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蔚 《新闻世界》2012,(8):220-221
一个好的人物作品首先要有故事性,传记类人物本身就具有传奇性,通过完整的故事讲述更能艺术地体现人物风采。但故事并不是虚构,纪录片的故事必须真实,必须是在真实的拍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情节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写作中的“特定环境”是相对于文艺创作中的“典型环境”而言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仅要求事实上的准确,而且要求本质上的真实;后者则只要求艺术上的真实。所谓写人物通讯要真实地再现先进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无非是指要把主人公生存、活动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同周围的具体人物关系显示出来,从而真正立起一个高大丰满、光采照人的英雄形象。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这一至理名言,原则上无疑包适用于人物通讯的写作。  相似文献   

3.
洪文静 《青年记者》2017,(32):106-107
由美国青年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的爱情歌舞片《爱乐之城》,被誉为2016年度“最唯美浪漫的爱情电影”,①该片生动真实地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怀揣演员梦想、编剧梦想的咖啡店女员工和一个如痴如醉地热爱爵士乐的钢琴家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逼真的场景、真实的人性使文本完成了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的建构. 逼真的场景 “场景是影片情节展开的框架,是人物存在及活动的空间.”②“任何一部影片都应该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逼真的艺术场景是前提.”③  相似文献   

4.
广播剧的剧本创作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塑造真实可信、个性鲜活的人物,具有明确的动作指向和性格识别度的人物对白。依据西方的戏剧理论的创作原则,通过确定人物的终极目标,明确人物的意图和行为动机,提供人物明晰的动作线,在把握故事发展和节奏的同时,在对白中展示冲突铺设悬念,展开情节推动剧情发展。行为逻辑和个性统一的人物是广播剧的灵魂,人物的对白则是广播剧的血肉。  相似文献   

5.
写好人物通讯要特别注意与主人公的贴近。何谓贴近?贴近 ,意思就是接近、亲近。也就是说 ,人物通讯的写作要完全忠实于新闻人物的实际 ,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人物的性格、身分、情感等等 ,写出真实可信的“这一个”来。“贴近”是人物通讯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 ,人物通讯主要是写模范人物的 ,所表现的模范人物愈真实 ,愈像 ,就愈有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物通讯是所表现新闻人物的文字化的素描 ,是其基本相貌、性格、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复印或传真。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对采访对象的“贴近”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1、“贴近”是…  相似文献   

6.
论电视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昕 《现代传播》2007,1(1):84-88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真实”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层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现象层面的“真实”(准确性、可信性)和历史本质、规律、意蕴的真实。它们之间是偶然与必然、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历史真实性到艺术真实性,要经过审美变形。电视历史剧的“艺术真实”,实际是审美化、艺术化了的历史真实,它在艺术形象和艺术假定性情境的相互作用中显露出自己的深层意蕴。电视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各个时代形态各异的文本在互文性的基础上,构成了一种审美效果历史。  相似文献   

7.
杨宪泽  张炜 《视听界》2002,(4):14-16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人物专题片是各地电视台都非常重视的一个栏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受众心理的改变,该栏目的拍摄难度越来越大。熟练运用人物新闻的软化和故事化策略,使人物访谈越来越流于通俗浅白,从而使主流意识在平面化、快餐化的节目中得到贯彻,这是目前人物访谈节目要超越的第一个难点。同时,人物新闻的软化和故事化,要求用“纪实”的风格来努力营造人物活动与真实环境的“现场感”,以贴近百姓受众的心理。但是这种努力往往会陷入记录与扮演、真实生活与表演因素、日常生活的显影与摄像机的在场之间的种种矛盾。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显然又成了目前人物访谈节目要超越的第二个难  相似文献   

