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向往和赞美、眷恋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那么怎样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欣赏文中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情理相融;对比衬托,烘云托月的写作技巧;怎样品味文章清新自然、酣畅淋漓、错落有致的语言,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一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中包含大量的景色描写,教师应引导学生鉴赏这些景色描写,让学生在对比中、在勾勒中、在品味中不断体会作者寄予在这些景色描写中的思想情感,进而产生心理触动和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将视线投向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上。以高中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为例,对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一、自读质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二、聚焦对话。在阅读课中,聚焦的核心是"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形成属于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三、比较拓展。教师引入具有求异思维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和理性。四、创造体验。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展现出来,培养他们终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引导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语言和语文环境中。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走进课文所蕴含的内容情建中。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个性的认识去自主体验文章的情感、自主感受文章的语感。自主体会阅读探究的快感。自由获得阅读的独特体验。简单地说.引导是把学生引入到阅读文本之中。亦即问题生成环境之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对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朗读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设计说明】略读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在策略上,必须关注一个"略"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教学,通过阅读卡,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填表,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人与鸟之间的美好情感。2.通过填表排序,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介绍小鸟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抒情散文是赏析教学的核心素材。以课文《故都的秋》为教学范例,聚焦抒情散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对实践中如何通过朗读品味抒情散文的文学魅力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抒情散文教学必须聚焦通读、研读、品读,通过趣味化朗读引发学生欣赏意向,借助情感化朗读感悟文本内容意境,利用审美化朗读学习散文语言精髓。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作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好词佳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独到之处.那怎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呢?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郁达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进入高中后,学生将系统学习散文,为此,如何有效地结合散文特点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与探究,是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故都的秋》全文1500余字,其中秋字有42个,极好地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摹出来,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0.
探究,顾名思义,即探讨追究,探究性学习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发现式学习。具体而言,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自主观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并收集有关信息或数据,展开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同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读为中心,诱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探究与发现,快速获取信息,品味赏析语言,分析与解决  相似文献   

11.
以读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能力;在评读品读中,激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的鉴赏力;引导学生深层次读书,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2.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放在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开头,而这一单元的文体是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引导学生鉴赏这一类散文。我的教学设想是:从读入手,先品味语言,再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这就需要创设一种情境。教师在起始阶段激情投入,能催生阅读的情感。也可以用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阅读后的情境创设,能将学生的情感带入更广阔的境界。要使语文教学情感激荡需要教师灵性的教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魅力之一在于作者透过文字蕴含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而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为此,我们语文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吃透文本,体悟文本,深度感受作者的内在情感,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品鉴语言,构建互动式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始终沉浸在生机与活力之中。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必须要确立学生是阅读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围绕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文本,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走进文本的内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文本,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16.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强调"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基本理念。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只有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表达中得到提升,在接受作者的思想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魅力,在阅读品味文本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听说读写中情感得到熏陶,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出生态化发展景象。我认为,一节高中语文阅读课应该抓住语言建构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的】1.学习延安军民以苦为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和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4.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教学重难点】1.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3.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冥想入境法、诵读品味法、点拨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总体构想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言教学,对文章的品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语言符号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深处。让他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语文教学要强化文本意识,应摒弃空洞地讲技巧、讲方法、讲情感的做法,把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固化到文本中,让文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载体。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三大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对话——生成”的教学观,强凋学生的自主构建、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突出学生的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的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这要求教师要对文字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呢?比较法.是语言品味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情境之间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是否精妙,谋篇布局是否合理。情感表达是否顺畅,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表达水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方面阐述比较法在语言品味运用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