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笔者特别说明:此文是我回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版战线拨乱反正长文中的一部分。当我完成此稿时,即2004年10月26日上午, 杨德炎同志电话告诉我,资深编辑出版家、著名学者、韬奋出版奖荣誉奖获得者陈原同志因病于晨5 时逝世,享年八十七岁。我同陈原同志相识并深得他的教诲有三十多年了。对这位深受人们敬重的出版界、学术界前辈的辞世,我更为悲痛。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每涉及陈原同志处,都引起我对这位多年躺在医院病床上神志不清的兄长、良师和益友的思念。因此,我也就极其自然地、实事求是地用较多的文字回顾了陈原同志批判“四人帮”炮制“三十年代黑店论”,把出版界拨乱反正引向深入作出的突出贡献;回顾了陈原同志为恢复三联书店革命历史地位、在人民出版社建立三联编辑部以及三联书店从人民出版社副牌改变为独立建制的出版单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甚至对一些资料的引用,只要是出于陈原同志,我都加以注明。本文所写,对陈原同志来说,虽然仅仅是他对出版事业杰出贡献的点点滴滴,却也促使我以单独发表此文来表达我对陈原同志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借此机会向为中国出版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三联老同志表示深切的敬意,向正在继续发展三联事业的在职三联人表示良好的祝愿。  相似文献   

2.
忆陈原     
春去秋来,陈原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去年突然听到噩耗,我还不敢相信,因为就在前不久,我和徐砚华走进他的病房,他高兴地和我们握手的情景还在眼前。他不说话,他不能说话了,他用表情和我们交流。临别时,他还举手表达谢意。那一天见到的陈原,跟一年前在天坛医院的陈原比较,病情大有好转。想不到,正在等待他恢复说话功能的时候,他突然走了。我认识陈原是先从认识他的大名开始的。皖南事变后,我到香港,在杜国庠主持的孟夏书店做出版。有一天在印刷厂见到吉少甫在印《苏联名歌选》,封面上有“陈原编译”四个黑体字。在那个年头,我等年青人,不论白…  相似文献   

3.
陈原同志离开商务印书馆领导岗位两个月后,即1983年3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我视其为一封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信。每当我阅读他的大作、回忆同他在商务共事的岁月、看他的书写读后感、在他病重住院前去探视,或参加陈原作品研讨会时,我都会把信找出来,细细地看上一遍;回顾他对商务印书馆和我本人的关爱,咀嚼他在信中表达的对出版改革的愿景,感佩他在深夜不顾疲劳为商务的发展倾心构思的精神。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京召开陈原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会前我又把信认真地看了一遍,肯定地说,这封信也…  相似文献   

4.
我最近在清理多年积存的出版资料时,发现一份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出版局研究室工作时保存的内部资料,上面有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陈原同志写给时任局研究室主任倪子明同志的批语:  相似文献   

5.
陈原说他从未编过词典;又说,他是词典的“接触家”,“接触”了一百多种大中小型词典、字典。这些工具书享誉文化界,影响了几代人,而陈原做的都是幕后工作——策划、组织工作。陈原关于词典活动的正式开始,缘于一场大批判。1974年3月,由姚文元发动、迟群布置,开始对内部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进行大批判活动,诬蔑这部词典是“封资修的大杂烩”,是“出版方面修正主义路线回潮的一个典型事例”。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是1955年10  相似文献   

6.
陈原 《出版史料》2004,(4):122-125
1979年6月17日-7月1日,中国出版代表团在陈翰伯、陈原为正副团长的率领下访问了英国。本文是陈原在归国后所做的报告。陈原同志不幸于今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本刊特予重新发表,以示悼念。——编者  相似文献   

7.
陈原同志新著《书和人和我》已于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收入作者近些年所写的散文、随感和读书札记401篇,其中有一半为首次与读者见面。与先前出版的《书林漫步》(正续集)和《人和书》一样,该书是作者浮沉于书海时所记录下  相似文献   

8.
陈原在半个多世纪的出版实践及出版行政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出版管理思想,包括出版规划管理、出版质量管理、国际合作出版、传播新科学新技术等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他在商务印书馆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以老总的角色思考并研究出版工作,因此,他的出版管理思想对出版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绿色的五月》一书,陈原同志读后给出版社负责同志写去一信,谈了他对出版这类书籍的一些想法,并就该书印校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信不长,却写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刚看到《绿色的五月》样书,非常高兴,不能自已,给你写这封信。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编辑得也比较得体(虽则有些纪  相似文献   