8.
写历史剧要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除需注意保证作品内容符合历史真实外,还需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进行艺术构思、环境设置、人物塑造、情节取舍、结构安排、细节选择,完成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江琦珍 《声屏世界》2017,(10):41-42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的平衡,既要做到尊重历史,又要戏剧性地铺展开,达到高潮乃至落幕.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网络大电影离不开传奇故事的揭秘,离不开有深度的人格魅力和有情感寄托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场景环境的烘托.本文以热播网络电影《海昏侯传奇之猎天》为例,从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场景烘托来分析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郑恺 《新闻知识》2004,(4):52-53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了一门称作“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的课程,这实际上就是新闻学的基本课程——采访与写作。为什么如此定位采访与写作,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李希光教授说,“走在路上”就是要记去产生新闻的现场进行翔实的观察。“叙事艺术”是一种新闻写作的方法。这门“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需要记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写出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通讯被称作报纸、杂志的“重型炸弹”,在宣传、教育读者方面有着其它新闻文体作品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这并非在它文字多、篇幅长、块头大,而在于它总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实和情节的描写,为读者塑造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动人形象。因此,要写好通讯,特别是要写好人物通讯,就应该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功夫。把人物放进矛盾中去写,重视从矛盾冲突中深挖其内心,从而表现他(她)同于一般人而有异于一般人的特征,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恩格斯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此话中的“典型环境”,指的就是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和背景下的重大矛盾冲突。众所周知,绘画最难画的是平原。因为平原上除了田野以外,没有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好莱坞的电影人特别热衷于搞“大事件(大时代)+小人物”的电影模式,或者说,他们选择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大事件的风云变幻叠加起来,深刻地演绎人群的冲突、人性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阿甘正传》如此,《泰坦尼克号》如此,《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也是如此。这些影片故事的背景都是人们熟知的、真实的历史大事件,但主人公却是名不见经传或者虚构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13.
人物通讯是一种真实、及时地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深刻揭示他们精神境界的新闻文体。 真实,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也是对人物通讯作者的基本要求。 那么,人物通讯怎样才能使它有“生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我以为,必须做到不夸张,不溢美,既入情又入理,方能令人可信可亲。 在1991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我与他人合作的人物通讯《女儿情》荣获一等奖。获此殊荣,始料未及。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篇通讯除了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历史是由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故事串联组合而成的。讲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所谓故事,有真实的或虚构的成分。本篇所叙述的是关于非虚构的真实,历史事实的再现。在原始岩画与甲骨文中图形与象形符号是一种故事的物质记录与再现的文明碎片,《史记》则无非是一种成熟的文明集大成、有系统的  相似文献   

15.
贺华剑 《声屏世界》2008,(12):53-53
要讲好故事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容,二是表现手法。所谓内容,是说确有内容可说,绝不是无病呻吟,如果故事内容重要或重大更好。所谓表现手法是说记者要利用电视优势,依靠画面语言来讲述故事,如果故事里有矛盾冲突,有感人的细节,故事就一定会引入入胜。  相似文献   

16.
王昕 《现代传播》2006,1(1):81-84
电视历史剧是历史科学和电视剧艺术审美融合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样式。从文化诗学角度看,中国电视历史剧包括了以再现策略(侧重历史客观真实)和表现策略(侧重作者主观真实)创作的艺术作品。电视历史剧不同于一般“纯”虚构性电视剧的审美创造,它必须有基本的历史根据,要受到历史事实和历史原型的规约;但另一方面,没有充分的艺术虚构与审美构型,同样不成其为优秀的电视历史剧。所以,电视历史剧既要求反映历史真实,具有历史真实性;也要求对历史事实进行艺术的概括与加工,使电视剧具有高度的审美感染力。电视历史剧的本体特征,在于历史真实与电视剧艺术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雷彩霞 《东南传播》2021,(11):127-129
和一般的影视作品不同,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真实性都是纪录片不可动摇的底线.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故事脉络……这些为纪录片带来了无可比拟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基于此,文章将以《大儒朱熹》为例,探讨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人物以及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以期对人文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构建提供有益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史兴庆 《新闻窗》2013,(5):74-75
电视栏目剧是电视节目的一个独特类型,是介于栏目和影视剧之间的一种节目形态,它以真实性和生活化见长。栏目剧虽然也是一种剧、不排斥虚构,但对真实性的要求很高,既要符合生活真实,也要合乎逻辑,要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意味着什么--在清华大学上新闻采访写作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学教育训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更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引入了"学在路上"(Learnjng onthe road)这个教学理念,即所谓"大篷车式新闻学课堂".通过实战训练,学生学习的写作不是玩文字游戏,不追求语言的雕凿、做作;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不是抽象的,正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经历,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雪域高原格桑花》录了50篇人物纪实,记录的人物从著名的学者、艺术家、将军到基层干部和普通的农民。应该说如何让听众去了解、认识这些生活在西藏的人们,着实让记者下了一番工夫。以事写人,以人托事,人物纪实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记者通过对一个个人物真实、生动、细腻的刻画,给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西藏。怎样才能将这些特定的形象写得生动、有吸引力呢?系列报道《雪域高原格桑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借鉴。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