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肖林鹏 《体育科学》2002,22(4):69-71,102
背向滑步推铅球双脚支撑技术阶段是获得铅球出手初速度的重要环节,以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双脚支撑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右膝与左踝速度是影响铅球运行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建立了有关运动环节速度节奏与铅球速度之间的数学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铅球速度的评价和预测。建议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应加强双脚支撑阶段,各有关运动环节速度及其运作结构改进方面的训练,并特别重视双脚支撑阶段运动员铅球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国际健将级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及解析、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相关运动环节的速度节奏与铅球出手初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学方法建立了模型,以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正确运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为提高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铅球运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其技术动作已经基本成熟,目前在铅球运动中较为常用的技术是旋转和滑步两种。尽管它们的加速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最大限度激发人体的潜能,以使工作的距离不断地增加,并尽量将用力的时间缩短,同时以爆发的方式对铅球用力,使铅球的初速度达到最大。一、非投掷臂技术在滑步推铅球中的应用现状在铅球运动中,能够影响到其成绩的主要因素包括铅球出手时的角度、初速度、高度及推铅球技术动作的流畅性。这些因素相互影响,都不能忽  相似文献   

4.
铅球最后用力的理论与训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对铅球最后用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重新划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并论述了单支撑最后用力的积极意义及专项力量的训练。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提出了划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新观点: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是从滑步过程中支撑腿水平方向上运动结束之时开始到铅球离手的过程。整个最后用力阶段分为单支撑用力和双支撑用力出手两个阶段,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对减小铅球预先速度的损耗、加快左脚着地和拉长工作肌有重要意义。在训练中采用切割组合训练方法可有效地把力量与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强快速力量训练,尤其下肢爆发力和制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投掷铅球简化为质点作抛物运动,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明确了投掷距离与铅球的初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出手高度等因素间的数学关系。并应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理论,求得出手高度及初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相应的最佳出手角度及最大投掷距离,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原地推铅球是近些年来黑龙江省体育高考的必考项目。众所周知,推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投掷原理表明,铅球出手的初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是决定推铅球成绩的三个基本因素。但在日常训练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出手速度不够、铅球出手角度偏低、最后用力过程“掉肘”等较多的错误动作,而且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影响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7.
决定铅球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是铅球出手瞬间的初速度与出手角度。所以,铅球的投掷能力应该取决于力量、速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联系,只有通过均衡发展力量、速度和技术的长期训练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8.
推铅球技术是一项要求身体协调用力最后将球体用手臂、手掌、手指推出一定距离,对力量的合理运用要求较高的技术。如何合理地支配身体力量与铅球出手的合理技术动作是分不开的,铅球的远度的决定因素的大小依次是出手的初速度(V)、出  相似文献   

9.
以十运会女子铅球第一名李梅菊和第四名张春景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三维摄影拍摄和三维录像解析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出准备阶段人球系统的加速下落和制动与最后发力阶段铅球提前离颈两种技术动作的改进方法;对技术动作进行新的解释,使之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更清晰;以新的评定方法评定鞭打动作和超越器械动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刘相蓉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其推铅球技术的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发现:在滑步阶段,刘相蓉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出现的时机过早,蹬摆技术动作之间连接不理想,右腿离地时小腿与地面夹角过大;在过渡步阶段,重心速度起伏过大,单支撑时间过长;在最后用力阶段,超越器械姿势比较充分,但躯干用力动作操之过急、髋部动作向前不够,表现在用力点不是很突出,加速效果不是很显著、出手时的速度不够快、出手角度偏低。  相似文献   

11.
对推铅球最佳出手角度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数学角度对铅球出手前的运动过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对一般抛射运动规律进行数学逻辑分析。结果表明铅球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变化关系;该关系是影响和制约铅球抛射运动的约束条件。这一结果提示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间的合理配置是铅球获得最大远度的最佳出手角度。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用两部高速摄影机及两台瑞士产KISTLER测力台对我国10名优秀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动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①左脚着地后的突停制动与蹬伸动作对提高投掷效果有良好效应;②左腿强有力的支撑与快速蹬伸与投掷效果高度相关;③左臂、左肩及躯干的转动式鞭打动作与力效应特点,以及力梯度、垂直冲量、平面力矢分析进一步表明了左侧支撑用力技术与提高投掷效果的关系;④为用术语方便起见,可将左侧支撑用力技术简称为左侧撑蹬。  相似文献   

