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厦门市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厦门市12所中学626名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兴趣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也有部分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不足,还没有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文章在分析中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主要原因的同时,提出了几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兴趣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抽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州市成年居民的体育参与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旨在为有关部门进行体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妇女的体育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妇女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从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妇女体育运动缓慢发展的历史原因,以期为研究今日美国妇女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就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运动在家长心中的地位和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就如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红色体育运动对促进陇东学院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弘扬红色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综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研究结果和结论:通过对红色体育运动项目的概念、特点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红色体育运动项目在陇东学院开展的可行性和开展途径,如将红色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工作结合,既可以体现陇东学院学校体育的特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运动中学习红色革命的价值,也传承和发展了红色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新兴体育运动对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了新兴体育运动的内涵、基本概况和价值意蕴,分析了新兴体育运动发展中面临的政策离散导致针对性不够、法治滞后导致保障性不强、参与乏力导致协同性不足等困境,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发展新兴体育运动,推动新兴体育运动高质量发展,加速新兴体育运动的推广和拓展新兴体育运动的领域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打造21世纪身心障碍体育运动愿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探讨了台湾地区人民身心障碍体育运动包括竞技、休闲、学术活动的举办场次、不同背景的参与人数以及在举办活动时的经费辅助等现状,并为打造21世纪身心障碍体育运动愿景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高校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认知程度、参与方式、内容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程度不高,"单项体育比赛"、"体育俱乐部"等是主要参与方式;学生周锻炼频率达到3次以上的比例依次降低,高年级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具有降低的趋势等。研究旨在为黑龙江省"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稳定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结果发现: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阳光体育运动,他们在选择活动项目、形式时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没有时间、体育设施有限、体育课得不到重视、锻炼意识缺乏这些因素是影响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重庆市高校开展户外体育运动存在缺乏组织结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提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户外体育运动教学和比赛同发展、结合实际加强交流、提高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议,为推动重庆市高校户外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收获相互作用关系,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增进健康。方法依据社会生态学与参与理论,构建了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收获的关系模型,通过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量表、大学生体育参与量表、大学生体育收获量表,对6 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20.0、AMO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结果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4个维度变量对体育收获具有直接正向影响(P<0.001),分别解释了21.3%、14.6%、11.8%、24.8%的变量,且通过体育参与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P<0.001),间接效应0.578;大学生体育参与对体育收获具有直接正向影响(P<0.001),直接效应0.679。结论环境影响参与、参与实现收获、收获体现了参与质量与环境支撑,三者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影响着大学体育发展。应从课程构建、教师引导、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入手,改善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促进大学生体育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提高大学生在体育认知、实践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收获感。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体育兴趣与体育参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探讨和研究,揭示了体育兴趣对体育参与活动具有指向和强化作用,反过来,体育参与对体育兴趣的激发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分析了影响体育参与的因素,提出了培养体育兴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CGSS2005、CGSS2015两期截面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居民体育参与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5-2015年间,居民体育参与率显著提高,体育参与的群体异质性与阶层分化现象日益凸显;(2)传统社会分层变量对体育参与的影响呈现多样化特征:随着时间推移,个人受教育程度对体育参与的促进作用递增,职业分层的影响依旧显著,而收入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力在不断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教育资本的作用不断增强。因此,要关注体育参与群体异质性扩大化倾向。建议通过优化政策,降低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体育参与不均衡问题,提高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率。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两个阶段的体育隐蔽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体育隐蔽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并有助于促进体育消费、延长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提高直接体育欣赏(现场观看)的时间与次数。  相似文献   

15.
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是我国社区体育治理上的模式选择,旨在通过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同共治来消解社区体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性和逻辑上的关联,在分析我国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中存在着普遍信任缺失、互利规范匮乏、社会参与网络不健全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社会资本培育路径:增进社会信任,构筑社区体育多元利益主体的诚信体系;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社区体育规范体系;积极完善社区体育主体构成,健全社区体育参与网络,旨在推进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运动投入、运动效益与幸福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群体,以分层、随机、立意取样方式进行抽样,共取得168个有效样本。主要目的:了解目前老年人的运动投入、运动效益与幸福感的状况,探讨老年人的运动投入、运动效益对幸福感的预测力。研究结果:老年人在运动投入特征方面吸引力为最高层面、其次是生活中心性层面、最后是自我表现层面;老年人在运动效益特征方面,以心理效益层面为最高,其次是社交效益层面;老年人在幸福感的特征方面以良性人际关系层面为最高,其次是自我满意层面;运动效益、自我表现、生活中心性三个变项可解释31.8%的幸福感,说明老年人的运动投入与运动效益可以有效预测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Several studies suggest that sports participation is beneficial for psychosocial health. There is, however,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with psychosocial health.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associations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three aspects of psychosocial health, i.e. internalising problems, externalising problems and prosocial behaviour. The examined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pertained to individual versus team sports, indoor versus outdoor sports, involvement in competition or not, and contact sports versus non-contact sports. Cross-sec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768 Dutch children aged 10–12 years who were member of a sports club. These children completed the Movement and Sports Monitor Questionnaire Youth aged 8–12 years (MSMQ) and the 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 Linear multilevel analyses and logistic generalised estimating equation were conducted. Children participating in team sports, outdoor sports, or competition showed fewer internalising problems than children engaged in individual sports, indoor sports, or only training. The associations with internalising problems were stronger for boys than for girls. Children participating in non-contact sports showed fewer externalising problems than children performing non-contact sports as well as contact sports. Children practising indoor sports or non-contact sports showed better prosocial behaviour than children doing outdoor or contact sports. In conclusion, the form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seemed to matter highly with respect to internalising problems, especially for boy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with respect to externalising problems and prosocial behaviour. This offers starting points for developing tailor-made sports programmes for children.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全国体育先进县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全国体育先进县进行现状调查,就民众体育参与及活动项目的开展、场馆与经费、组织制度措施及人才培养问题进行分析,福建先进体育县群众体育开展活跃,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与习惯;体育场地设施及专项经费投入加大,但仍存在不足;体育制度及组织措施的亟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参与体育全球化的进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盛芳 《体育学刊》2006,13(5):29-32
中国参与体育全球化的起始时间要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在融入到体育全球化的百余年历程中,形成了3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发展特征。即中国参与体育全球化进程的速度在加快,以吸收和接受西方体育文化为主,经历了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吸收和理性思考的过程,促使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显著加快,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以资源“流入”开始到逐步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使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皖北地区高级中学女生的运动参与状况进行跟踪研究,针对当前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运用"三位一体"法来培养其运动参与的构想:即通过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开展家庭体育为主的家庭教育以配合、充分地利用社区体育的力量3个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渗透达到提升高中女生的运动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