藏和永恒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林海”呢?2.范读课文,看录像片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你了解大兴安岭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4"。【教学目标】1.学习例文,掌握写游记的方法。2.回忆游览过的"尚湖风景区",写出该景区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自学本次习作例文,并尝试自主写作。【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导入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写一篇游记。所谓游记,就是对一次游览的记录,描写在游览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适用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图文对照的阅读方法,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比照、解释和推测。2.激发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增强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比较读本,明确阅读目标师:课前,同学们读了《玫瑰花》这本书,和你们喜欢的《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等课外书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 【导入设计】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伙伴,他叫明明,今天他又遇上烦心事了,(师画苦脸)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学生表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以一件具体事例表现了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很热爱大自然。喜欢小动物。全文围绕“喜欢”。先写他喜欢大自然,喜欢各种小动物,再具体写他怎样喜欢一只小松鼠。教学时,要注意紧扣“喜欢”。以读为主。按“喜欢大自然→喜欢各类小动物→喜欢小松鼠”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再按“喜欢小松鼠→喜欢小动物→喜欢大自然”的顺序去认识达尔文。为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作出如下的教学设计。一、范读激趣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写达尔文和小松鼠之间发生的什么事?再从课文中找一个最准确的词来回答这件事表现达尔文对小松鼠的什么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教学目标】1.认识"姑、娘"等七个生字词,会写"帮"等六个生字。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请求的语气。3.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教学重点】认识益虫和益鸟,读出请求的语气。【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益虫和益鸟卡片、头饰。【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活动】猜谜语:(小时穿黑衣,长大穿绿袍,爱跳不爱走,捉虫是能手)青蛙;(有种鸟本领大,尖嘴能给树开刀,树里害虫全捉掉)啄木鸟;(像云不是云,地上开白花,像雪不是雪,越冷大家越爱它)棉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呀,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品味"碧""接天""别样红"等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3.通过几种送别诗的吟诵对比,了解作者送别的深刻含义,体会诗句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诗人1.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诗人,他在一句诗里。这个人擅长写景,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被他写成了诗,于是朋友姜夔便写了一句诗来赞美他。出示句子: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相似文献   

19.
姜哲 《山东教育》2011,(9):30-31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围绕“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编选了《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文章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着眼。反映的却是如何做人的大道理。而且每篇课文都有直接点明主旨的重点句.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领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了解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1.多层次阅读,体会文章是怎样突显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特点的。2.展开联想,仿写课文。【教学过程】一、读成语,导入新课1.读课文后面练习中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