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实施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置和转化技术,然而由于资源环境市场失灵、传统经济模式的路径依赖、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旺及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技术创新面临困境,要集合市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公众及国际合作等多方力量及各自作用机制来实施循环经济下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随着循环经济的提出与技术创新的发展,传统技术创新的内在矛盾与缺陷,已造成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引入生态的观念,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本文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涵义出发,阐述企业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障碍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指出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改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依赖的特性,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本文认为坚持技术创新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重要措施,必须从改变技术创新的原则、警惕当下面临的技术创新生态化危机着手,朝着更加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方向,以政府主导、提升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观念、培育生态化技术创新人才为路径,并建立起以营造氛围、建立生态工业园等载体、以处罚机制倒逼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4.
关注技术创新在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着重从宏观和微观层次上的三大国家政策即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把握其对技术创新评价的影响演进.国家政策的演进发展促成了技术创新的多目标化、价值观转向、生态化发展趋势,同时一脉相承的政策体系使得技术创新朝更益于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在论述生态文化与技术创新生态化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是生态文化的基本要求,而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从多个层面为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提供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这种关联中把握并推进生态文化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变革。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变革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线性经济技术范式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若干特征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技术范式变革的必然性。进一步分析了技术范式变革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影响,论述了企业应实施生态型技术创新战略、循环型技术创新模式及技术创新的组合范式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适应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变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态问题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理论进行阐释,提出集群生态化的内涵,分析了集群生态化平衡的条件,并结合循环经济要求探讨了政府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可能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以提高企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现必须要以实现使用能源的清洁化、生产废料的资源化、生产过程的闭路化、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为前提。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大力提倡技术创新生态化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系统、哲学伦理学、生态环境效应的视角分析了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三重意蕴,并认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即要把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和相关的生态环境指标贯彻或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然后,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以产品创新过程为例,探讨了从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到技术扩散的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生态化问题。最后,提出了技术创新生态化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低消耗高效益原则、零排放无污染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技术可回收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市场机制下,技术创新的自组织演化呈现出非生态理性特征,与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相比,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强调制度性组织因素必须贯串和规制从创新设计到创新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提出了五维度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分析框架,并进一步推演出包括十一类制度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结构—功能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双重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乌赶  李青青 《科研管理》2019,40(10):87-95
环境规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难以为环境规制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本文通过剖析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双重影响机理,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ys-GMM估计法测度三种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均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曲线关系;FDI、要素结构和研发投入显著促进企业生态创新,产业结构和教育投入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正效应。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间接作用受FDI、要素结构和研发投入影响,其中,环境规制通过FDI、研发投入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通过要素结构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产生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34个工业行业2001—2010年和2011—2016年两阶段的面板数据为分析样本,实证探究环境规制、市场需求对不同类型行业生态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在重污染(需求推动型)行业中,环境规制对行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影响由抑制转变为促进;在轻污染(技术推动型)中,环境规制对行业生态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除重污染(技术推动型)行业,市场需求对其他类型行业生态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结合现实国情,将公众举报作为政府监督的有效来源纳入到政府环境规制与企业生态技术创新行为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中,通过对复制动态方程和演化稳定性的推导分析得到九种不同情形下政府环境规制与企业生态技术创新行为的策略选择,并运用数值仿真演示不同初始值和条件下的演化结果及演化路径,同时分析公众举报概率对政府和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较高的公众举报概率可以促进企业选择生态技术创新同时节省政府的监管成本。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公众的积极参与降低对企业的监管成本,从而完善环境规制的设计,实现经济和环境绩效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有序及维护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是社会内在的和谐发展动力。在分析我国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和主要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态化技术创新有助于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刺激投资,促进产业分化,缓解就业压力;它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总体把握国内外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大力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复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Public procurement can be a major source of innovation.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public procurement might be fully exploited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not only of appliances which are already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but also of new appliances which are tailored to the specific needs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might be exported as well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In this way, public procurement might allow to improve the services delivered to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to increase the techn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local industrial and research system. In this context, regional foresight might help identify both long-term societal needs and the patterns of evolu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 can match these need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trough the recent experience of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of Lombardy, the role of foresight for enhancing public procurement and innovation policy at the regional level.  相似文献   

17.
经济利益至上的技术创新观使技术创新的社会功能单一化,造成了技术创新行为的社会失范,因此必须接受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调适与整合。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观,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谋求自然生态、经济效益、社会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共进。提出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社会认同性、制度化规范、社会创新系统等方面的社会整合,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社会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回应“政府如何通过数字治理介入市场”的问题,探讨政府通过数字治理介入市场并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合作的作用机理。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大连数字港口建设过程中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新模式的演化作为案例,访谈案例所涉及的部门,按照“目标-行动-结果”的路径对访谈数据进行提炼,分析得出结论:数字治理是服务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管理理论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主动介入市场、驱动产业合作和模式创新的治理工具,是一个与政府、与市场双向双重嵌入的具象实践;市场主体可以通过嵌入到数字治理的技术权威性来实现对治理边界的跨越,将政府的数字治理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能力。为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探索数字治理驱动下的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需求对数字政府建设的积极作用,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Policy》2022,51(1):104390
Public innovation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Experiments with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s, such as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New Public Governance, have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top-down, internally driven forms of inno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and have entailed a search for new forms of open, collaborative and interactive innovation, implying a reframing of public innovation activities. However, introducing these new frames of innovation causes uncertainties in the public sector, necessitating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public innovation can be changed to address societal needs. This paper uses materials from case studies of 21 public living labs across Europe to analyse the lessons that can be learned from public sector participation in living labs in terms of their contribution to reframing public innovation. The “frame” construct is used to analyse and provide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participation in living labs helps public actors to reframe innovation and address public and societal needs. Three living lab framings for changing public innovation are identified (processual learning, restrained space and democratic engagement), and the degree of intensity of these framings with respect to involving stakeholders and addressing societal challenges is discussed.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knowledge of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 by extending previous accounts of how public innovation can be im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