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徐凤 《今传媒》2006,(4X):55-56
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源于二十世纪初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黑幕揭发运动。有学综合各国研究的成果得出一个理解其含义的角度: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并能引起疗救的注意;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调查工作通常较为艰苦、复杂,需要相当的调查技巧。一般较费时费力;它的主题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也是公众相当关心的等等。调查性报道因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力曾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报纸再生的希望之星”。  相似文献   

2.
徐凤 《今传媒》2006,(4):55-56
调查性报道(I n v e s t i g a t i v eReporting)源于二十世纪初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黑幕揭发运动。有学者综合各国研究者的成果得出一个理解其含义的角度: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并能引起疗救的注意;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调查工作通常较为艰苦、复杂,需要相当的调查技巧,一般较费时费力;它的主题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也是公众相当关心的等等。调查性报道因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力曾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报纸再生的希望之星”。近年来,随着新闻报道的发展,调查性报道开始在中…  相似文献   

3.
读者是图书馆在社会中赖以存在的基石,读者对文献信息服务的不断需求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它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读者工作自然成为它业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相对于公众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了解程度而言,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工作依然显得相当薄弱。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在过去20年里已引起了西方图书馆界的广泛重视,我国图书馆读者  相似文献   

4.
黄钦 《新闻窗》2010,(4):25-26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不曾披露的事实的调查,调查对象多指向权力、利益集团。其调查过程是相对独立的,调查方法客观公正、系统科学,调查结果具有原创性。它不仅是一种报道方法、报道形式.更是一种报道的理念和追求——对真相的探求、对正义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台湾WeReport调查报道公众委制平台(http://we-report.org/)2011年12月3日正式上线,其口号是:“调查报道,公众委制。You support, we report”。该平台由台湾优质新闻发展协会创设,发起者希望借助公众的力量,赞助、催生一些人们真正想知道真相的、有意义的调查报道作品,包括自由撰稿人、记者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提案,通过平台寻求大众资助,从而完成作品。这是台湾新闻传播界为推动调查报道所做的一种尝试,也是华人新闻传播领域率先做出的尝试,具有相当高的关注和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6.
"独立调查人"不同于"新闻线人",也不同于媒体记者,是活跃在网络中的民间新生力量.他们不依附于任何机构,有自己的网站或博客,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事调查事实的活动,他们充分了解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性,及时在网络中进行舆论监督."独立调查人"所进行的调查报道活动,属于草根调查报道,它的主体为草根民众,它没有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大,但它与公众的喜好更贴近.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舆论?什么是舆论监督? 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是利益相同、认识相近的相当数量的人的议论或意见。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道义的、精神的力量。在我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也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对社会的监督。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与考虑,就是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8.
中国首部规范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工作的地方法规,让公众成为了规章制度制定的主体。它细化了2000年以来的相关规定,使公众参与式民主迈出了渐进过程中的一大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政府、公共机构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它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尤其是关系到影响公共利益的不正当行径的强有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丁文忠 《记者摇篮》2009,(11):84-84
电视是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中国科协近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电视是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回顾辽宁省科协创办电视科普栏目的体会,笔者认为科协组织利用电视媒体拓展科普工作新渠道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社会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特殊的监督作用。舆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情绪,它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基本相同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它是公众的意见、主张、观点的反映。舆论表达人心的向背,虽然它对任何人都不发生强制作用,但是它是一种不能忽视的精神的、道义的力量,有的时候,公众的谴责甚至胜于法律和组织纪律的处理。舆论监督的定义,李瑞环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公众平台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运用微信平台实现良好的阅读推广效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以福建省37所本科院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信息量、自定义菜单、推广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并对高校图书馆微信阅读推广服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众图书馆意识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明了公众图书馆意识调查运行状况、被调查人员职业及各个职业人数状况、这次调查的对象、涉及的年龄段与使用图书馆年龄高峰期、分析15个行业的调查数据,了解到公众对图书馆的意见,知道了图书馆应该拓展的服务、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民科学素养与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新 《图书馆学刊》2002,24(Z1):68-69
公民科学素养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是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一项关于公众科学素养状况的社会调查表明:在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了解程度,公众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了解程度,公众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程度等方面,我国公众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只占0.3%.  相似文献   

15.
吴欢超 《青年记者》2006,(16):114-115
网络媒体公信度现状互联网作为一种交互性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是表达公众舆论的载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对网络的信任程度上,公众表现出了相当的保留态度。  相似文献   

16.
黄钦 《新闻爱好者》2010,(12):80-81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不曾披露的事实的调查,调查对象多指向权力、利益集团。它不仅是一种报道方法、报道形式,更是一种报道的理念和追求——对真相的探求、对正义的呼唤。在这一点上,无论中西,概莫能外。但是,  相似文献   

17.
作为精确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公众调查类的报道、尤其是经济调查类的报道,近年来在我国的各种媒体上不断升温,如《北京青年报》的“调查、观察”专版,《文汇报》的“市场与消费”专版等等。由于它克服了传统报道模式的一些局限,大量引进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用数据说话,使报道更具有定量化的特征,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精确程度,所以,虽然它没有新奇的新闻事件和新闻故事,但仍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些电视工作者也把精确新闻引入了自己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工作与微信公众平台的日益结合,许多与档案活动有关的公众号逐渐被大众熟知或接受.公共档案馆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也开设了自身的档案馆公众号.论文以各省市级公共档案馆为例,深入剖析其微信公众号极具自身特色的栏目,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设定用户体验调查指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用户对公共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的满意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促进档案馆更好地进行自身的工作建设,更高效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公众舆论,一般表现为民心民意,是公众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的一些认识,是群众心态和情绪的反映,而新闻舆论则是一种比较成熟、稳固、明晰的意识形态,它是公众舆论经过理性升华后的集中表现,它表现新闻媒体通过集中群众意见而提出的正确意见和主张。所以新闻媒介一方面要体察群众的情绪,有选择地传播公众中正确的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机械照搬,做“群众尾巴”,而是要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对公众舆论进行筛选、导航,实现新闻舆论的正确有效引导。如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人员下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问题,有的下岗人员无所适…  相似文献   

20.
史经学 《新闻知识》2004,(11):61-61,26
我国传媒业的宏观政策的价值支点正在向着实现普通公众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获知安全的方向转移,从公众角度看,他们面对的新闻传媒所传达的信息是庞杂的,让人目不暇接又难以选择的,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媒体对诸多中性尤其是正面题材的传统的“说教式”报道方式,不满足于简单的陈述性报道,渴望看到由记者引领的更为详细、更为宏观、更为透彻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同时也给了调查性报道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