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政府环保支出、绿色技术创新与雾霾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雾霾治理作为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政府环保支出、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有效进行雾霾污染治理,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对政府环保支出、绿色技术创新和雾霾污染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梳理,提出相应研究假说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中国216个或104个城市的研究数据,采用面板空间联立方程、动态面板门槛等估计方法,本文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地方政府环保支出、绿色技术创新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本地和邻地政府环保支出均能直接减轻本地雾霾污染,本地政府环保支出还能通过刺激绿色技术创新而间接减轻本地雾霾污染,但邻地政府环保支出的间接治霾效果不显著。此外,政府环保支出对雾霾的治理效果存在门槛效应:当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高时,政府环保支出对雾霾污染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反之则反是。时段比较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后,政府环保支出的治霾效果显著提升;地区比较发现,除了当地政府环保支出治霾效果面临技术约束外,重点区域政府环保支出对雾霾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文构建特定的雾霾污染强度指标并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而诠释FDI对雾霾污染强度的作用机理,以此为基础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识别FDI、自主创新及两者互动影响雾霾污染强度的具体机制,并结合弹性分析法、反事实模拟法及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FDI的雾霾污染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结果表明:FDI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加剧雾霾污染,但可通过环境技术与经济发展渠道降低雾霾污染;FDI与自主创新的交互作用在引起产业结构向污染方向演变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环境技术水平;FDI总体上能降低中国雾霾污染强度,因为其积极的环境技术效应强于负面的产业结构效应,且充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使FDI对减霾的效果提升约857〖WTB3〗%〖WTBZ〗;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时空维度上看,雾霾污染强度分别表现出显著的泄漏效应、滚雪球效应及警戒效应,且邻近地区FDI通过环境规制“逐底竞争”与产业结构“污染化”等途径加剧本地雾霾污染,增强了地区间环境污染的空间联动性。因此,在完善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与FDI的协同效应是比单纯引资更有效的治霾策略。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9,(3):9-12
基于财政压力影响本地及邻近地区污染的内在机制及交通基础设施调节作用分析,利用200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检验财政压力及其与各等级公路交互项对污染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研究表明,财政压力通过税收政策、环境管制、贸易壁垒及资源配置干预影响污染排放;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弱化财政压力的污染空间效应;财政压力及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扩大地区污染差距;环境治理投入对污染产生挤出效应。建议提升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匹配水平、缩小财政压力及交通基础设施省际差距,构建污染治理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探究地方政府投资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在阐述地方政府投资对区域技术创新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同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1)地方政府投资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2)地方政府投资对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其中,当地方政府投资作为门槛变量时,门槛值分别是0.010和0.109;当开放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门槛值分别是0.186和0.852。得到政策启示如下:政府应继续在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创新性项目方面加大投资,但投资水平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此外应适当引资充分发挥外资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5.
从产业集聚外部性出发,结合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借助2008—2015年我国73个PM2.5重点监测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具有显著双重门槛效应,当产业集聚水平分别位于第一、第三区间时对雾霾污染具有显著正外部性,位于第二门槛区间时对雾霾污染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2)环境规制力度与雾霾污染显著负相关。进而提出注重产业集聚动态演进变化、动态调整产业集聚水平,制定严苛环境规制政策、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产业集聚外部性出发结合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借助2008-2015年73个PM2.5重点监测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具有显著双重门槛效应,当产业集聚水平位于第一、第三区间时,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外部性;当产业集聚水平位于第二门槛区间时,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2)环境规制力度与雾霾污染显著负相关。进而提出注重产业集聚动态演进变化,动态调整产业集聚水平;制定严苛环境规制政策,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抵御冲击、快速恢复、持续增长的“韧性”非常重要。从熊彼特发展理论与有为政府理论视角出发,基于278个城市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创业发展与政府赋能对于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创新创业发展显著增强了城市经济韧性,城市经济韧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这意味着本地城市创新创业发展除了可以增强本地城市经济韧性以外,通过空间溢出还可以增强周边城市的经济韧性。