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αi,k)—匿名算法使用有损链接思想无法对用户身份进行保护的问题,引入属性分区置换概念,提出基于属性分区的(αi,k)-p匿名算法,对桶中QI属性采取分区、置换的方式保护用户身份信息。在人口真实数据集21 956条数据上对两种算法进行敏感值保护和会员身份保护有效性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敏感值泄露概率最高时只刚好超过0.05,接近传统方法的1/4;在会员身份保护方面,FOR值在0.7以上。相对于(αi,k)—匿名算法,该算法能更好地保护敏感值信息和会员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2.
一、本刊自2009年起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 (一)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基本含义是:对于来稿,如果能够通过本刊编辑部的初审,将进一步交给本刊聘请的审稿人进行审阅。审稿人将不会被告知作者的真实身份,作者也不会得到审稿人的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研究中,人们对译者身份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译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其主观能动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从译者身份出发,通过对译者译本的选择、解读和表达三个方面的阐述,试图分析和探讨彼特.斯坦博勒(Peter Stambler)在翻译寒山诗的过程中其译者身份的体现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性别译者:主体性与身份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长期被忽视,表达等级体系的“忠实”概念成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镣铐。“显形”译者和“性别”译者充分展现了一个解放了的译者形象。本文试图超越国内译界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的阐释学/接受美学范式,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来阐释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它突出地表现在译者对自我身份的寻觅和建构。通过“深度翻译”,译者充分挪用元文本空间来塑造一个具有独特身份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前人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缺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结合缺憾主体间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四重身份进行了研究阐释。  相似文献   

6.
查尔斯顿提出的译者姿态理论认为,译作的某些文本细节体现了译者试图在本国文化场域中寻求荣耀的姿态,这为我们考察译者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本文考察文学翻译中译者姿态的表征。首先辨析布迪厄定义的"惯习""身体姿态"概念,接着述评查尔斯顿的理论,并据以提出假设:有着中华文化身份且从事中华文化外译的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往往体现出一种旨在寻求中华文化荣耀的译者姿态。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和王际真英译《阿Q正传》的个案分析可以支持该假设。  相似文献   

7.
沈红 《考试周刊》2009,(11):40-41
本文通过四段来源于QQ上的聊天记录.对话语使用者Wendy(化名)从社会等级、性别、年龄和种族进行了分析,旨在说明人们在不同情境下,身份会随之转变,不同的社会身份会随着人们在涉及不同的话题时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云南教育》2009,(3):41-43
对于“减负”,我们的中学生会怎么看?《云南教育》的记者与云南某市一重点中学的同学们约了一次“会”,亲密接触后,达成共识:中学生们向《云南教育》“真情表白”,我们也绝不当“叛徒”——不透露他们的身份(化名)。  相似文献   

9.
在未知总体方差和数学期望的条件下,如何检验假设H0:μ=μ0,一直是统计学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对此,作者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1)不需要已知某种标准信息(如μ),就能对样本平均数是否与总体平均数相一致进行检验;(2)能够为抽样推断提供先行信息,并据此作出是否抽样推断的判断,消除了抽样推断时所隐含的“样本信息结构必须与总体信息结构相近或相同”的前提条件,为抽样推断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本文的方法实是假设检验理论的一种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关雎》的两种英译看翻译的创造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严复的“信、达、雅”和鲁迅的“宁信而不顺”都已经说明了翻译中创造的必要性,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往往被“信”字所掩盖。究其原因,译者常常对自身译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缺乏认知。译者的身份要求“信”,而读者的身份又决定了翻译的创造性。本文通过《关雎》两种英译文的比较所要说明的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应当以承认创造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刘声 《留学生》2014,(1):25-27
比特币(BitCoin)是由一名刻意隐藏自己真实身份,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人士于2009年设计的一种网络虚拟货币。几乎一夜之间,电视报纸杂志都在谈论一种名为“比特币”的东西,以及它那疯狂的价格:1000美元。  相似文献   

12.
高嵩  刘文飞 《考试周刊》2009,(42):39-40
本文从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演化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变迁。概括而言,从最初的隐身和蒙蔽.发展到后来的彰显和显现。并认为译者“隐形”下的翻译实践是对译者身份的极大贬低,而译者的显形肯定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对于翻译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从字形上推断词义 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并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如《陈涉世家》中“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戍”将其一分为二,左边是“人”,右边是“戈”,人握着“戈”做什么,不言而喻,“防守”的意思自然就出来了。  相似文献   

14.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要完成翻译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受到这样那样的束缚。对译者主体的情感、译者主体的文化取向与译者主体的文化身份对翻译过程中所作的规定与束缚进行分析,旨在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再创造”的“度”的把握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译者作为作者、读者和创作者的特殊身份出发,探讨译者身份的变迁。回顾了西方传统翻译中译者的身份,指出译者在传统翻译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韦努蒂的著作《译者的隐身》进一步指出传统译者处于"隐身"状态,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译者也完成了从隐形到主体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Ad Hoc网络的一些应用场合对身份匿名的要求,如自组匿名电子选举、自组匿名民主评议委员会等,提出一个身份匿名方案。首先,要匿名通信的节点组建一个通信组,再用它们的真实身份协商出一个秘密组密钥和组参数。然后,根据协商出来的秘密组参数各自生成自己的组内可认证的组身份,最后以该组内身份进行组内通信。同时给出了组更新和组内身份匿名撤销的方案,并对整个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和匿名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A了一点”结构是由形容词+动态助词(了)+数量结构(一点)构成的。本文从内部构造及整体认知上对“A了一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A了一点”结构表性状变化或偏离义,并从量性特征和动态特征上对“A”进行了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有关汉语否定标记“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下面两种语言事实的解释上:(i)“不”不能与完成态标记“了”(perfectivek)共现;(ii)“不”不能与动补结构(V—deconstrucaon)中表方式的修饰语(manner phrase)连用。主要采用Snfith及Xiao&McEnery的体理论(Aspect Thcory)来分析“不”的体态选择,并假设出限制条件A影响了“不”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20.
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框图型推断题,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还考查学科知识的归纳和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识图能力,而且有一定的开放性。无论推断题属于哪种形式,均遵循这样的推断思路:迅速浏览、整体扫描、产生印象、寻找突破口、注意联系、大胆假设、全面分析(正推或逆推)、验证确认。本文继续就经典试题进行分析,总结解题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