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宗宝 《班主任》2007,(8):19-20
开学第一周的一天早晨,我进班巡视,发现郑易(化名)没有到校上课,也没有请假。我给家长打电话,无人接听,便向其他学生打听郑易的情况,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他初一时就经常逃学上网吧。""他上网吧,有时一呆就是好几天。"……  相似文献   

2.
“都是网吧惹的祸。”这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说法。“才出游戏机室,又入网吧迷潭。”这也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说法。“色情、暴力、坏道德,网聊、网恋两条蛇。”这还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说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说法?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一位15岁的男孩,由于迷恋上网,已经四次离家出走,两个多月杳无音信,当家长找到他时,这位男孩正在离家很远的一个网吧里非常投入地在网上聊天,体重下降20斤。一位初一女孩,瞒着父母出去约见网友,一直下落不明。另一位女中学生被网友骗到住处奸污。一位男孩,开始玩游戏,接着迷上网聊,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  相似文献   

3.
自卑的超越     
一、个案描述冯某来自一个农民家庭,从初一上学期末开始就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厌学情绪,精神不振,学习缺乏奋斗目标,而且不注意个人卫生,周末喜欢流连在网吧。冯某的问题还必须追索到他上小学时候。据他家人反映,冯某小学成绩优秀,但一直和家庭有对立情绪,脾气非常暴躁,特别讨厌家长和学  相似文献   

4.
告别网吧     
我们班的小李是个电脑迷。隔三差五地跑网吧,还买了游戏软件在家玩,考试成绩每况愈下。有一次放学后他偷偷上网一个通宵,在游戏厅的门口被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逮了个正着。气急的家长流着泪水数落他。我想,要把他从电脑游戏中拉回来,得给他找点事做做,丰富他的文化生活,让他“忘记”电脑游戏。  相似文献   

5.
《家教指南》2005,(12):36-37
教育的问题:一位家长悉眉苦脸地说:“我的孩子在初一时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里的前五名,到了初二,孩子的学习成绩突然一落千丈。我发现他以晚自习的名义在网吧打游戏,为了能更好的约束他,我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加入了陪读的行列。可孩子并不领情,我真的费力不讨好,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相似文献   

6.
学校才放学,焦学谋又鬼使神差般溜进学校门斜时街的那间"迷你网吧"。尽管明知自己书包里装着一大堆家庭作业.尽管自己的行为已经一次次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严厉批评,尽管网吧墙上贴着"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规劝,尽管网吧里被几个男青年吐得烟雾缭绕空气污浊,可他还是挡不住网吧的诱惑。  相似文献   

7.
《家长》2010,(10):33-33
我侄子小明从小就爱玩电脑游戏。上初中后,家里怕影响他学习,就不再让他随便动家中的电脑了。可是他常瞒着老师和家长,放学后不按时回家,上网吧玩游戏,因此他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发现小明常上网吧后,他的家长严格控制他的零花钱。被切断资金来源后,小明为了玩游戏竟偷偷地将家中的一台价值三千多元的电脑以二百元的价格,卖给了网吧的老板。事情被家长发现后,他的家长想把钱退还给网吧老板,将电脑要回来。请问,这个要求能否得到法律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一次单元家庭教育指导网络服务热线采用一次单元咨询模式,强调在良好辅导关系的基础上,心理工作者运用促进问题解决导向的语言文字,把改变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焦点任务,促使家长发现家庭自身的资源,找出有助于家庭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以达成一次单元的具体指导效果。通过一位来访家长的辅导案例(他的女儿,一位初二女生过度依赖手机写作业令家长深受困扰),展现了网络热线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话过程、辅导效果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去年寒假,我给学生发放了<学生手册>、寒假作业,并特别强调"同学们在假期中可适当上网,但不要沉溺于网吧中不能自拔"! 寒假的某一天,我接到田洲村一位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说,他的小孩还没有回家.我知道,这个学生平时有偷偷上网的毛病,估计他是去网吧了,我于是告诉家长,可到街上网吧去找找看! 谁知这位家长竟说:"李老师,真不好意思,这几个网吧我不太熟悉,麻烦您和我一道去找好吗?"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我还是与家长约好了见面地点.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一姜明,男,15岁。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原因,该生一直对学习没有兴趣。虽头脑较为灵活但学习成绩较差,而且不遵守学校纪律,偶有打架、上网吧、抽烟等不良行为。我发现这些情况后,并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我寓"情"与"爱"于生活中。有一次,我听说他在网吧,我就去网吧找他,他发现我后,害怕极了,并连声说再也不犯了,并哀求我不要让家长  相似文献   

11.
李亚军 《湖南教育》2009,(11):54-54
去年寒假,我给学生发放了《学生手册》、寒假作业,并特别强调“同学们在假期中可适当上网,但不要沉溺于网吧中不能自拔”! 寒假的某一天,我接到田洲村一位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说,他的小孩还没有回家。我知道,这个学生平时有偷偷上网的毛病,估计他是去网吧了。我于是告诉家长,可到街上网吧去找找看!  相似文献   

