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师觉悟论     
教师专业成长以其自身的觉悟为前提.教师觉悟是一种专业觉悟,是对"教育真谛"的领悟,是教师灵性的生动展现.觉悟的教师须走出自身之"迷"与外界之"蔽",表现出光明正大、大智大慧以及不离正道的气象.教师觉悟要在"持定成慧"和"转识成智"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成长是提高教育质量,夯实教育改革基础的关键。探寻合理有效的教师成长途径是摆在教育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从"内发"与"外铄"两个范畴进行概论,并且统一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因此,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可以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强化教师成长政策保障、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对教学专业的误读将会对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都产生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论文借助专业主义视角,从内涵、特征和过程三个方面对教学专业做了理论解释,初步建构了认识教学专业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教学专业是什么"、"它应具有哪些特征",以及"教学专业的实现是怎样一个过程"等教学专业和教师教育领域内三个本源性问题的回答,论文既从静态角度揭示了教学专业的独特性与应有的规定性,也从动态角度阐释了教学专业的发展过程,对教学专业具有一定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4.
"双创"背景下,积极探索专业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对幼师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展开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教学实践研究,形成了"课程群整合—融合教学—教学产品—双创实践—第二课堂—专业教学"的闭环教学体系,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导师师资建设、完善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融合式教学,提高幼师生专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仅是供大学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或示范学校,还是培养新教育专业人员的学校和供有经验的教育专业人员继续发展的学校。这种合作、共生、互利、互助、平等的关系,使得师范类院校多了一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而中小学教师则可以更加直接地接受高校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训,缩短他们进行继续教育的进程和接受高校专业培训的距离。在皖北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美国一向把科学教育看做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高度关注科学教师的质量。建立专业标准是提高教师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联邦政府在长期支持"国家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建立优秀科学教学专业标准并认证优秀科学教师的基础上,近年又在教育发展战略上强调"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并从政策上和经费投入上提出"投资卓越教学",推广优秀科学教师实践,借以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进而促进整个教育质量提高。本文旨在解读分析美国"国家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开发的优秀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准则、内容、特点,从而为我国试行教师专业标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培训,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教师专业成长就是通过学习掌握相关教育理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去打造教师"硬实力"的过程,属于一个"纯技术操作"层面的过程。不可否认,在教师专业成长中,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但  相似文献   

8.
吴琪 《考试周刊》2013,(97):16-17
"叙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教育叙事"的角度围绕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方面探讨了"叙事"研究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简要论述了"叙事"在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三个作用:"叙事"是完善个人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用逆向追溯方法对徐州市相关教师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专业成长"关键期"进行了界分和总结,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状况进行了教师专业成长"关键期"支持机制的设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路径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物教学》2017,(22):45-47
传统的"同课异构"是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包括"选定课题一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为了青年教师较快胜任教学,降低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程度,通过对传统的"同课异构"模式进行创新:"同一年级教师选定课题—同一备课组集体教学设计(备课)—个人教学再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从而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尤其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话语乃至意义争夺的"战场";在西方教育学术界,不同的研究视角透视出"教师专业"的不同意蕴。特质论关注教师的专业特质,冲突论聚焦教学专业的区隔,情境论审视教学专业的生成,关系论则围绕教师"去专业化"和"再专业化"的议题见仁见智。有关教师专业话语情境性、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本土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即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整体性反思与觉悟;教师专业成长是理性的事业,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信仰理性、认知理性"的形成与发展;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反思与专业成长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是利用教师线上成长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再造和重组。针对目前教师教育方式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提出构建教师个性化生涯发展的"云档案";加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转变传统教学观,重构教学系统、邀请专家远程"坐堂"进行指导;创建网络校本研修环境;将线上教学算进日常工作量,并给予科研积分奖励等一系列策略,希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意见,丰富教师教育方式理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者的核心专业知识是有关教师教育者如何向教师学习者传播教师教育课目内容知识的学问,核心专业素养是作为优异教学示范者的"示—教"、作为"学习教学"的教导与指导者的"教—教(学教)"和作为对教师学习者"学—教"和自己"教—教""教—学教"研究者的"研—教(学教)"能力。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的培育应重在促进其自觉增进角色能力、引导其积极开展教师教育学术研究,并且激励其积极提升基础教育素养。  相似文献   

15.
网络教研以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快捷的传播形式,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方式,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接受专家名师的专业引领,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与同行们在平台上交流沟通,以获取教育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与新策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网络教研已成为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当下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未来使命的分析,学校提出"适切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基于以人为本、适合教育思想、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思考,是基于学校师生现状和未来社会对应用人才实际需求的思考,是基于长远发展。学校以"适切教育文化"引领教师的教学,关注学生、教师的人本、生命教育,学校开展"适切教育文化"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探寻教师专业成长新方位,创新教师专业成长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合作的教学文化。教师"学习共同体"重视教师之间的合作,强调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之间是一种开放、信赖和支持性的同事关系。在平等合作的互动中,学校的教学文化得到改变,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西安某大学附中基于年级外语教研组成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听评课、主题教研、实践反思等活动,唤醒了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激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愉悦与幸福。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教育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教育发达国家兴起之后,以教师"反思"作为逻辑起点来促进教师成长的自主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就被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广泛接受,目前已成为衡量当代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如今在诸多有关教师教育的期刊和文献中,"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反思型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实习关键事件是实习教师在实习期间经历的对自身专业认知水平和专业素质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功能性事件。运用质化研究的方式探究关键事件对实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关键事件能够在知识(经验)、能力(策略)、思维(方法论)、理念(教育观)四个基本层面作用于实习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通过引发实习教师"信息检索—情境理解—认知冲突—价值判断—专业决策—行为实施—结果评价—意义获得"的信息加工过程来完成对关键事件的价值内化。  相似文献   

20.
"独白"式教师专业发展思维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控制教学、控制学生、控制知识的技术思维,因其内在的偏执导致了教师专业发展陷入机械、孤立、平面化、单向度的困境。基于"对话"视阈,从对话、建构和创生等思维取向重新审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强化教学反思,突出教学的自我理解,构建教学共同体等路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独白"到"对话"的思维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