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做文章?因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江泽民同志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三次相当重要的讲话,全国上下,尤其是相关业界,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一个分支的出版科学当然概莫能外.二是全国现在的出版科研机构,少说也有二十家左右,需要反刍一下其存在之根据,发展之源头.  相似文献   

2.
徐蕾  辛华 《现代出版》2003,(3):42-45
余敏在一些专业网站的简历里写着自己“在杂志社、出版社、报社等新闻出版单位从事编辑及管理工作已32年”。他喜欢把自己称作传媒人。1966年,他从北大中文系毕业。上个世纪80年代在河南主办过蜚声全国的《小小说选刊》和《百花园》文学月刊。1996年10月,余敏来到出版界最高智囊机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主持行政工作。1998年兼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2000年又创办“中国出版网”,并担任董事长。六年间,他主持过三十多个研究课题;六年间,他使出版科学研究所的总资产增加了六倍半。出版科学研究所:七年…  相似文献   

3.
樊炳清与《哲学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炳清自20世纪初期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是一位成绩卓越的翻译家。他1920年前后编译的《哲学辞典》是根据日文、英文资料编著的,是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一本较早介绍西方哲学的工具书。樊炳清(1876?~1931?年)字少泉,又字抗父,山阴(今绍兴)人。1898年,他青年时期和王国维、沈纮等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随日本教师藤田丰八学习日语(据  相似文献   

4.
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是指华文出版中贯穿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力量,大致应包括出版理念、出版思想、出版理想、出版文化、出版理性、出版管理之道、出版品质、出版形象、出版价值观、出版哲学等。本文通过对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的要义分析,指出出版质量是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并为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了借鉴策略。  相似文献   

5.
胡升华 《出版参考》2013,(18):55-56
2013年1月10日,新闻出版界一行19人飞抵纽约,参加纽约州立大学莱文学院主办的数字与网络出版研讨班(The Challenge of Digital and Online Publishing Management Seminar)。纽约州立大学国际出版培训项目的主任是罗伯特·班奇(Robert E.Baensch)教授,他有35年的出版从业经验,曾任斯普林格出版公司纽约分公司总裁、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市场部副总裁。退休前担任纽约大学出版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6.
愿光辉的出版思想发扬光大──纪念马克思主义出版家张仲实林理明张仲实原名张安人,陕西陇县人。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出版家,1993年是他诞辰90周年纪念,同时又是他从事新文化出版活动60周年纪念。我们缅怀他在中国革命出版事业上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2004—2006年以来,全国期刊出版总体情况良好,期刊出版业持续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技术类和文化、教育类期刊出版强势。  相似文献   

8.
陈乃乾与古籍整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凡是整理古籍或者与古籍版本目录学有关以及图书馆工作者,不少人都知道陈乃乾先生,并且无不对他博学多才、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到钦佩。他早年在上海一带生活和工作,中年以后来到北京,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创办的古籍出版社任编审。1958年中华书局改组,成为整理出版古籍和文史书籍的专业出版社,古籍出版社和中  相似文献   

9.
我和世灯相识于“文革”后期,那时我在福建日报社当编辑,他在沙县报道组工作。他经常到报社来送稿,一来二往,我们便熟悉了。他在大学里是读生物的,搞新闻报道是改行,但他干得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福建目报》曾用整版篇幅发表过他采写的通讯报道,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那时他给我的印象是谦逊热情、勤奋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以来的五年,既是中国出版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也是《出版广角》沿着其"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的宗旨,继续艰辛探索,为中国出版而歌、为中国出版而泣的五年。总括《出版广角》的15年,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出版发展的脉络,可以深切地感受中国出版人为中国出版的改革发展倾注的心血,可以真情体验中国出版人十五年来的欢喜、悲苦和激情。  相似文献   

