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放在首位。其具体表现为:民惟邦本,敬德为民;进德修业,重视文化;崇尚操守,讲究气节;仁者爱人,恭谦礼让。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中正直”是法与德的原始共性与其实践归旨,“善义美”是法与德的至高境界及其审美崇尚;古代华夏法道德美学的历史渊源于“羊文化”;“羊文化”是以法及其善、义、美(三字均以“羊”为文化内核)为特质的法道德文化,充满着人类自觉的人文精神;法与德统一互补治国的历史过程是古代社会法与德统一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学术研究向来重视引证献。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将清儒治学风格总结为十个特点,其中涉及引证献的有三条:“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臆度,在所比摈”,“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采用旧说,必明引之,抄说认为大不德”。可见,清儒将献引证视为治学应遵循的学术道德。引证献有三项功能:一是权属功能。完整而准确地标注引证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百年演进呈现出于“不变”中求“变”的发展趋向,主要体现为“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立德树人进程中,始终在“不变”的前提下创新求“变”,其一脉相承之处在于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结合;层层递进地提倡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保障机制。通过对立德树人中“不变”与求“变”的规律梳理和动因探析,揭示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百年发展经验,为正确把握我国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修身”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古圣先贤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实践经验,其中“立志”“为学”“省察”“力行”等内容,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立道德理想、积累道德经验、提高道德自觉、进行道德践履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相似文献   

6.
张才良 《家长》2023,(8):34-36
<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实施后,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授课过程中更加强调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守公德、懂礼仪、讲诚信,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一、树立立德树人思想的重要性“立德”重在强调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树人”重在强调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文本、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崇尚精神文明和道德情操的民族,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历史地位,接着从重视教育、崇尚风节、弘扬仁爱、提倡礼让、笃情重谊等五个层面对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进行了剖析。并进一步指出,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该在摈弃民族道德传统中不适应当今发展需要的那部分的基础上,对优秀的道德传统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政教育的使命。人的道德修养是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既要发挥文化对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同时,应重视道德的实践生成机制,在知行合一中促进人的道德养成。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面临文化自信与文化碰撞并存的境遇,以及引导中职学生从“坐而论道”走向“起而行之”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应树立文化向度、发展向度、实践向度,建构“三维一体”的育人模式,从而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楚红丽 《煤炭高等教育》2014,(3):F0002-F000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针对思想道德建设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务必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这些重要讲话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找准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中的“立德”,既包括学生德育,又包括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建设,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保育员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之一,其道德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保育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重知能轻道德、重言说轻实践、重履职轻育人等问题。故此,应将保育员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增强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制订保育员职业行为细则,规范保育员的道德实践;强化保育员在立德树人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保育员的职业道德提升;加强价值引领和物质保障,激发保育员道德建设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象山县培智学校自2011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厚植育人根基:一是加强党组织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立德树人提供政治保障;二是积极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为立德树人提供关键载体;三是打造“四有”教师队伍,深入开展培根铸魂行动,为立德树人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探讨了“立德树人”的涵义,指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归宿。“立德树人”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明确立师德须以“爱心和责任”为要,立学德须以“学会做人”为要,师德是学德的前提和条件。本文立足福州三中“立德树人践行幸福教育”的实践,总结出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核心、让教师的身教成为幸福教育的主渠道、开展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重视发挥班级的德育基础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凸显科技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途径,以实践“幸福教育”为主题,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思想和人格品质的根基。教师应当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推动学生思想与文化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并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道德教育观包括3方面内容,道德目标、道德内容和道德方法,道德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曾国藩德育目标则属于新老儒学的“仁学”伦 ,曾国藩的德育目标还受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那就是培养出来的人,不仅是“君子”,而且应是“有用的”。曾国藩首德内容包括在政治上爱国、爱民族、在思想上灌输儒学,理学与经世致用思想,在道德品质上崇尚孝、俭、勤等;曾国藩道德教育方法包知修养法,榜样法,说服法等。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7.
关于立德树人,教育人应该耳熟能详,这是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但对于何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为何,以及如何“立德树人”,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则不同。“立德树人”从字面上理解为:立德和树人。何谓“立德”?意思为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句话首次直接把“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立德育人”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高度,并使之成为立德育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南宋永康学派的陈亮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功利德论:反对理学空谈道德性命之说,肯定道德的功利性。在伦理层面上,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提倡才德并美、济时达务的理想人格;在政治层面上.主张德化为本,杂王霸、会事功的富国强兵之说。陈亮的功利德论在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全面理解道德的内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知识教育决定了社会发展速度,而思想教育决定了社会发展高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当代教育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教学关键。因此,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将德育放在首位,做到“立德”与“树人”相互结合,知识技能与道德品质协同发展。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敏感期,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加了形成思想偏差的可能性。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