13.
采用影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3名优秀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最后用力时躯干动作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掌握滑步推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过程中躯干转动的动作结构、速度变化等特征,对指导实际教学与训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表明,在最后用力过程中,3名运动员的躯干动作是在前振的同时进行有序转动的复合运动.优秀铅球运动员的躯干转动技术表明,最后用力阶段.髋轴先于肩轴达到峰值速度,达到峰值后依次快速下降.在铅球出手瞬间躯干接近垂直状态,有一定程度的"前倾"或"后仰".躯干在过渡阶段的适当前振有利于左腿的积极着地,有利于铅球速度和整个身体重心速度的增加,进而缩短过渡阶段进入最后用力阶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d the role of rotation axes during an overarm throwing task. Participants performed such task and were asked to throw a ball at maximal velocity at a targe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minimum inertia axis would be exploited during the throwing phases, a time when internal–external rotations of the shoulder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 motion capture system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and to compute the potential axes of rotation (minimum inertia axis, shoulder–centre of mass axis and the shoulder–elbow axis). More specificall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a velocity-dependent change in rotational ax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different throwing phases and whether the control obeys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inertia resistanc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mbs’ rotational axis mainly coincides with the minimum inertia axis during the cocking phase and with the shoulder–elbow axis during the acceleration phase. Besides these rotation axes changes, the use of interaction torque is also sequence-dependent. The sequence-dependent rotation axes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interaction torque during the acceleration phase could be a key factor in the production of hand velocity at ball release.  相似文献   

15.
选定进入201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运动员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右侧技术中,右踝关节蹬伸比较积极,右膝角幅度大整个右侧各关节伸展比较充分;左侧技术中,左膝角偏小,蹬伸幅度、左膝关节缓冲幅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一致;最后用力阶段各环节特征技术中,左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速度、右髋速度、右肩速度都低于3位优秀运动员,而铅球出手瞬间右肩速度、右肘速度较强,另外最后用力出手瞬间,出手高度和出手速度都低于我国3位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相应指标。  相似文献   

16.
隋新梅 《体育科研》2012,33(3):82-84,95
运用三维图像解析方法,对张峻的旋转推铅球技术中过渡阶段的身体各主要关节角度变化进行运动学分析,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在不同的时空中张峻各主要环节的角度变化,对其技术进行有效地诊断。张峻推铅球技术的过渡阶段中,投掷成绩在19 m以上时的肩髋夹角都在50°以上,且肩髋夹角与投掷成绩呈显著正相关;随着铅球成绩的提高,左肩角逐渐减小,右肩角变化不大,左髋角度逐渐加大,右髋角的变化不太明显,左膝角度有所增大,而右膝角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现代铅球左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现代铅球左侧技术研究不足的实际,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铅球项目的专业特点,着重对左腿、左臂在推铅球滑步与最后用力两个重要阶段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当今投掷标枪技术正朝着快速助跑和快速投掷的方向发展,这对整个动作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对队员身体的左侧轴(左肩、左腿、左膝和左脚),特别是左侧支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投掷标枪左侧支撑动作进行全面分析,科学论证了左侧支撑是掷标枪技术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节奏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滑步阶段的团身移殿-两腿摆蹬结束瞬间,移臀、两腿摆蹬动作配合的动作方向、距离及时间是决定各运动环节速度的主要因素。在右脚距离地面-右脚着地瞬间,右腿主动收拉右小腿是保持身体运动惯性,维持身体重心继续移动的重要环节。移臀与积极蹬右踝动作是滑步阶段整体速度行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d mechanisms of coordination that enable skilled recreational baseball players to make fast overarm throws with their skilled arm and which are absent or rudimentary in their unskilled arm. Arm segment angular kinematics in three dimensions at 1000 Hz were recorded with the search-coil technique from the arms of eight individuals who on one occasion threw with their skilled right arm and on another with their unskilled left arm. Compared with their unskilled arm, the skilled arm had: a larger angular deceleration of the upper arm in space in the forward horizontal direction; a larger shoulder internal rotation velocity at ball release (unskilled arms had a negative velocity); a period of elbow extension deceleration before ball release; and an increase in wrist velocity with an increase in ball speed. It is suggested that some of these differences in arm kinematics occur becaus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killed and unskilled arms in their ability to control interaction torques (the passive torque at one joint due to motion at adjacent joints). It is proposed that one reason unskilled individuals cannot throw fast is that, unlike their skilled counterparts, they have not developed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to effectively exploit interaction tor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