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报的学问     
读报的学问是很深的。学会阅读报纸,是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记者杰克·伦敦曾经向他的学生发出过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这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会”。通讯员应当具有政治灵敏。首先,应该在读报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特异功能——新闻鼻。提高发现新闻线索的观察力。经常听到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叫苦:“没有什么东西写呀!”他们时时都有“线索危机感”。我想问题可能在于他们不会读报。你说他们不会读报,也有点儿冤枉。因为,他们天天都读报,而且还抱着合订本读。只是他们读的方法和一般读者并无两样。这样读报能从报纸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个新世界吗?能了解新的报道思想和洞察新闻舆论导向吗?显然是不行的。编辑方针,报道思想,舆论导向,往往深藏在一些新闻的  相似文献   

2.
许多通讯员为身边没有指导老师而苦恼,为没有写作参考资料而埋怨,殊不知,报纸就是通讯员的第一任老师,从阅读报纸中可以得到提高。美国著名的新闻学家杰克·伦敦说过:“您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这话颇有道理。报纸——不说话的老师报纸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好教材。搞新闻报道,必须熟悉党的方针政  相似文献   

3.
上蔡县东洪乡教师王立业来信问: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当新闻单位的通讯员?能发给通讯员证吗?对通讯员写的稿件会不会优先采用? 王立业同志: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因此,人民群众给报纸、电台写稿写信,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一种民主权利。我们知道专职从事采访的记者很少,而每天发生的新闻却很广泛,要及时传播读者关心的新闻和信息,这就要依靠亲  相似文献   

4.
石翼 《军事记者》2005,(3):71-71
新学期伊始,学员们来信来电的话题!大都是询问如何吃透教材或如何多刊登稿件,而很少有人谈到阅读报纸的问题。我曾打电话问过几个学员:你会读报吗?他们都回答说:读报谁不会,只要识字,就可以读报。当我问及读报对学习新闻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时,一些学员就摇头了。  相似文献   

5.
读报与写稿     
一个通讯员,读报是一种工作,是新闻实践的第一步,也是引你走进新闻殿堂的向导。本想从一个基层通讯员的角度,说说读报与写稿的关系。有些人看报是为了消遣,通讯员是特殊的读,首先读报有五个判断.一是从报纸上汲取政治、化、科学、生活等知识营养。二是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从报纸上了解上头的精神即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走向,把握新闻宣传的“纲”。四是从报纸版面安排上读懂宣传意图和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6.
依笔者之见,要当好一名业余通讯员,除应具有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外,尚须念好“读报、用报、评报”的“六字经”。“读报”是前提,“用报”是关键。仅以当一名《四川日报》通讯员为例,应责无旁贷地尽量一期不漏地认真阅读该报。否则不可能全面洞悉、掌握该报的报道要点、宣传动向和报纸特色。不读报,就谈不上用报,写的稿件不是内容与别人早已见报的雷同,就是笔触滞后,文章不能采用。作为对川报有30年阅龄的老读者、撰稿者的我,除坚持将该报刊登的佳作剪辑成册外,每当给川报投稿前,总要复读翻查一下近二三个月的该报,若构思…  相似文献   

7.
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常讲:“要学会报纸工作的十八般武艺,当多面手。”意思是说,要逐步掌握新闻写作的各种体裁,如消息、通讯、专访、特写、调查报告、工作研究、评论、杂文、札记等等。做到写作上需要那一种体裁,自己就可以使用那一种体裁。有些记者、通讯员已经这样做了,或者正在这样做,并且已经写出了许多好稿子。可是,也有不少记者、通讯员不敢向新闻写作的各个领域进军,只会写消息、通讯,不会用别的体裁.你让他向别的方面试一试,他总是为难地说:“我不会.”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如果只会写消息、通讯“老两  相似文献   

8.
读报刊是我们每一位通讯员的日课,但这点并不是所有的通讯员都能够认识到。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记者》一书中说: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刊。当记者如此,当通讯员更是如此。道理很简单,其一,你要向它投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闻记者,天职是什么?抓出“带响”的报道来。“带响”的报道在哪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报纸上“带响”的报道少?因为“下去”的记者太少了。 问号与答案,看起来就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对我们的“位置”做点分析,就不难发现:相当多的记者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在“三线”。 何谓“三线”?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看材料写新闻,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写新闻,已占去了不少  相似文献   

10.
当名优秀通讯员,不仅要有热心肠,还要善于扬长避短。常有些基层通讯员“诉苦”说“没什么好写的”。果真“没什么好写”吗?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有自己的短处和缺点,比如,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虽然视野较窄,但却有直接联系群众、紧贴生活  相似文献   

