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十七年"小说中,涌现出了不少女性形象。细细体察,不难发现这些形象都具有劳动美的共性。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性别意义如何被模糊化,女性美又是如何进入我们的审美视野的。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创作有两个高峰时期,其 一是女性觉醒并争取女权的“五·四”时代,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 记》等为代表。其二是女性反归自身的八、九十年代,这也是女性文学最 接近本真的性别写作的阶段。本文将重点论述的是第一个高峰时期的三位 女性作家丁玲、张爱玲、萧红。  相似文献   

4.
近代女性期刊中的文学叙事女性性别主体构建,是一个融合政治话语、历史语境、审美理想、文化象征等多种意义包含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内外""闺阁"与"社会"的思维定势外化为女性构建的两种路径:以国家救亡为功利性目标感召下的爱国"女杰"形象;以新知识武装的"新贤妻良母"系列。这两类女性形象在近代女性著名期刊《女子世界》与早期的《妇女杂志》中有充分地体现,而如柳亚子、叶圣陶等近现代知识分子也通过自身文学创作回应了两种路径的观点和主张。性别主体构建体现了前"五四"时期对于女性性别主体的"选择性忽略",女性的价值判断标准经历了"国家"到"家庭"的转换,但唯独没有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和彰显,这也预示了"五四"文学女性主题的先声和缺憾。  相似文献   

5.
文坛作家曾以"典妻"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许杰的《赌徒吉顺》、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路翎的《卸煤台下》、牛正寰的《风雪茫茫》、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这六部作品在性别叙事上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即男性的中心地位不断被解构,而女性则逆向发展,她们由"物"逐渐向"人"、"神"转换。作者正是通过女性角色的变化,在小题材叙事中涉及了妇女觉醒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6.
日本当代女性文学在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之后,日本女作家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文学创作。田边圣子是日本战后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表现了日本新一代女性勇敢追求自我的精神。从田边圣子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日本当代女性"家庭观"的变化,这也体现出了日本当代女性的"家庭观"。  相似文献   

7.
"创伤"是社会建构的事物。在"文革"被建构为创伤的过程中,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伤痕》和《十年十癔》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伤痕》表现的是"文革"期间留下的"伤痕"及其修复,《十年十癔》则描摹了"文革"期间形成的"创伤",它无法修复且不断重返现实之中。从《伤痕》到《十年十癔》,八十年代文学圆满完成了对"文革"的创伤建构。  相似文献   

8.
采用"性别——女性"视角进行文本书写已经成为今日女性文学创作的一种主流书写手段。严歌苓于超文本叙事层之上采用作者本人的"性别"视角,恰吻合了埃莱娜西苏对"阴性书写"所下的定义,在《白蛇》中,此类性别书写的文本表征为徐群姗形象上所体现出的变装、酷儿色彩。本文从性别、书写、同性恋的角度入手,探究《白蛇》中性别作为主要书写元素的表意实践,以此来窥探"文革"题材小说的一种新式写法。  相似文献   

9.
冯骥才的创作历程与"文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文革"深深的影响了他,成为他的创作取材之地,他的精神资源。他近期的新作,非虚构文学作品《无路可逃》和《炼狱·天堂》,前者是对自我灵魂的诘问,后者则是艺术家的镜像对照。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冯骥才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终极追问,对艺术的至上追求,对灵魂、心灵的深度拷问,这也就是冯骥才先生"文革"情结的根本原因。我们探讨"文革"予冯骥才的"意义",可以为深入理解他和他的作品撕开一个口子,进一步探讨他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化守护者的思想脉络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女性民俗"是女性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民俗"对表现女性生命内核、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女性民俗作为观照维度,以迟子建的代表性著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考察对象,透过迟子建笔下的女性民俗挖掘其背后深层意义和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反映独身知识女性的清高孤傲及展现她们在现实中陷于困境并无处逃避之现状的作品,而在这一类作品中,富有代表性的,当推陈染的《无处告别》中的黛二和蒋子丹的《桑烟为谁升起》中的萧芝。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十七年文学的特点是一致的。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坚贞不屈的女英雄、革命母亲、成长中的知识女性、舞台艺人等。这些女性形象尤其是革命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女性形象的尚欠丰富多样则是十七年文学的遗憾。  相似文献   

13.
<正>"打工"是广东方言,"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打工文学"真实地记录了底层打工者的打工生活。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是其诗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通过"兴观群怨"将社会风貌、政治面貌等展示在人们面前,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同的社会功能,因此,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兴观群怨"这一传统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作品中因其本身的女性性别身份以及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写作立场和女性话语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塑造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文章主要通过《长恨歌》中叙事方式和王琦瑶的形象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间的《安徽文学》杂志,其办刊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安徽文艺》时期、《江淮文学》时期和《安徽文学》时期。其间刊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聚焦国内外时政要点与服务地方文艺相结合,在一些争鸣性作品和理论文章上做有限突围,以及存在办刊的非文学性、雷同性、被动性和随意性等不足。"十七年"《安徽文学》所走过的风雨路,反映着地方文学刊物在特定年代下的某种生存图景,是当时"一体化"文学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中的文学作品烙上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女性写作在“十七年”中处境尴尬,“男女平等”的制度化,将女性写作推向了雄性化的歧途。由两位女作家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荒漠化。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简·奥斯汀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深入的描写。本文主要从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角度对这部代表作进行分析,探讨女性意识在这部作品中的萌芽状态及其局限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从宗璞“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中,可以看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作家开始以女性作为书写对象,书写女性获得解放后,开始从自我出发,自己选择道路,自己决定命运。但是,将“女性意识”放在“十七年”的历史语境下,“女性意识”就显得有些无力。本文拟探讨宗璞小说在“十七年”时期对女性意识的书写及其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