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竹以其虚心劲节、潇洒多姿的外在形象和不畏逆境、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精神内涵同元代文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追求平淡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成为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求得内心世界安宁和恬淡的最佳载体。以竹为载体的文人作品与道家道教文化中所蕴涵的追求安宁、恬淡的隐逸之情以及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心态息息相关。元代文人的竹情结表现在诗中、画中,竹成为连接元代文人与道教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在元杂剧中,书生形象与以往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同类角色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具体表现为:好色,贪财,精明而虚伪。可以将这些表现的原因归结为三点。即杂剧自身的属性;市民文化的崛起;文人地位下降,作者心态发生改变。这一表现在文学史上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同时对于我们了解元代市民生活以及元代文人心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面对异族的统治,对于元代文人的心态后世有多种不同的揣测。如:1993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的《元代文人心态》的文章中,认为当时文人对宋金都已失望,对有能力收拾残局的蒙古君主带有若干盲目的信任,  相似文献   

4.
元代下层文人选择杂剧的心态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下层文人对杂剧艺术的选择,促进了杂剧的大繁荣。他们在选择杂剧的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了各种心态,主要有宗教的解脱心态、生存的边缘化心态、娱乐的自适心态和价值的凸现心态。  相似文献   

5.
元代下层文人选择杂剧的心态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下层文人对杂剧艺术的选择,促进了杂剧的大繁荣。他们在选择杂剧的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了各种心态,主要有宗教的解脱心态、生存的边缘化心态、娱乐的自适心态和价值的凸现心态。  相似文献   

6.
元剧妓女戏文化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妓业的繁盛、文人狎妓纳娼的生活态度以及蒙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元剧妓女戏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儒家诗学精神被撕破,再加上科举的废止、文人的沦落使剧作家们背离传统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被迫以一种激愤、叛逆的心态在“倚红偎翠”的元代妓女戏中抒写心志,塑造了一批光彩夺目的鲜活妓女形象。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中的一系列士子与倡优的爱情戏,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深刻体现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内涵.通过分析元代士妓爱情戏,来阐述文人形象、倡妓形象和商人形象所蕴含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8.
东坡剧是元代文人困厄剧的典范之作,主要以苏轼贬黄州为题材,体现了元代文人普遍存在的"入世"与"归隐"之间的一种矛盾心态,具体表现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官复原职后的默认失德、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消极避世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元代诗坛盛行隐逸之风、游历之风、雅集之风、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心态和生活趣味的两种倾向:隐逸与游历,是诗人们走向自然的标志;雅集与题画,则标志着诗人们对文人生活的雅趣的热衷。元代文人在雅集中找到了心灵寄托和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当他们充分享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以后,便从内心真实地忘怀于世俗的权贵势利。考察元代文人的雅集之凤,对于了解元代文人生活状况,进而透视他们的心灵,把握元代文人精神世界,就成为元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孙敏 《文教资料》2013,(29):20-22
《庄子·渔夫》以其抱朴归真的隐逸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渔夫形象亦成为历代文人描写的对象。至元代,隐逸之风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心理内涵,有关渔夫题材的创作亦大量涌现,不仅表现在对诗、词等文学创作的影响中,更扩及至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本文就渔夫这一形象及庄子隐逸恩想对有元一代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试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采取典型,拟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1.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12.
辛亥政争中,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了袁世凯,很多论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这不无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民元孙中山让位,它是由当时两大对立的集团清、袁与孙共同直接参与、互相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宋元时武则天形象的建构与文人心态息息相关。北宋时,封建士大夫通过批判武则天,为当时的后妃参政鸣警钟;南宋及元朝时期,人们借反对武则天来反对异族统治,表达驱逐异族,收复国土的愿望。与唐代人对武则天相对客观的态度相比,宋元时期武则天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观念的传声筒。这与宋元文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心态,包括正统观、性别观及道德观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14.
张可久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是元代中后期清丽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曲一改元代前期"艳俗"、"豪放"的特点,呈现出"清丽雅正"、"蕴藉含蓄"的艺术风格,是元代散曲"雅化"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只是下层百姓理想与愿望的体现,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它的社会批判功能。杂剧作家塑造清官形象的社会批判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清官对官场的忧惧情绪,让人们体会到元代政治生态的险恶;通过清官在忠君与保民间的两难抉择,让人们认识到元代阶级压迫的深重;又通过清官们普遍的"徇情枉法"的做法,让人们感受到元代司法制度的疏漏与不公。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元代社会的纷纭万象。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作家张国宾的《薛仁贵》有元刊与明刻两种版本,在人物设置、曲文、宾白三方面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方志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扬州地区方志的编纂达到了顶峰,扬州学者们本着求公和求实的编纂理念投入到修志事业中去,对方志学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他们在体例和内容的设计上的诸多创设,被之后修志者广泛借鉴。在续志方法上,他们所秉持的保存旧志,不掩蔽前人的理念,至今值得后人去参考和借鉴。此外,他们还注意到方志与史书的区别,主张独立的方志学。  相似文献   

18.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初,大力笼络龙虎山天师张宗演,予以他崇高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元世祖此举意在树立蒙元的正统形象,稳定江南的统治.张宗演则顺应历史情势而自我调适,并利用元廷的政治支持,大力发展龙虎山天师道,并以之为中心积极整合江南诸道派而成为正一道派,由此奠定了龙虎山天师道在有元一代鼎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1366年,朱元璋发布《平周檄》,讨伐张士诚。在檄文中,朱元璋斥责张士诚不忠于元、诈降、不贡钱粮等。而事实上,张士诚第一次降元是运用策略的一种表现,其真实目的为反元。第二次降元复反,则是他逆历史潮流,妄图割据称雄的狡诈之举。十年少贡钱粮,客观上使吴地百姓得到了实惠。与整个元朝和明初的高压重赋相比较,在张士诚统治期间,苏州人民的赋税相对来说有较大程度的减轻。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成功之作,对其的研究之文汗牛充栋。董每勘先生对《西厢记》的研究,“就戏论戏”、内容详实、分析精确,成就较高。但是,其研究之文亦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即对其在《五大名剧论》中对崔莺莺寄简、张君瑞踰墙所作的分析提出不同意见,试图为董先生提出的“矛盾”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