10.
信息窗     
1995年12月13日,新闻出版署大礼堂举行了“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60周年座谈会”。会议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宋木文主持。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致贺词,对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60周年表示祝贺,对这位出版界的老前辈表示敬意,称赞王老是党和人民出版事业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许力以、陈原、王仿子、张惠卿、林尔蔚等同志与会,颂扬了王益对出版事业的贡献。会上展出了王益的  相似文献   

11.
记者洛丁报道,中国版协和上海市版协顾问宋原放同志,最近在老出版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就挖掘整理我国近现代出版史料问题,谈了他的意见与建议。 宋原放说,新闻出版署原来有个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前两年散了伙。原来确定的工作目标要编写出一本中国出版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出版史,再搞一本出版大事记。现在两三年过去了,这项工作已无影无踪。出版史料征集整理工作上下有点脱节,下面搞地方出版志,整理出版社社史、店史很积极,也出了些成果,如陈原  相似文献   

12.
齐峰同志把他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出版的论文整理、汇编成<纵论出版产业的科学发展>(以下简称<纵论>)一书,并在该书付梓之前邀我为之作序.由于齐峰同志既是学者,也是出版集团公司的领军人物,一些创见我是了解的,所以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13.
这是陈原同志在商务印书馆领导小组召开的干部会上,就《去年情况、今年安排和五年设想》所做的报告中的第二节。我们认为,报告的这一部分对我们广大的出版工作者,特别是对出版单位的领导同志和编辑同志们来说,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因此征得陈原同志的同意在本刊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4.
萧乾同志仙逝,令人无限沉痛。作为后辈同行,很自然便想到了他对我们《出版参考》的关怀。 1988年初,我受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之邀参加创办《出版参考》。创刊之初,拟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对出版工作的改革发表意见,以便集思广益,共同把出版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5.
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陈翰伯同志,离开我们已近三载,在人们的心里,铭记着他一生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的奉献。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报人出版家陈翰伯》一书,客观、翔实地记述了翰伯同志的生平、情操、学识和风范。陈原同志在《记陈翰伯》一文中,说他是“倔强的人,正直的人,勇敢的人,永不向邪恶低头的人;为人民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人……”。我们最初相识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在沙坪坝中外出版社孙伏园先生处。他是生活书店的朋友,赞佩邹韬奋。我们不在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16.
初夏。我在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的办公楼里,访问了该局副局长陶有法。他坐在办公室的藤椅上,看了我写的提纲,现出沉思的神情。我们的谈话自然从多出好书、繁荣出版开始。我问:“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指出,多出好书是出版部门的永恒主题。您作为省局分管出版的负责人,对此有何考虑?”陶有法同志不假思索地说:“中央领导同志和新闻出版署的领  相似文献   

17.
与有些人相见次数并不多,但他的一些话也许会令人铭记一辈子,陈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长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陈原先生应聘担任《译林》杂志的编委,我就是由此结识他的.1980年春,《译林》创刊后觉得已聘的编委多是翻译界的,希望增聘几位出版界专家.当时江苏省出版局副局长鲁光向我推荐刚与她一齐出访英国的陈原.我虽早知陈原的大名,但那时《译林》因刊登《尼罗河上的惨案》,刚刚无辜地被人向高层领导"告了一状",因而正面临很大的压力,我担心请陈原当编委恐有难度,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8.
祝愿与期望     
最近看到贵刊1996年第1期,感到内容丰富,文章形式多样,均涉及当前编辑、出版、发行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份刊物,无论对湖北省或全国出版工作者,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大家得到交流经验、增加知识的机会。 在这一期中,我特别感到兴趣的,是蒋曙晨同志写的《吕叔湘同志谈出版工作》一文。吕先生一向是我们编辑工作者敬佩的一位长者和学者。但他负担的工作很多,即使在北京,也很少能见到他,听到他的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信件的说明 下面是陈原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内容是如何评价张元济。我给陈原的信写于1988年8月4日,与信一起奉寄拙作《志在报国,德泽千秋——论张元济的思想和事业》一文油印稿。他回信作于同年8月9日,为接信不久就写。我与陈原并不相识,以后也从未谋面,所以是素不相识两人间关于张元济的一次通信。张元济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力以同志是我敬重的老领导、老同志。我敬重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我出版工作的引路人——在我工作和成长中,他给了我诸多的教诲、指点和帮助,使我较快熟悉出版工作;我敬重他,更是因为在我心中,力以同志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是一个尊重科学、讲究工作方法的人,是一个工作勤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