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法律对监护人责任的规定独树一帜,更有利于对受害人的保护,但是由于立法中未予明确监护人的责任类型,缺乏对相关概念的进一步界定,对被监护人的规定有违公平原则和责任自负原则,不利于被监护人的成长,导致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其理解的混乱,不利于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本文对学理上与监护人责任相关的责任类型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的监护人责任是一种新的责任承担方式,其兼具自己责任、替代责任和补充责任的一些特点,同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简要评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据《侵权责任法》第32条之规定,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行为所承担的责任,实质上是一种无过错责任,被监护人仅是以是否有财产来决定是否承担侵权责任,实质上确立了一种财产能力.这种责任分担方式有过分保护受害人之嫌,也不利于保护被监护人.因此,应当承认侵权责任能力,同时规定有侵权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致害时,由致害人与监护人承担连带责任,并辅之以公平责任,对32条第2款中的“有财产”作严格解释.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致害的损害赔偿责任,是指未成年人实施加害行为致他人损害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对受害人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我国相关规定存在诸多疏漏,有必要借鉴各国立法,立足我国实际,在未成年人责任的归责原则、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未成年人与其监护人的责任承担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监护人责任制度目的在于保护被监护人,而民法典草案重新确立的监护人制度,采用无过错归责原则。过于保护受害人,难以实现其制度目的。监护人责任的本质是监护人对自己疏于监护的过错行为的责任,应采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现代民法保护未成年人等弱的法律思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但因其身份和任务的特殊性,其既是精神疾病患者同时仍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既要完成学习任务又要进行疾病治疗,在矫治过程中也牵涉到学校、医院和监护人不同主体,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学校对于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承担的是教育责任,医院对于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承担的是治疗责任,只有在封闭式的治疗中才承担部分监护责任;监护人则是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监护责任的完全承担主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尚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产品责任法,对产品责任中的许多问题,相关法律都欠缺明确规定,或虽有规定但疏漏之处颇多,不利于产品责任的正确解决和当事人权益的保护。本文在比较相关学说的基础上,对产品责任的性质、归责原则、损害赔偿的范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未成年人侵权情况下,法律规定由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侵权后果承担责任。关于监护人承担责任的性质,理论上存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属于监护人自己责任,有观点则认为属于监护人替代责任。监护人责任是一种替代责任,与自己是否违反监护义务没有关系,监护人承担的是一种无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8.
侵权补充责任的确立能够为受害人提供更多的保护,因而被认为是我国法学界对侵权法的一大贡献。可是由于侵权补充责任构成具有特殊性,违背了过错责任原则及公平原则,造成了法理上理解的困难;再加上我国法律法规没有对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体系加以解构,造成了学理上不统一,适用中无依据的困境,不利于法学理论的完善和司法实践。笔者对我国侵权补充责任的适用困境做出了建议,以期侵权补充责任这一法学创造能为我国侵权保护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处理学生事故,要注意区分职责与责任两个层面的问题。在职责层面上,监护人职责与学校职责有交叉重叠之处,也有范围和内容的区别。在责任层面上,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而监护人对被监护人遭受损害在立法上尚无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明确规定,需要立法上进行完善: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致他人损害或遭受损害只承担过错责任,而不承担无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课间做游戏时,被另一个8岁的小学生从滑梯上推下,造成骨折。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情况下,父母是其监护人,对其有监护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我国教育法第49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当配合学校,对其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这就是说,父母对在校学习期间的未成年子女,仍负有法定的监护职责和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的义务。据此,这个8岁小学生的父母应当对其孩子实施的伤害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当然.学校也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1.
替代责任是侵权责任形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基于特定关系,一方对另一方的侵权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而监护人的责任在我国现行法中是替代责任的一种主要形式,文章运用民法的基本理论,从比较法与实证法的角度对监护人的责任深入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未来民法典关于监护人的替代责任的规定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2.
侵权替代责任是侵权法法理中的一项独特的责任形式,但我国《侵权责任法》并没有采用替代责任的概念.在学理中,由于对替代责任的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存在比较混乱的情况,导致了在侵权立法和学理中对替代责任不易理解的方面.文章通过对侵权替代责任的概念以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对我国《侵权责任法》中与侵权替代责任相关规定做出评析,建议统一替代责任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规定追偿权,根据加害人侵权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来确定替代责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处理中小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分担时,存在专门立法层级低且适用依据不完善,中小学校承担补充责任有争议,监护人过失视为被侵权学生过失,受害学生自杀、自残时学校责任确定不清等问题。应确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小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分担规则,以正确处理中小学校的替代责任和过错教师的最终责任、中小学校的补充责任、中小学校因被侵权学生过错的分担责任,以及第三人、学校和被侵权学生及其监护人的三方责任分担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对民事权益的保护进一步加强。侵权责任免责事由是侵权责任法的一项重要规定,但是由于我国采纳大陆法系的立法传统,在侵权责任立法方面特别是免责事由方面存在不易理解的方面。文章试图对与侵权责任免责事由相关的概念,如: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和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侵权抗辩事由和侵权责任违法阻却事由等概念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免责事由的规定进行了简要的评析,提出了自己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雇主转承责任是基于特定的雇佣关系而产生的,因而它不适用一般侵权责任,而应适用特殊侵权责任的法理原则。在现代各国民事立法中,雇主的转承赔偿责任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已被广泛规定。虽然我国民法通则未对雇佣关系中雇主转承赔偿责任问题作任何规定,但是在《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其法理原则已有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其原理已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16.
雇主转承责任是基于特定的雇佣关系而产生的,因而它不适用一般侵权责任,而应适用特殊侵权责任的法理原则。在现代各国民事立法中,雇主的转承赔偿责任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已被广泛规定。虽然我国民法通则未对雇佣关系中雇主转承赔偿责任问题作任何规定,但是在《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其法理原则已有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其原理已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检讨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过错的判断基础,只存在于过错责任之中;无责任能力人不负损害责任,是过错责任适用的结果。《民法通则》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有判断标准不合理、归责原则混乱的缺陷。重构我国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应借鉴台湾"民法典"、《澳门民法典》以及徐国栋教授的《绿色民法典草案》的合理规定,妥善解决责任能力的性质、概念、判断标准以及被监护人与监护人及受害人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已是普通民众的代步工具,随之而来的机动车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身损害侵权类型。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立法机关对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开始高度关注,相继建立起过错推定侵权责任原则、无过错侵权责任原则。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侵权责任形态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则,对不同的情形适用不同归责原则,建立了区分处理的模式,这样的规定一定程序上保护了受害人的权利,但还是有其弊端,应当采用统一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监护责任是一种法定的监护义务,其监护的时间和内容是特定的和有限的,学校对被监护人所负监护义务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当在校未成年人的人身权益受到损害,只有在学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而未成年人的亲属监护人在大多数场合要负无过错责任。本文试通过对学校的性质、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在校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的论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未成年人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在处理学校事故中,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对保护受害学生的利益具有积极意义。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和特殊情况,过错推定原则作为学校事故归责原则之一不应被过分强调,宜在主要采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有条件地使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要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考虑实行赔偿责任社会化、划清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使用的年龄界限以及充分考虑监护人责任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