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伊利亚德认为人类有"神圣"和"世俗"两种存在方式."神圣"作为宗教的人的存在方式,可以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在分析心理学看来,"神圣"就是我们内在更大的精神整体,而"世俗"就是我们漂泊在这个尘世的意识范围内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殷商时期,作为动物实体的大象广泛参与了先民驯养、田猎等生活及生产活动乃至宗教祭祀活动。先民和大象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象"作为概念具有了从自然属性升华到哲学范畴的前提条件。先是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中,大象逐渐具有了神圣性。神圣性是大象由自然属性向哲学属性、文化属性转换的关键一环。这种神圣性使得"象"之所指从具体到抽象,具有了更广泛的象征性,这一点已经从殷商青铜器的象纹饰和象形制品中清晰地体现出来。考古发现还同时表明,用大象作祭牲已然是殷商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常态,并且祭祀对象大多是先王。这也印证了殷人服象之传统和帝舜服象传说在殷商先民中所形成的对象的尊崇之情,因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写作神圣吗?不仅神圣,而且神秘。《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撰文著说"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更把写文章抬到了经治国家的高度。事实上,除了圣贤大家,世人很少能够真正"立言",这就在写作神圣的外衣之上,又蒙了一层神秘的轻纱。  相似文献   

4.
“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解读西方哲学的一个维度。神圣性对应着“一”、“不变”、“无限”、“不朽”,世俗性对应着“多”、“变”、“有限”、“朽坏”。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三类关系的视角,整个西方哲学呈现出一个神圣性不断增强,又从神圣走向世俗,继而在世俗中逐渐迷失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既有崇高的神圣色彩,也包含凡人的喜怒哀乐。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千变万化。但神圣的职业又使教师不能过于情绪化,特别是面对"学困生",因此,教师作为学生人生一段路途的指引者,他的教育更应该是春风化雨,体现教育的宽恕与神圣。  相似文献   

6.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曾这样写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从文坛名家刘心武的《神圣的沉静》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这样四个字"大爱无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是人们改变物质对象,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有目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使人高尚,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而家庭劳动教育是一个人最先接受的劳动教育,它具有不同于学校劳动教育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7,(2):88-91
"神圣之树"作为北美印第安人生命与希望的象征,是他们寻求智慧和心灵成长的源泉。它不仅为土著人提供了团结、安全、自由与复兴的途径,而且也为其子孙后代带来宝贵的教育意义与人生启迪,他们的生活准则、部族信仰都建立在该树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之上。通过"神圣之树"的教诲,土著人获得来自"四方"的愿景、梦想、经验与引导等品质,使他们能够与自然界万物和谐相处,繁衍生息。"神圣之树"的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是我们了解北美印第安人文化不可多得的素材。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教师职业观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1.职业心态.长期以来,教师头顶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神圣的光环,而随着改革的推进与社会情况的改变,商品经济把一切人的劳动都纳入了自己的轨道,教师头顶上的光环渐渐消逝,教师也是靠提供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生存与发展,教师也仅仅是一种职业分工,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  相似文献   

10.
要理解"大学最本质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传承人类良知"一言之深刻内涵,须了解"职业技艺之学"与"神圣天职之教"的区分,前者是一个社会制造物质财富的凭借,一个人获得生活报酬的手段,只有工具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意义;后者是让人完成人之为人的天职,彰显人的尊严与价值,固有绝对的价值。因此,任何人都必须接受"神圣天职之教"的熏染。"职业技艺之学"因与经验世界相关,故需要变化与创新;"神圣天职之教"则是开发人固有的善端,只有存养工夫的精进,无有义理的创新,故只需传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可说明,一个学者当为"神圣天职之教"尽责,更不能以学术自由之名义来反对"神圣天职之教"。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神圣     
教育是神圣的吗?我们还感到它是神圣的吗?它本该是神圣的,还是本不神圣而只是某些人认为它神圣?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神圣性是由大学教师的本真属性、大学生肩负的崇高使命及大学知识的先进性所决定的.但科学主义、功利主义与客观主义等价值取向给部分大学教师、大学生及大学知识的神圣性蒙上了阴影.大学神圣性的回归之路在于:教师须三省其身,强化神圣意识;学生当全力以赴,勇担神圣使命;大学教材作为大学知识的载体,当精雕细琢,回归神圣本位.  相似文献   

13.
《商洛学院学报》2017,(4):91-96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沉默》依据日本天主教作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宗教主题小说改编。在小说与电影中,创作者均用大量笔墨书写、呈现神甫洛特里哥视野中的神圣风景——大海,将"海的沉默"视为"神的沉默"回应主题。结合基督教在日传播史、"文学—电影"改编中的神圣风景与殉教,以及人本主义地理学视角下艺术作品中风景的分析可以看出,被建构的神圣风景承担着异质文化间沟通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伊利亚德认为人类有“神圣”和“世俗”两种存在方式。“神圣”作为宗教的人的存在方式,可以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在分析心理学看来,“神圣”就是我们内在更大的精神整体,而“世俗”就是我们漂泊在这个尘世的意识范围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冯强  梁峰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4):67-74,128
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同时提供了未来和过去两个时间取向。从两种不同的时间意识来观察,《受活》的时间经验是分裂性的。从伊利亚德关于神圣时间乃其他时间结构之原型的论述出发,从神圣、世俗与世俗的仿真三个角度对《受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神圣时间作为其他时间结构的原型,在社会历史结构中的逐步扩散以及最终狂欢式的蔓延;神圣、世俗与世俗的仿真只是想呈现出历史地貌中的某种真实状态,它们之间并不构成截然的对立;它们共同分享了我们这样一个暧昧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使我们无愧于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是啊,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同时又是需要耐心和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18岁"这个字眼儿时常挂在嘴边。我曾认为18岁是那么神圣,自以为是地认为到那时自己就长大了,可以"飞"了。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7,(6):108-111
《神圣家族》这部著作首次使用了"实践力量的人"的范畴,对于清算"抽象的人"的影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人具有主体性及人的自由性问题都是其阐述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认识与实现其当代价值的有效转换很是必要。  相似文献   

19.
神圣与世俗: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楹 《教学与研究》2005,1(6):21-26
神圣与世俗是现实生活的二重品质。马克思哲学以反观、规范、引导现实生活为其理论旨趣,由此,神圣性与世俗性关系的辩证解决使马克思哲学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生成了新型的哲学样态,形成了独特的思维逻辑;同时构成解读马克思哲学,揭示其深层文化本质、哲学特质的重要路径。文章强调追寻神圣是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蕴;而神圣与世俗的关系也是当下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从而审视、检讨“我们的”生活的重要视窗与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平凡的甚至是清贫的,选择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耐住寂寞,默默奉献;教师又是伟大而光荣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有他们神圣的位置,传授知识、启迪心灵、传播文明的重任由他们肩负,社会的栋梁靠他们培育,民族的复兴由他们奠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揭示了同样的道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别林斯基曾讲“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