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1:10与10:1     
中国记协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名单中,多年从事重大典型和普通人物报道的诉华社记者张严平光荣当选。张严平说过一句体会根深的话,她说,采写一篇几千字的稿件,采访笔记往往有几万字。也就是说,见报稿与采访记录之比为1:10,这是一个令人敬佩、令人感动、令人刮目相看的数字之比。不到现场不写稿,到了现场采访不细不写稿。这几乎是所有名记者、名编辑的共同感受。因而对待每一篇稿件能做到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者要跟不同的采访对象打交道,无论对方居庙堂之高,还是处身江湖之远。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记者采访后的作品,其实,采访对象也会对新闻人的心路历程与生活轨迹产生影响。《中国记者》"人与新闻"栏目从本期起推出"那些影响‘我’的采访对象"系列,邀请新闻人讲述自己因被采访者而感动、改变的故事。本文是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回顾自己与采访对象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五年前,张严平已经是我的作者;有一次,我拨通手机问"请问是张严平老师吗?""对……嗨,什么呀!我是张严平."那时的她已经享誉新闻界,面对后辈却如此谦虚,这件小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5.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5,(11):46-47
今年8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通讯《将军为谁而生——杨业功先进事迹采访手记》。这篇通讯是新华社国内部女记张严平写的,约3000多字。但是,读来并不觉得冗长、乏味。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抒情,描绘出杨业功将军的崇高品德,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6.
10月17日深夜,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刘建超宣布,新的《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务例》从10月17日起开始施行。按照规定,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获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就可以进行,而无需由中国国内单位的人陪同,亦无须事先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值得注意的是,外交部选择17日深夜公布这一条例,非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采访典型人物需要下苦功夫,手法要有创新才能写好写透,才能让典型真正起到带头作用。下面就典型人物郭明义的一次采写进行剖析,以探讨采写典型人物的最佳途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陈光明、史竞男以及《人民日报记者何勇共同采写的《世界上什么是幸福——再访郭明义》,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郭明义是鞍山市的一名普通工  相似文献   

8.
要构建一个自信、健康、和谐的社会,新闻不仅应该对外开放,亦应该对内逐渐开放。10月17日深夜,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刘建超宣布,新的《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从10月17日起开始施行。按照规定,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获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就可以进行,而无需由中国国内单位的人陪同,亦无须事先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值得注意的是,外交部选择17日深夜公布这一条例,非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省记协组织省十佳新闻工作者走进盘锦,深入大洼县村镇卫生院所进行集体采访,感受到了农民享受新农合后的喜悦,与村民一起脱谷,嗅到了久违了的土地的味道。新闻工作者职业特殊,深入基层是必做的课业。我们的根只有扎进生活的沃土中,才能够开出绚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过去的范长江、穆青,今天的陈中华、张严平,这些新闻界的楷模,他们之所以能写出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无一不是走进  相似文献   

10.
2000年9月15日深夜,本人与其他同志采访途经107国道遂平县马庄段附近时,意外发现路边刚刚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便开机下车进行采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车祸是由于遂平县交警上路查车引起的。这条信息不久得到了印证,刚刚还在现场的几名交警突然消失了。在随后的时间里,记者在现场一边救助伤员,一边采访。当把伤员送往医院后仍没有交警来处理现场时,记者敏锐地感觉到这条新闻的价值正在发生着改变。于是,记者又赶往公安局报案,拍摄到交警大队值班人员不到岗!赶往110报警台时,拍摄到公安局值班室值班员赌钱娱乐!1…  相似文献   

11.
《新闻导刊》2007,(6):17-19
张严平,何许人也?初看到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甚熟知。可是只要一提及王顺友、杨业功、张云泉等先进人物,你必然会回想起他们事迹报道中那些感人肺腑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农村改革初期。曾经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汇报推行“包产到户”情况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李锦,在拉萨听到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伟人已逝,音容长在。”“2月19日深夜,当我在梦中被叫醒得知小平同志去世时,久久地陷于悲痛中。回想起15年前他老人家听我汇报山东农村改革的  相似文献   