创新创业发展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具有空间联动效应和相同趋势;政府赋能对于创新创业发展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并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增强周边城市的经济韧性。政府赋能的调节效应同样具有空间联动效应和相同趋势;政府赋能存在门槛效应,政府要以创新创业发展为突破口跨越门槛,才能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使用2014年我国31省(市、区)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PM_(2.5)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考查EKC假说。全局Moran's I指数表明我国PM_(2.5)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局部Moran's I指数显示我国雾霾污染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滞后模型显示,我国雾霾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EKC假说,雾霾污染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支持EKC假说。第二产业比重与雾霾污染呈同方向变动。降雨量的提高会降低PM_(2.5),从而减缓雾霾污染问题。最后,提出地方政府间要加强环境领域的合作,区域联动,加强环境规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保护生态和促进就业的背景下,环境管制能否实现雾霾治理与劳动就业的双重红利,引发广泛关注。在Copeland-Taylor模型的基础上,将雾霾污染的动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及管制效应,以劳动力市场普遍出现的技能溢价为切入点,构建“环境管制-技能溢价-雾霾污染”的逻辑框架,并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最后探究在技能溢价调节下环境管制政策效应的非线性特征。研究发现:(1)环境管制不仅能通过经济规模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缓解雾霾污染,还会通过与技能溢价的契合与动态匹配对雾霾污染产生多维影响。(2)尽管在样本期间环境管制对雾霾污染的总效应不显著,但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发布与实施,环境管制的治霾成效逐渐显现。此外,随着技能溢价的扩大,环境管制对雾霾产生了先加剧、后抑制的影响,意味着发挥环境管制与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协同效应能助力绿色就业与环境保护的双赢。(3)为实现局部与短期利益,地方政府在治霾上不仅缺乏协同规制,还存在“搭便车”行为,由此全局雾霾治理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从技能溢价这一新的角度揭示环境管制对雾霾的作用机理,对改善环境管制的污染治理效果、落实新发展理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宇  何唯  李鹏  刘皓宇 《资源科学》2022,44(10):2100-2113
在快速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围绕中国典型城市群的城市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聚焦胡焕庸线时空变迁而形成的“美丽中国中脊带”(简称中脊带)的城市化与雾霾污染相关深入研究较为鲜见。为此,本文利用2005—2018年全国314个地级市城市灯光复合指数(城市化)、雾霾污染(PM2.5)及其他方面的面板数据,借助ArcGIS厘定了中脊带及其东西两侧地区城市化与雾霾污染的时空变化,在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理论框架下实证分析了3个区域城市化对雾霾污染的异质性影响并及揭示了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受人口密度低等影响,西侧地区城市化推进速度上升趋势要远低于东侧及中脊带地区;②城市化与雾霾污染的关系在东侧地区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西侧地区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中脊带地区未呈现出显著规律;③在东侧地区通过人口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可缓解城市化对雾霾污染的不利影响,而在西侧地区产业结构效应会加剧不利影响,中脊带地区人口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不明显。以上结论可为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的环境治理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人口集聚规模效应等政策建议提供实证依据,并促进西侧地区高水平的现代化和高质量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徐辉  王成亮  冯国强 《资源科学》2021,43(6):1128-1139
环境分权能否助推由经济与财政分权引起的负向激励,进而影响减排治污效果,以往研究中始终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利用2001—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测算省级环境监管权限的配置格局,结合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对分别以PM2.5浓度、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表征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指标进行回归,以此检验环境分权的减排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环境分权弱化了减排效果,分权程度越高,3种污染指标的污染程度越重,其中对大气污染的作用最大,对水污染的作用最小;②大气污染与环境分权之间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水污染、固废污染与环境分权之间非线性关系不显著;③环境监测、执法与监察3项监管权限的分权程度对污染物减排效果的影响显著为负,其中环境执法的地方分权程度负效应最大,环境监察的负效应最小;④尽管环境分权弱化了减排效果,但将经济事务上的分权激励考虑进模型当中时,环境分权反而对分权激励与合谋污染有抑制作用。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提升环保政策的执行效果,提高地方政府减排的执行能力,对环保机构进行实质性的垂直管理改革势在必然;结合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分权激励,适当给予地方环保政策执行的灵活度,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已对农民生命健康、农村生态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等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现行环保法律在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方面存在立法滞后、执法受制于地方、司法救济难的困境.建议立法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环保执法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多管齐下,遏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相似文献   

13.
