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讲解提示。有些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如果学生不清楚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句子含义会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讲解或提示。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必须先跟学生讲解当时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的时代背景,学生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句中“黑洞洞”、“碰壁”等词的含义。。、朗读品味。有些句子的含义看似极易理解,但句中的情感必须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如讲《狼牙山五壮土)}中“五壮士”跳崖时所喊的口号,就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壮士们的英雄气概。三、对比探究。有…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语文课中提出来的问题,我做了些分析,常常发现有不少似乎是对课文中的一些词句不理解,而仔细一推敲,却又不是某个词某句话的问题,而是要从词与词、句与句的联系中去分析才能理解的。这样就得到了一点启发:学生原来对词句的不理解只是现象,实质却是对那些词句表述的深刻内容还不能确切认识,对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能贴切体会。例如第九册的看图学文《长城》,课文中有这  相似文献   

3.
一、阅读理解的思维方法 阅读理解的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但还是可以总结成几个阅读理解的思维方法。 1.具体化 有人说:任何一个词,如果不放在句中,我就不知道其含义。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理解的思维方法 阅读理解的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但还是可以总结成几个阅读理解的思维方法。 1.具体化 有人说:任何一个词,如果不放在句中,我就不知道其含义。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5.
我们说的"一词一句一份题"就是只要把握、感悟试题材料中关键性的一词一句,即对关键词句做到确切认知,对词句之间的关系做到准确把握,就能很好地完成一份试题。"词"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一个词包含一个确切含义;"句"是最基本的表意单位,一句话就表述一个完整的意义。这样看,句号在划分语段意义这一层面,至关重要。《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里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项。这不只体现在单独考查"标点符号"的题目中,也不仅限于写作评分中的相关要求,在阅读、正确使用词语、语言连贯、压缩语段、变  相似文献   

6.
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理解词语、把握关键语句,还是概括具体内容、阐发抽象内容和含蓄语句,都要用上它。然而,如何联系呢?现解读如下。 一、从对与所要理解的词、句相关的对象和范围的确认上联系。 任何词、句在书面语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在与别的词、句的互相组合和互相制约中构成一个表义相对完整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并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表达由其所赋予的特定的含义。一般来说,阅读时所要理解的正是这一特定含义,而这“别的词、句”及其起止,则是与所要理解的词,句相关的对象和范围。因此,弄清所要理解的词、句处于什么样的浯言环境,认定与它相关的“别的词、句”是哪一些,起在哪儿,止在哪儿,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又是哪一个,对于“上下文”的联系便可以真正“联”到实处,“系”上关键。 例1:阅读下边文字,指出对画线句子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由连词as和than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很少以完整的句子形式出现,通常我们都要省去一些在理解中“不言而喻”或容易造成语言繁复、冗赘的部分.这一现象在英语的实践中早已屡见不鲜.由as和than引导的这种从句经过省略后,有的成了没有主语或宾语的不完全句,有的甚至只剩下了已难于作从句成分分析但仍可接受的“话语”(可能为一个词或短语等),即所谓的“非句”(non-sentence),当然这一切的省略都应该以不影响句子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至于这时的as和than究竟是还应算作连词,还是应随着其功  相似文献   

8.
充分利用词与词、词与句或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关系对语意的理解非常重要。同时,通过衔接关系,读者还可以推测在文章中出现的生词的含义。这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可以获取准确的信息,从而实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衔接可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手段包括指称、省略、替代和连接等衔接形式。词汇衔接手段可分为重复、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下义关系、局部整体关系等等。 一、利用文中词的属性,理解句意 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不必了解每一个生词的含义,只要知道这个词是指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件东西、一项运动或者是…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意的词语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临时的意义。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这里讲的"语境"即上下文,结合语境即做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五结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从流行歌曲、美国大片中, 人们对"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这样的词比较熟悉了, 但是这些名词是如何来的恐怕很多人都不那么清楚。我们通常是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进行  相似文献   

12.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常碰到语文课文后面这样一些题目:“读下面句子,体会它们的含义”“说说下面的句子的意思”。对这“含义”或“意思”,粗粗一想,似乎不难,无非要求说出句段所包含的意思,但细细想来,便会发现这“含义”“意思”的概念比较笼统,而出现的具体句段却各种各类,体会时所要求思考的角度又并不统一。学生往往看到此类题目后,无从入手,不知道如何去想、去体会、去理解。我把语文课文第十二册、十一册中的这类例句集中分类归纳后,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理解方法(或称理解的一般角度),介绍如下: 一、把句段与前后文联系起来、与全文内容联系起来考虑、体会,做到“句不离章”,避免孤立地、割裂地对句子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4.
学英语的人对英语的一词多义都不陌生,一词多义是语言发展、词义变化的结果,也是语表达方式丰富的表现,但一词多义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同词反义,即同一单词身兼正反义的词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它在翻译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意思,请看这个对话:A:Howisthefilm?B:It'sterrific.孤立地看这个答句,terrific既可理解为可怕的,令人恐怖的,也可理解为绝妙的,了不起的这两个各执一端的含义正是同词反义表现,下面通过一些例句进一步说明。1.appropriatev.a.setasideforsomepurpose拨给,拨出Thegovernmentappropriatedalargesumofmoneyforbuildingh…  相似文献   

15.
<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有"明月别枝惊鹊"句,对于它的意思,向来是众说纷纭。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鸟鹊被惊动,飞到另一枝树上去了",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鸟鹊被惊动,飞离了树枝",更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渐渐远离树枝,鸟鹊被惊动"。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其实,会对这句诗的意思产生错解,主要是因为对"别枝"一词不够熟悉。"别枝"一词的出现总是和鸟及昆虫的飞动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 ,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甚至是相反的。那么 ,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 ?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 ,就是“五结合”。一、结合上下文理解 :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 ,如果只从词语本身来分析 ,是难以准确回答的 ,要准确回答 ,就要联系上下文的关系来理解。例 :( 1 994年 全国高考题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而能保持 ,没有根本的变化 ,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 ,不…  相似文献   

17.
特殊词、句、段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因而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一些词、句、段,由于它们的语言环境不同,往往具有其特殊的含义。这些含义,是工具书中所没有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也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对这些词、句、段,学生在阅读中或自以为懂而忽  相似文献   

18.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自己不熟悉的词语的含义,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注意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揣摩上下文的意思而求得悟解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一、理解生字首当先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先把课文初读一遍,然后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和词语的意思;勾画好词佳句,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重点符号,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扫清生字词障碍。设计谜语识字、形近字辨析、同音字比较、看拼音写词等各种考查题型,以保证预习到位。比如,在学习"螃"字时,可以这样设计:傍晚,人变成了虫(打一字)。还可以用形近字"傍"、"螃"、"磅"分别组词,区别用法。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文章时,“准确、通顺、易懂”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追求的目标,而“准确”是首要的,必须在“准确”的前提下,才能力求译文的“通顺、易懂”。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呢?有条基本的原则,那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文章,不要一词一句孤立地去理解。英语成语“No context,no text”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汉语“断章取义”(to interpret out of context)也含有这个意思,如果脱离上下文,就不可能对这两个成语的含义理解透彻。任何一篇文字,一段讲话,都代表一个完整的思想,它不是一些词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