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上步单脚起跳摸悬挂物——体会起跳"快"、"高"在练习跨越式跳高过程中,由于个别同学不能顺利地起跳,起跳后经常出现后倒或前冲的动作,主要原因是起跳动作不充分。这时,可以采用上一步起跳触摸物体,让学生体会向上的感觉,以提高学生的起跳高度,为下一步的动作打下基础。做法  相似文献   

2.
提高我国男子跳远成绩有效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外跳远运动员有关运动学技术参数的对比分析,对提高我国男子跳远成绩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提高绝对速度能力是提高跳远成绩的最根本途径,提高快速起跳能力是关键,提高起跳动作的各环节质量对提高跳远成绩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越式跳高起跳腿爆发力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背越式跳高起跳腿用力和起跳技术的特点,以希尔方程式原理为指导,采用多种组合的专门训练,发展运动员起跳腿的爆发力,提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而,为提高人体重心腾起高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跳远起跳速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影响跳远起跳速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提高起跳速度,增强起跳的效果,使助跑与起跳更好地衔接,是跳远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跳远起跳技术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运用目标"俯角板起跳"练习的教学新方法.结果表明:运用目标"俯角板"起跳练习,能有效改进学生在跳远时的起跳技术及提高学生的起跳能力,在跳远教学中具有实际的可行性与推广性.  相似文献   

6.
连续起跳技术是多次起跳与多次缓冲及起跳准备相结合的动作,与单一起跳的不同之处在于连续起跳技术的落地缓冲阶段也是后续起跳的准备阶段,也即弹性势能的储备过程,这一过程的时间长短决定了两次起跳之间的间隔时间,好的连续起跳技术不仅表现在其后续起跳的高  相似文献   

7.
董大肆 《中华武术》2007,(12):13-13
众所周知,起跳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环节,人体腾越的高度取决于利用水平速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起跳能力,迅速改变身体的运动方向,尽可能地获得最大垂直速度,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为顺利过杆创造条件。因此,如何快速而有效地掌握和提高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运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起跳效果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在跳远项目中,对跳远的远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最高速度下积极合理的起跳技术,它是跳远运动员创造良好成绩的关键所在。我们以发展少年儿童的跳远起跳能力,重点解决少年儿童在跳远训练中掌握快速助跑起跳这一技术性问题,对龙岩市少体校田径班13至15岁女生进行实验性研究,通过改进教学训练方法,有效地改善了基础训练阶段中少年儿童的跳远起跳技术动作,达到了提高快速助跑起跳能  相似文献   

