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荆风作家在谈《驿路梨花》的创作时说过,他“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正因为作家笔端饱蘸着这美好的感情,笔下的《驿路梨花》流露浓厚的抒情色彩,所以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欣赏,《驿路梨花》都可称得上一篇美文。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品味其美感。  相似文献   

2.
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是一篇立意新、构思巧、结构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堪称上乘的好作品。笔者认为:教学《驿路梨花》一文,若紧扣“五四三二一”,就能提纲挚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五四三二一”即:五件好事、四写梨花、三个悬念、二次误会、一行诗句。下面分别作简要阐述。五件好事(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助人为乐”来展现人物群像的美好心灵,文章重点写了五件好事:解放军建盖小茅屋;解放军走后,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管小茅屋;瑶族老人送粮到小茅屋;“我们”和瑶…  相似文献   

3.
读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那宛如一片白雪怒放的梨花,那梨树林边的草顶泥墙的小屋,那建造和照料这小屋的解放军战士、哈尼姑娘、瑶族老人……仿佛一切都活跃在我们眼前,恰似梨花的阵阵馨香沁人心脾.《驿路梨花》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是一首弘扬时代新风尚的颂歌.它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驿路梨花》是一篇颇具散文韵味的短篇小说,在作品中表现结构上的悬念美、人物塑造上的衬托美、语言表达上的朴实美和选材立意上的新奇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好好品味。一、结构上的悬念美《驿路梨花》巧设悬念,使情节常常是出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富于戏剧性。  相似文献   

5.
红柯是陕西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位成绩不俗的年轻作家,其作品屡屡在各类评奖中榜上有名。他的作品特点突出,被评论家们誉为“驿路梨花”。  相似文献   

6.
彭荆风同志在谈《驿路梨花》的创作时曾说过 ,他“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正因为作家笔端饱蘸着这种美好的感情 ,短篇小说《驿路梨花》的创作 ,流露出浓厚的抒情色彩 ,有散文的韵味 ,不论环境、人物 ,还是情节、主题 ,都围绕“美”展开 ,处处给读者以美感的满足 ,可称得上是一篇“美文” ,是品味美的典型范例。如果仅仅是为了教学的需要 ,而不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美文就会被讲析得支离破碎 ,学生也将失去一次感受美、品味美、接受美的熏陶的机会。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一种方法 ,是紧扣“美”巧设计 :感受一点、欣赏一…  相似文献   

7.
彭荆风,名军旅作家,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汉族,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视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革”中受到迫害,打倒“四人帮”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入选中学语教材的《驿路梨花》是作在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一篇作品。[编按]  相似文献   

8.
《驿路梨花》构思精巧,寓意深刻,语言清新质朴。教这样的课文,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让学生学一点构思技巧,以提高写入叙事的表达效果。《驿路梨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应当充分利用。在《驿路梨花》之前,学生读了《老山界》、《一面》等记叙文,学过知识短文《记叙的要素》和《观察和记叙》,有了一定的记叙文的知识。学习《驿路梨花》,可以先让学生  相似文献   

9.
初中课文重难点确定与突破第二册驿路梨花[重难点确定]从文体教学全程来看:《驿路梨花》是小说,而刻画人物是小说创作的特征。本文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群像,这是本文教学重点之一。其次,这篇小说之所以能打动人,能产生好的社会效果,是...  相似文献   

10.
学习《驿路梨花》,大家都比较关注雷锋精神的传递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这当然不错,但我们还要关注小说的叙事选择,即小说叙述中哪些被有意遮蔽,哪些又被凸显强化,这样才能与作家作品实现近距离的沟通与交流,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写作意旨。从词语的反复与强化、人物的塑造与安排、劳作的虚化和强调、时代的暗示与提醒等角度,探究作家叙事选择的匠心,由细微处深度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小说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读了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真有一种“映日梨花别样白”的感觉:那盛开的梨花,香气四溢,纯净爽心;那纯洁质朴、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心灵如同梨花一样洁净美好。这梨花,白得纯洁,白  相似文献   

12.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七下第14课。该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要求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驿路梨花》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品质。单元学法是略读的阅读方法,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略读,能力的养成,需要略读实践。  相似文献   

13.
明代山东境内,主要有两纵一横三条驿路。在这几条驿路的两侧及邻近地区,不仅具有丰厚的前代文化积淀,当代文化也得到迅速发展。静态的文化积淀和动态的文化繁荣直接促发了明代山东文学的大发展。驿路文化是作家得以产生的沃土;诸如《水浒传》、《金瓶梅》这样的作品也于此得以孕育;驿路风物是作家歌咏的对象。因为驿路文化以传统积淀为主,所以它对明代山东文学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14.
《驿路梨花》的结尾,作者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处处开”,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著名诗篇《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全诗如下: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  相似文献   

15.
写文章应当写好开头和主体部分,更应当写出一个亮丽的结尾。古人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洪迈)一个好的结尾,应当是在总文的基础上,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或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或含蓄深沉,令人回味;或启迪联想,催人奋进等等。下面举例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一、升华主题法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呢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驿路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结尾升华了主题,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唐世明 《现代语文》2003,(12):26-26
一为了让作品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作家们大都喜欢在文中使用“设置悬念”这一绝招。此招用得好,可以点石成金,令人拍案叫绝;用得不当,就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所选的《驿路梨花》一文,就属于后面一类。《驿路梨花》一共设置了三次悬念:“我”和“老余”在深山里看见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正好解除了我们夜宿荒山的忧虑。小屋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有米有水有干辣椒。“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我”和“老余”满腹疑团,这是作者设置的第一个悬念。接着一位瑶族老人走进小屋,“我”和“老余”都以为是主人回…  相似文献   

17.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情节并不复杂,但寓意深刻,是文质兼美的好范文。我们认为,怎样理解“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茅屋主人到底是谁?”和用美丽的自然景色来衬托人物高尚的心灵美的写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怎样围绕重点、难点来教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讲解了陆游的诗《闻武均州报已收复西京》,着重讲解了“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句,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诗的含义和诗人写诗当时的情怀。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在讲解课文之前布置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自查字典;又布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课文助学卡     
初二册第六单元■驿路梨花处处开彭荆风小说背景材料1.彭荆风,当代作家。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小说、电影文学剧本。“文革”中遭受迫害,入狱7年。“文革”结束后,重新拿起笔写的第一篇作品就是《驿路梨花...  相似文献   

19.
练习五课题《过路的解放军盖草屋》要求《人民的勘务员》和《驿路梨花》是两篇风格不同的记叙体文章,前者语言朴实,后者文笔优美,对于学习记事都很有帮助。这次练习是记事的扩写练习,《驿路梨花》中梨花的妹妹叙述解放军盖草屋的经过只用了百来个字,是略写的,现在要求学生在读了两篇歌颂雷锋精神的课文后,在受到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把原来简短的文字扩写为一篇短文。  相似文献   

20.
《驿路梨花》检测 1.选出字形、字音全对的一项。(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