11.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上海某系统有一个干部,一人身兼十家报纸的通讯员。他写的稿子,好似“新华社”的统发稿,几乎每一家报纸都送。这样“一稿多投”,群众对此意见颇多。通讯员兼职过多,不利于提高稿件质量。各报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希望通讯员写出符合本报需要的新闻报道。但通讯员兼职一多,为了同时顾及各报,往往很难在报道特色上下功夫,而且认为写出的稿子总有报纸会用,结果稿件容易一般化。要克服通讯员兼职过多的现象,关键在于报社要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6)
行政“三陪”也堪忧赵德铭这是一篇通讯员写的读报札记,先后获得陕西省好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三等奖,并为中宣部新闻局办的《新闻舆论动态》摘要转载。可见,佳作美文不仅文化名人、报坛大手笔能写出来,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来...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新闻学学者杰克.伦敦说过:"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在我国,一位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向一位新闻界老前辈请教怎样才能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时,这位老前辈要他坚持阅读报纸,每天要看10条以上的新闻。在基层做新闻报道工作的通讯员,和媒体的专业记者相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媒介众多的会议报道,不光读者读了倒胃口,采编人员也感到头痛。为此报纸、广播、电视为填“会海”做了不少“力戒”工作,从而扭转了表彰会、计划会、工作会会会登报,讲话稿、发言稿、总结稿稿稿报上亮相。 如何处理好会议与报道的关系呢?我的经验是:善于在“会海”中捞“珍”,因为无论什么会,都有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或制定规划、布置工作的内容,它本身就是现实的高度“浓缩”,是各种信息的储源。新闻记者或通讯员要吃透会  相似文献   

16.
子夜读报,读到一篇文章中写及现已85岁高龄的新华社记者方徨,在给一个采访过她的后辈新闻记者的信中,讲了她经历的两件事:一件是1955年她在杭州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报道,采写杭州工商业改造在一夜之间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的消息.浙江省开大会庆祝当天,会后方徨将写好的稿子交给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审稿,她顺便说了一句:沙省长,你看这个稿子能发吗?  相似文献   

17.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8.
拜读《新闻知识》91年11期《读报ABC》一文,笔者对文中“A”、“B”切中新闻工作时弊,一针见血的文笔赞赏不已;但对“C”中的观点却不敢苟同。“C”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新闻报纸登那个地区的搞件最多,那个地区就光荣吗?否。谁写的稿件多,谁就光彩吗?不是。谁在历次评奖活动中“连中三元”谁就光耀吗?也不是那么回事。”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正确,作者还引用了穆青同志两段话:“不要只讲成才,要讲出发点”,“许多东西都是群众创造的,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我们当记者的不过抓住真实的事情,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范长江新闻奖也好,什么金牌银牌也好,都不是最高的奖赏。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这是无形的勋章!”请读者注意,穆青同志的两段话,前一段是讲记者同群众的关系问题,后一段是讲什么是最高奖赏问题。穆青同志这两段话,与  相似文献   

19.
多点软新闻     
今年的《新闻记者》第二期上,有一位来自太平洋彼岸的老报人批评我们报纸的文章写得比较硬,希望多点软新闻,读后颇有同感。新闻有软硬之分,这不是近年才说的事。我能读报时,已是“阶级斗争为纲”喊得越来越响的年头,每天翻开报纸映入眼帘的便是:“念念不忘”、“时刻牢记”、“掀起某某高潮”、“打好某某会战”之类的标题,读完报纸,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但那时候又不能不读,做学生三天两头有时事测验。后来又碰上“天天读”、“天天批”,不读就是不忠,而不忠则是大逆不道的。这些年虽然不用硬着头皮读报了,但积习难改—一日不读报便会忐忑不安。不过又往往是“长报短读”,千余字的文章,眼睛一扫而过,四大版的报纸,顶多刻把钟解决。否则,真要一字一句读的话,神经照样会  相似文献   

20.
一、还是空白首都一家报纸,近日在报道一起新闻记者作被告的“名誉权案”时,流露出了这样的无可奈何:“当今的名人新闻官司.大多是一不留神就当被告的新闻记者败诉……”。其实,新闻官司并不是无法可防。新闻界至少有两道“防线”可用,而且“解铃还得系铃人”,主动权都掌握在新闻界同仁自己的手中。“不留神”的确是中国记者、编辑在诸多新闻官司中“走麦城”的重要原因。“不留神”的工作方法积习已久,写批评报道时,对事实进行描述之余尚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