11.
朱鸿 《现代出版》2014,(6):66-69
正隅人是一位资深的出版工作者、出版管理者。我在二十余岁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在做出版,今天他的所为是出版管理。三十多年过去了,对出版工作的用心和理解,对出版管理的深钻和把握,对出版政策的阐释和疏导,对出版趋势的研究和探求,隅人得天独厚,知根知底,娴熟而老道。中国出版业处在一个转变阶段,这一时期要求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网络出版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出版是目前出版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大量文献的调查研究,从网络出版的概念、网络出版的分类、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对比研究、网络出版的哲学研究、网络出版的经济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本文比较了现有各种观点之间的异同,并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山高人为峰”,每一个行业总要有站在山顶观察和思考的人。因站位高,所以看得远;因思想深,所以看得准。聂震宁就是这样的人。作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全国政协委员,从对出版文化、出版精神的呼吁到对国民阅读率下降等产业痼疾的忧虑,他始终是瞭望者,思想者,更是实践者。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出版体制改革确定“三年时间表”的第一年。对于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出版集团转企改制,他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相似文献   

14.
1986年11月广东省出版工作者协会成立后,根据中央《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要加强出版、印刷、发行的科研工作”的要求,认真组织和领导了我省的出版科研工作,广泛深入地发动和组织出版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分析、研究出版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探索出版工作规律,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出版科研活动。这个活动逐步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个是,出版科研活动的群众性。4年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出版科研的近300人,撰写论文的人员达254名。包括编辑、发行、印刷工作者和行政、业务管理工作者。第二个是,出版科研的领域比较广阔。4年来出版科研的内容涉及编、印、发、供的方方面面。在理论研究中,选用了多种门类学科的知识、理论,如哲学、经济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有时是很寂寞的,搞中国出版史尤其寂寞。尽管中国古代出版就其历史悠久与业绩辉煌而言,全世界无与伦比,无疑是对世界文明与进步的伟大贡献,可是始终不能成为学界热点,纷纷令有志者望而却步。光辉灿烂的出版史,好像被国人遗忘了。幸好,甘于寂寞、知难而进者,并非没有。多年前,章宏伟就研究中国出版史。他是十分执著之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不需要掌声,不需要鲜花,提要钩玄,寻幽探微,默默耕耘。现在,他将把多年劳作的成果,结成《出版文化史论》,奉献给读者。有此幸事,我心里高兴。在我国,出版史研究者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为“探析出版的价值”系列文章中的一篇,文章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在出版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对出版与人类活动的思想交流、利益博弈之间的关系,出版活动在人类社会秩序更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使人们对出版的价值和整个出版活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怀远 《出版史料》2001,(1):46-46
1951年春,中国作家协会继《人民文艺丛书》之后,由开明书店出版了一套《新文学选集》。这套选集由茅盾主编,第一、二辑共收人郭沫若等“五四”以来作家24人。其中有作家本人自选的,也有约请专人代为编选的。叶老是我国新文学的泰斗。是“五四”以来著名的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理所当然是选编的重要对象,但是叶老很谦虚,他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已经编辑出版过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肩负着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理论创新的使命,为推动中国学术发展创新、促进学术水平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文献出版社以专业学术出版的坚持与执着,着力构建国内高端先进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弘扬我国文化事业,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人文科学知识。这是一位兢兢业业,致力于文化出版研究的工作者,在出版行业工作30余年,策划编辑4000多种图书选题,责编书稿约5000万字,撰写论著数十篇(部)100多万字。他无怨无悔地将青春与才智奉献给中国出版业,岁月沉淀的智慧和饱满的工作热忱使他始终走在学术的前沿,被誉为“中国皮书出版第一人”。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此刻,让我们一起走近谢寿光社长,聆听他的学术出版工作情怀以及他与中国出版业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19.
郑丽芬 《出版科学》2013,21(2):104-106
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积极引介出版西方哲学著作。本文从出版经营的角度,通过综合《民国时期总书目(哲学·心理学卷)》和《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的哲学类译著书目信息,分析和总结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类著作的特点和成功之处,希望能为今天的出版业以参考。  相似文献   

20.
DigiBook掀起数字出版新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夷 《中国编辑》2006,(1):43-46
有人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看着书长大的,60到70年代出生的人是听着广播长大的,80到90年代出生的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21世纪出生的人则是在互联网上看书、听广播、看电视长大的,用保罗·莱文森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因特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在莱文森说出这句话的6年之后,DigiBook的诞生再次有力地印证了他的洞见。DigiBook既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出版形式。一DigiBook是一种全新的电子媒体出版及影像管理技术,1997年由通力公司在日本推出,2002年又带到中国市场。它的多媒体合成技术融合了Audio、Vide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