13.
《工人日报》6月3日头版头条用醒目的粗体标题,登载了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刘大江、张丽娜合写的通讯:《献给汶川: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这是一篇描述普通劳动者在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中英勇不屈、舍己为人、感染力极强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4.
论记者素养     
近日笔者拜读了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的几篇人物长篇通讯,透过人物,被记者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深深震撼了。当今时代,究竟该如何做一名优秀记者,引发了笔者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2011年,我进入新华社湖南分社工作,到现在有12个年头了。12年来,我踏遍湖南的三湘四水,认识了许多可敬可爱的人,经历过不少可思可叹的事。我曾在救援人员抬着裹尸袋来来往往的事故现场采访,面对过地方主管的当面质疑挑衅,找寻隐秘排污口时失之毫厘就会掉入滔滔江水,深夜孤身一人走在大山深处只为寻找事故真相……  相似文献   

16.
举国瞩目的全国首届青运会,于去年十月十八日晚降下了帷幕。晚上十点钟当我赶回报社冲卷、放大、发稿完毕,已是深夜十二点了。十三个日日夜夜的紧张采访结束了,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每当我回味起青运会采访时,一幅幅画图常在脑际萦回,总觉得应该记取点什么。这里不仅有一次次小尝试取得“成功”的喜悦,也有操之不慎而失误的遗憾。下面是我在篮球赛采访中的一点体会。记下这些,对自己和初学体育摄影的同行,或许是有益的。篮球比赛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运动,由于双方运动员在比赛中速度快,战术变化大,运球迅速,篮板球争抢激烈,因而给采访带来很大困难。所以,采  相似文献   

17.
去年年初,我去杭州市民政局采访市郊一些公益性公墓发展的情况时,突然有人来报告,说半山区一名死者在深夜从医院“逃”往长兴,要求殡葬处立即处理这个问题。虽然我不是专跑民政这条线的记者,但职业敏感却告诉我,这里面一定有文章可做,于是,我及时更改原采访内容,开始对杭州殡葬现状进行提问。 通过采访我了解到,杭州市区火葬管理尽管已相当严格,却仍有人千方百计企图将家人尸体偷运到农村土葬的情况,这与杭州市属个别县市殡葬工作落实不严,管理不紧有关。而萧山、桐庐等地土葬也呈蔓延之势,死人同活人争土地现象尤为严重。联系当时  相似文献   

18.
采访中央部门的记者,理所当然是跑机关的:到机关里去找部长、司局长谈情况,向处长科长们要材料,凭着简报、统计表也可以编新闻……。但是,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张严平却来了个“绝招”:这次不是到机关里去找人,而是到门口而不入,蹲在那里不声不响地观察,目的:从早晨有多少人上班迟到,看看中央国家机关的劳动纪律。他们用4天时间,蹲在8个部级机关的大门口看,结果很热闹:这8个中央机关,早晨8时到8时半之间,迟到人数最多的有371人,最少的也有124人。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它说明我们机关作风的松垮,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对高层领导机关的这种散漫现象要不要作报道,报道它有什么意义,会不会因而影响中央机关的威信?而且,一口气批评国务院的8个部委,得罪人不是太多了吗?  相似文献   

19.
跟随前来视察的水电部部长钱正英采访虽然过去大半年了,但那次紧张的“战斗”却至今还在我心头撞击着。去年三月二日早晨刚一上班,电台接到江陵县政府办公室电话:水电部长钱正英前来视察荆江大堤二期加固工程,请县电台马上派一记者去采访。台里安排我前往。上午九点半钟,钱部长在湖北省副省长王汉章的陪同下,驱车来到荆江大堤江陵县万城大桥段面。我们由此出发,全天行程150多公里,跨越江陵、沙市、石首等几个县、市的堤段。等到达终点站监利县时,天色已降下帷幕。晚上座谈会开到深夜。次日早  相似文献   

20.
读到古人的一段话,对我们搞新闻的记者、编辑颇有启迪。这段话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礼记·学记》)这段话非常符合现实情况,只有善于提问的人,“叩之以大(者)”,得到的反响才能是“大鸣”,反之,问不了几个问题的人,“叩之以小(者)”,那当然得到的反应必是“小鸣”,甚至会戛然而止的。新近当选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张严平,就是一位善于提问的“叩之以大”者,她在采访老将军杨业功时,就准备了一连串的“?”:“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威严吗?他发火吗?他发起火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