9.
惠艳 《体育科技》2006,27(2):34-36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背越式跳高在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人体能量的变化原因,提出:除了助跑动能之外,在起跳过程中伴随较大的肌肉群弹性势能的释放也是起跳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进一步分析运动员起跳过程身体重心向上运动的平动动能和绕质心转动的转动动能,其中的每一份能量都是完成背越式跳高动作所不能缺少的。从而为教练员更好发挥运动员起跳过程能量,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影响跳远成绩诸多因素中,起跳技术是各个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就起跳技术及起跳腿对跳远运动员创造成绩所发挥的作用,在理论与实践中加以探究,并提出一些训练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世界男子跳远运动的现状,对当今世界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概括地总结和分析,得出现代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技术有助跑距离进一步延长,助跑速度进一步加快,攻板阶段步频进一步加快,合理的助跑速度利用率,起跳速度快,摆动作用更为突出,起跳蹬伸时机早,适宜的腾起角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optimum take-off angle for a long jumper may be predicted by combining the equation for the range of a projectile in free flight with the measured relations between take-off speed, take-off height and take-off angle for the athlete. The prediction method was evaluated using video measurements of three experienced male long jumpers who performed maximum-effort jumps over a wide range of take-off angles. To produce low take-off angles the athletes used a long and fast run-up, whereas higher take-off angles were produced using a progressively shorter and slower run-up. For all three athletes, the take-off speed decreased and the take-off height increased as the athlete jumped with a higher take-off angle. The calculated optimum take-off angle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thletes' competition take-off angles.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both anterior–posterior position and inclination of a back plate positioned on a starting platform on swimming start performance. Ten male college swimmers performed eight starts with varying combinations of take-off angle (normal and lower), inclination angle (10°, 25°, 45°, and 65°) and position (0.29, 0.44, and 0.59 m from the front edge of the starting block). Two-way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take-off angle × back plate) for four conditions with take-off angles (normal and lower) and inclinations (10° and 45°), and one-way ANOVA for comparisons between four inclinations and three positions were carried out. Multiple comparisons were made using Bonferroni's method. The main effects of the take-off angle were on the vertical and resultant take-off velocities [F(1,18) = 36.72, p < 0.001 and F(1,18) = 9.58, p = 0.013, respectively].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plate positions showed that the 5 m time of the 0.29 m condi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e take-off angle and vertical take-off velocity of the 0.59 m cond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horizontal and resultant take-off velocities of the 0.29 m cond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Rear foot take-off times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the ascending order: 0.29, 0.44, and 0.59 m.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信息技术、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决赛前三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跳远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世锦赛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起跳技术整体上已达到世界优秀水平,在起跳阶段蹬地角度、起跳扇面角度比较理想;在起跳中时间大体呈现T1> T2=T3 的特征,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运动员起跳腿的"缓冲与蹬伸"和摆动腿的"蹬、摆"技术呈现出摆动腿摆动不积极、蹬伸质量不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三维摄影,对我国部分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起跳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前者在助跑与起跳衔接阶段的质心水平速度较低,倒1步身体内倾角度变化呈大—小趋势;在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时的质心水平速度低,身体质心垂直加速距离较短以及起跳腿缓冲蹬伸时间比例不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等。另外,我国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起跳腿蹬伸不充分以及摆动腿摆速和摆幅偏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优秀男子跳台滑雪运动员实地起跳阶段运动学、起跳运动模式等指标,探究影响我国男子跳台滑雪运动员飞行距离的主要起跳因素。方法:1)选择8名我国男子跳台滑雪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在日本长野县白马村K90跳台训练基地采集3次起跳阶段二维运动学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模型(GEE)分析影响飞行距离的实地起跳阶段运动学因素。2)截取平昌冬奥会排名前10的男子跳台滑雪选手决赛起跳阶段视频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国内外运动员起跳阶段特定时刻肢体角度差异。3)实验室内使用1台Z camera高速摄像机和1块Kistler 9281EA测力台采集运动员静蹲跳(squat jump,SJ)、反向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模拟跳跃(imitation jump,IJ)、下落跳(drop jump,DJ)的动力学及运动学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实验室内运动学及动力学指标与飞行距离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实地起跳阶段运动学方面,起跳起始时刻躯干与助滑道夹角、小腿与助滑道夹角、髋关节角、膝关节角,以及起跳阶段的髋关节峰值角速度、膝关节平均角速度、起跳结束时刻膝关节角及髋关节角为飞行距离的影响因素(P<0.05)。2)在起跳阶段运动模式及力量特点方面,IJ重心最低处膝外翻指数(r=0.731)、DJ膝外翻最小值(r=0.713)、CMJ起跳阶段地面反作用力峰值(r=0.710)、CMJ蹬伸冲量(r=0.752)、SJ(r=0.723)及CMJ起跳峰值功率(r=0.762)均与飞行距离呈正相关。3)对比国内外运动员起跳阶段特定时刻肢体角度发现,国外优秀运动员起跳起始时刻小腿与助滑道夹角(53.54°±3.14°)显著小于我国运动员(57.62°±4.62°),出台瞬间小腿与助滑道夹角(58.22°±2.13°)显著小于我国运动员(65.59°±3.84°),大腿与助滑道夹角(73.28°±6.15°)显著大于我国运动员(58.77°±3.16°),起跳阶段结束时刻髋关节角度(175.23°±1.96°)显著大于我国运动员(156.37°±13.13°)。结论:我国跳台滑雪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起始时刻应尽量降低身体重心以减少阻力,并适当提高膝关节角来提高出台后肢体伸展程度。起跳过程中提高膝关节蹬伸力量,同时适当降低髋关节伸展速度,避免风阻对躯干造成不利影响。室内及实地训练过程中,应在提升蹬伸爆发力的同时避免膝关节过度外翻,提高蹬伸力量及传递效率。  相似文献   

17.
跳远助跑速度与起跳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跳远项目助跑速度与起跳技术的理论研究现状作了全面的回顾,分析认为,起跳技术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助跑速度一直是跳远理论的研究重点,对跳远起跳技术动作结构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单脚起跳扣球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脚起跳扣球在比赛中已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它的技术特点及攻击效果是双脚起跳扣球无法代替的;单脚起跳扣球的助跑过程减少了踏跳并步这一环节,有利于发挥助跑速度;在单脚起跳扣球技术的研究中,应借鉴双脚起跳扣球引用的指标,使研究更加完整。为了技术的完整性,避免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有必要对落地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9.
跳远起跳最佳效果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起跳的腾起水平速度(在一定腾起角度状态下),而起跳腾起的水平速度来于助跑的质量,其中主要表现在起跳前几步助跑的速度、节奏和助跑技术。通过教学实验,反映出无板助跑起跳练习对起跳前几步助跑的速度感、节奏感的效果比有板起跳练习的效果要好,这对形成起跳的最佳效果无疑是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可以加大起跳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通过的水平距离,它对提高跳远运动成绩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跳远起跳力量训练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回顾、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跳远训练的规律、起跳技术、起跳力量训练的方法与原则、起跳力量训练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阐述,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找出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