吴勋  王杰 《资源科学》2018,40(4):851-861
中国式分权带来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带来的雾霾污染问题也引发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考究中国式分权、环境保护支出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理,可以为中国城市雾霾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73个重点监测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环境保护支出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无论是财政支出分权、还是收入分权亦或是财政自由度均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环境保护支出与雾霾污染呈显著负相关;②财政分权与环境保护支出交互项与雾霾污染呈显著负相关,交互项系数远小于财政分权系数;③经济发展程度与雾霾污染并未呈现出“倒U型”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此提出:完善地方政府环境考核体系,建立官员终身追责制度;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改革环境预算软约束问题;推进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环保约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拉开了中国“环保督政”的序幕,并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环境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环保约谈政策的颁布作为研究契机,结合准实验研究与倍差法,重点探讨环保约谈对企业绿色创新这一“能动式”环境战略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显示:环保约谈为地方政府引致的生态治理压力,能够驱动企业的绿色创新战略,进而产生价值创造作用;从制度供给的路径效应来看,被约谈的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普惠型制度显著促进了辖区内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然而选择型制度的路径效应不显著,但两类制度形成的政策组合是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有效制度形式;从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来看,政府被约谈后,辖区内的民营企业能够通过绿色创新战略积极响应政府的环境治理压力,并且对普惠型制度供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相比之下,具有“政策响应刚性”的国有企业未能利用绿色创新战略响应政府的号召,这可能与国有企业对被动性的末端治理战略的偏好性有关。本文不仅能够在绿色创新视角下完善中国环境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还有利于厘清环境政策对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机理,能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孙岩  张备 《科研管理》2022,43(6):84-93
如何破解运动式治理的弊端是环境政策执行领域关注的重点。立足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这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本文选取了40个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环保督察下典型失败和优秀案例,构建了契合环保督察实际的环境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运用NCA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地方政府突破“运动式”的弊端,实现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运动式治理特征明显的专项行动、市级领导重视、专项小组是环保督察下政策有效执行的入场券,文章肯定了运动式治理对环境政策执行的重要意义;其次,研究发现了政策有效执行的三条路径:“内部驱动型”、“协作驱动型”和“监督驱动型”,并进一步指出内部监督应成为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工具,并且在环境治理中制度设计的作用要大于治理资金的投入;第三,环境问题属性不同会引发领导重视和公众关注之间的替代关系;第四,总结了环保督察下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发生逻辑:被动开启——问题识别与策略匹配——持续跟进。文章进一步指出,对于当前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而言,要从问题出发合理搭配政策执行工具,逐渐摆脱政策执行中的控制思维,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社会与公众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亚琨  罗福凯  王京 《科研管理》2022,43(2):27-35
   本文以企业创新的环境效益为切入点,选取2009—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对环境成本的影响,考察了技术创新的环境导向性,并分析技术创新影响环境成本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环境成本的下降,在借助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等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且技术创新呈现“环境导向”,与自愿性环境成本相比,技术创新或通过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更有利于强制性环境成本的下降;技术创新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重污染企业及环境规制程度高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的环境经济后果检验,验证了创新的环境增益效应,还为企业投资方向选择、社会责任履行和政府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徐浩  祝志勇  叶芸 《科研管理》2006,41(2):73-82
厘清行政环境(行政治理、法治水平)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首先,本文系统剖析了行政环境优化、偏向性投资和技术创新间的作用机制,其次,以2005-2016年我国97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结合动态空间计量模型(SEM)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地方政府偏向性投资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挤出效应,且该效应在西部地区最强;(2)行政环境优化对技术创新具有直接的正向推动作用,该效应在东部地区最强;(3)十八大后,偏向性投资的挤出效应有所下降,行政环境优化的推动效应有所上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4)行政环境优化通过提升地方政府“经济政治人”诉求的机会成本,弱化了偏向性投资对技术创新的负向技术效应。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中介效应可以解释行政环境优化促进技术创新总效应的8.51%。最后,本文认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基层司法部门的省级直管是改善行政环境,进而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2008年苏北N村的铅中毒事件表明,此类事件的爆发与我国目前环境法治的不健全、企业的傲慢姿态、地方政府不恰当的事故处理方式有很大关系.血铅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村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且诱发了社会冲突与社会风险,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血铅事件的规避需要政企集团改变事故处理方式、改革现行环境风险评价体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加强执行力度、建立重大项目的社会风险评价机制和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标准、完善环境纠纷处理机制和公民环境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工业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路径及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璇  贾蕾玉 《软科学》2017,(6):46-50
通过构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治理与投资的收益和效用均衡模型,分析能源消耗结构、环保规制与投资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发现:工业能源消耗结构受到污染排放和治理、投资结构、技术、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由此从产业结构、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