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研究《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集中探讨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君子"、"小人"等称呼语的英译。采用同项比较法,对比《论语》四种英译本中对于"君子"、"小人"的不同译法,从而得出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唐诗《题都城南庄》及其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将原诗和三个英译本视为不同的语篇,分别进行及物性分析。功能成分诸如参与者、过程类型和环境成分等方面的形式对等往往导致概念功能对等。功能分析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并检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过去对古诗英译本的评价都反映了评论者的主观思想,达不到公正客观的希望,正所谓众口难调,不同的评论家对同一篇英译本可能持截然不同的态度。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的出现为评析古诗英译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理论依据。本文从语篇功能分析出发,用主位—述位系统、信息结构系统和衔接系统对唐诗《静夜思》及其三篇英译本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语篇功能分析在古诗翻译中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4.
现存的古诗英译研究大多从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但语言学理论也为评析译作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本文以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为理论框架,选取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其五个英译本,从信息结构系统和衔接系统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验证语篇功能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自建的《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了《论语》十个英译本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苏慧廉和沃森对于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力求文章上下一致;理雅各、刘殿爵和利斯遵照原文形式;庞德偏向使用简单词汇;安乐哲的文化特色词翻译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道森、亨顿和韦利则偏好根据文化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对于《论语》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而言,译者如果能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特色及文化差异,采用简单词汇来直译,或对于难以直译的词汇,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连接是语篇实现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翻译研究也可从考察语篇连接手段入手。本文对《论语》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不同译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异同。研究选取亚瑟·韦利Arthur Waley与刘殿爵英译本,构建《论语》英译文语篇语料库,并运用语料库统计手段,对两位译者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亚瑟·韦利译本和刘殿爵译本在连接词的使用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特征,连接词在两译本中均较为频繁使用,且在最频繁使用和最不频繁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上趋于一致,在最常使用和最不常使用的单个连接词上也基本一致。两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亚瑟·韦利译本连接词使用总量更多,常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也更多,但刘殿爵译本对某些个别连接词的使用强度更高。该研究发现对《论语》英译文语篇解读及汉英翻译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的基本理论出发,在衔接连贯理论及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背影》英译文。探讨了主位推进模式对理清语篇生成过程中组织信息所起的作用。因不同语料具有各自典型的语篇结构。本文以《背影》英译本为语料,来分析主位推进和语篇连贯在汉译英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论语》英译研究的适用性,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以威利、理雅各以及刘殿爵的英译《论语》中的个别翻译范例开展功能语篇分析。通过给予三个版本客观的评价,来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语》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之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在《论语》英译研究中,学界多从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者。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体现了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对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准确传达了《论语》的精髓,真正搭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自建《论语》英译语料库,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 Smith将《论语》的理雅各和辜鸿铭英译本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异同。通过多层面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本行文都很地道流畅、语篇连贯、阅读难度不高、译语明晰化和简化特征明显。相较而言,理雅各译本用词更为灵活丰富,句子更加简洁流畅,篇幅较短,语体更加正式,可读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郭琳惠 《海外英语》2013,(21):257-259
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而及物性系统包含六种不同的过程。该文主要从及物性对等角度对唐诗《回乡偶书》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自己对于该诗的英译本,以期更好地检验概念功能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之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它的翻译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讨论《论语》中虚词“而”的意义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总结了“而”在《论语》中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下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陈艳鸾 《海外英语》2013,(22):155-156
语篇分析是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语篇作为翻译单位确立以来,对翻译研究和实践都起到了现实的指导作用。衔接是语篇分析的核心。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该文以明代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中的名篇《沈晓霞相会出师表》为例,试从语篇衔接的角度入手,讨论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是如何应用衔接手段实现语篇的对等翻译。  相似文献   

14.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描述了英语的主位结构和语篇的衔接方法。通过对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的三种不同英译本进行主位结构及语篇衔接的比较和分析发现,不同译本语篇的主位结构和衔接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原作不同;当译文的主位结构越是接近原文时,译文就能保留越多的原文信息。同时,这种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理论的语言对比研究方法给译本评价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论语》英译研究历史悠久,不同学者在不同理论框架内从不同角度做了很深入的探讨。近几年,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就《论语》英译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笔者的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能为我们研究《论语》英译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本研究将继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框架,探索《论语》英译误读误译现象。我们认为,对于《论语》英译的研究不但应该关注语言层面上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侧重语言层面背后诸要素,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其翻译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研究《论语》英译误读误译问题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叙事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叙事语篇空间化的时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红楼梦》与其两个英译本的对照,就语篇时间结构内部各时间域的构建及转换在英汉语中的语言标记进行比较,旨在透过语言形式确定语篇层次化时间的发展路径及其语篇组织功能,从而在汉英翻译中重构源语语篇的时间系统.  相似文献   

17.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18.
冰心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回忆童年至大学时代的"六部曲"十分有名,《我的童年》就涵盖在内。作者用率真坦诚的笔调和清新典雅的语言回忆了她与父母在烟台海边生活的场景。本文从语篇翻译理论的视角下对《我的童年》的英译本进行了重难点分析,以语篇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语篇的逻辑关系、语篇的语境和语篇的文体风格三个方面来举例分析散文《我的童年》英译版本的重难点和翻译策略。因为在语篇翻译理论中,翻译变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所以本文通过上述三个方面,从而可以在完整意义上的语篇范围分析该散文的英文译本。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论语》的英译本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著名华人译本辜鸿铭《论语》出发,分析译本中"厚翻译"现象的表现形式,探讨影响"厚翻译"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