12.
来信四则     
<正>静子姐姐:你好!我是一名学生家长。我和孩子都很喜欢"静子热线",你一直是我们家长和孩子的良师益友。这次,希望你能帮我解答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上初二了,上网聊天和游戏成了瘾,成天想着往网吧里钻,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爱上网呢?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告别网吧     
我们班的小李是个电脑迷。隔三差五地跑网吧,还买了游戏软件在家玩,考试成绩每况愈下。有一次放学后他偷偷上网一个通宵,在游戏厅的门口被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逮了个正着。气急的家长流着泪水数落他。我想,要把他从电脑游戏中拉回来,得给他找点事做做,丰富他的文化生活,让他“忘记”电脑游戏。期中考试后,我将小李推荐到校文学社,让他负责美编、打字等工作。第一次尝试着为全校学生做点有益的事情,小李一开始有点兴奋,也很卖力,连着两个双休日呆在校打字室里。他熟练地打着字,再加上巧妙的配图,把本学期《韶光》元旦特辑搞得光彩夺目,学校…  相似文献   

14.
余国友 《天津教育》2007,(10):46-47
那一巴掌我永远忘不了。开学没多久,我发现班里的小吴偷偷去网吧玩游戏了。我在班上公开批评他,责令其写检讨、写保证书……强硬的手段几乎都动用了,就差没把他的家长请来了,我想这下他该“怕”了吧。然而令我诧异的是,三天没到,他又上网了,还被我在网吧逮了个正着。抑制不住怒火的我立即打电话叫他的家长过来。来的是小吴的母亲,我简短地介绍了她儿子近期的“劣行”,  相似文献   

15.
最近 ,和两位学生家长聊天 ,他们的一番话令人惊愕。其中一个家长的孩子因经常去网吧上网聊天而被其他同学举报。我和这位家长谈起这件事 ,他振振有词地说 :“现在孩子减负了 ,没什么事做 ,闷得慌 ,去网吧放松放松也无所谓。”另一位家长的孩子连续几天没到校上学 ,家长却对此一无所知。当问其原因时 ,他说 :“孩子减负以后 ,我每天就很少过问他的作业 ,和他接触的时间也较少 ,所以对他逃学的事一无所知。”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家长和老师共同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减负后 ,家长该帮些什么?首先 ,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  相似文献   

16.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或来信,咨询孩子趁家长不注意拿家里的钱,或买零食,或玩游戏机。孩子的这种行为会不会发展为偷窃?该怎样制止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一位山东家长来信说:“……我的儿子正上初一,特别爱玩游戏机,家里不给他钱,他就偷家里的钱。现在,他已拿过3次了,第一次我们批评了他,没打他。第二次我们打了他。可没多久,他又第三次偷拿家里的钱。最可恨的是一次偷拿同学的40元,我们痛打了他一顿。我们为这事儿特别着急,每次批评他、打他,他却说知道自己错了,可就是管不住自己,请问孩子偷拿家中的钱去玩,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远离网吧     
网吧就像毒品,只要你一碰见它,它就会把你牢牢地吸引住。我哥哥还小的时候,经常去网吧,那时,我不知道网吧对人有害。有一次,我对哥哥说:“哥哥,你可以带我一起去网吧吗?”哥哥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哥哥把我带进了网吧,我坐在电脑前,带上耳机,耳朵里总是听见骂人的声音,我心里想:骂人是一种坏品德,网吧里可能有些“坏人”。我越想越害怕,赶紧走到哥哥身边,对他说了好多好话,才把他从网吧里叫了出来。从这以后,我再也没有进过网吧,连看都不看它一眼了。还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起重大事件。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少年,他才14岁,就离开…  相似文献   

18.
邢会英 《班主任》2012,(9):32-33
韦亮本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学生,学习态度也一直较好。可从初一下学期起,他开始频频出现不及时完成作业的现象,而且上课时魂不守舍,下课后行色匆匆。经了解,原来韦亮痴迷上网络游戏,还以买学习资料为名骗得父亲近两百元钱,全都挥霍在网吧里。  相似文献   

19.
俞雪芽 《家长》2012,(Z2):14-15
时间过得真快!"春晖热线"开通已经7年了,作为春晖热线的心理咨询师,我亲身参与了《家长》杂志为广大家长和孩子所做的排忧解难的工作,也见证了春晖热线、《家长》杂志的成长与进步。在《家长》杂志的组织领导下,春晖热线心理咨询师团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为广大家长和孩子热心服务,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孩子的信任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前不久,有一位曾经打来热线咨询的家长再次  相似文献   

20.
家庭与法     
我的孩子经常偷偷到网吧玩游戏,我劝说无效,就限制给他的零花钱,后来发现他仍然可以去上网。原来,网吧允许孩子赊账,待到一定数目,再向家长索要。请问,我该不该付这笔钱? 浙江云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