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前一段时间,邮票市场异常火爆,投资邮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将邮票视为“绿色股票”,称邮市为“第二股市”。在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美丽光环包裹下,一大批原来对邮票不甚了解的人纷纷涌入邮市“淘金”。似乎“炒邮” 已完全成了一种投资的手段,而由此引发人们对邮市的种种幻想和大量媒体并非恰如其分的宣传,更使盲从者日众。号称全国四大邮市之一的广州人民公园邮市,在双休日内整个公  相似文献   

2.
相信每一位在邮市里投资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赚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地买进卖出,然后最终的结果却总是不理想,既浪费时间又损失金钱,大部分人都没有盈利。那么,花了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去投资邮市,为什么不能换来丰硕成果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多数泡在邮市里的投资者都太聪明。反应太灵敏,看着某种邮票大涨即追高买入,以期快速致富,而看到某种邮票跌幅加大,立即就去抛售,这样的想法虽然是不错的,但散户投资者毕竟还没有能灵活自如地驾驭邮市的本领,这样多次频繁高买低卖的结果,必然被套,越陷越深。邮市和股  相似文献   

3.
平平淡淡的羊年岁尾,邮市迎来了“猴老三”的发行,使得这枚《甲申年》邮票成为了2004年初的邮市热点。由于“猴老大”(《庚申年》)的光辉形象邮人皆知,且高高在上的市价没有任何一种生肖邮票可以望其项背,因此当相貌不佳的“猴老二”(《壬申年》)甫登场,即引来了集邮者的一片责怪声,也注定了第二轮生肖邮  相似文献   

4.
国家邮政部门为了改变邮市旷日持久的沉闷局面,先后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如恢复中断多年的票、片提前公布发行量;继续缩小邮票发行量;发行一些计划外的“短腿”邮品;对提前出现在邮市的邮品按编码进行查处。可时至今日,效果如何呢?提前公布发行量的做法,没有吸引更多邮人,引来的是片、封的“滥发”。“短腿”邮品的增发,大多只是在版式上有差异,按照FIP的规则,不能算是新品种。虽然在2002年的3、4月间邮市曾出现“井喷”行情,再看看炒作的对象,都是近期“短腿”邮品,这些名义上规定摇号的,怎么会成捆成包  相似文献   

5.
齐敬岩 《中国集邮》2001,(11):32-33
说起今年的邮票和型张,被邮商和邮人重彩包装,着墨最多的要数2001—7《聊斋志异》小型张及邮票。从年初公布邮票图稿,就在邮市引起不小的波澜,受到邮人的期盼和追捧。面值8元的《聊斋志异》小型张,期货价格由12元、18元,一路冲高到24元。等到4月21日正式发行,果然不负众望,一路以每枚45元高开,随后借助市场人气,领涨到每枚52元,形成了复苏邮市中一道不可多得的景观,让人感觉到好像新一轮邮市热已经来临。随着人们预期的“红五月”邮市行情没有出现,邮市一路向淡,  相似文献   

6.
长期进出邮市的人都知道,如今的邮市已不再是邮票的一花独放,而是邮票、钱币、磁卡"三分天下"并带动其它藏品的复合型、多元化市场。进入这个市场的大部分人,都是抱着"满足兴趣、投资升值"的目的。对于新入市的人,在眼花缭乱的藏品中,如果能选好"绩优股",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回报无疑将是丰厚的。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邮市”里拥挤不堪,一个个“邮商”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顾不上吃午饭,但他们却喜上眉梢,因为在邮票的进出之间,他们挣钱了。集邮者也有高兴的,上周,一个老朋友在笔者的办公室说到“邮市”的“火爆”仍然是滔滔不绝。我问他是不是买进中意的邮票了,他赶紧否认,他说,他借着“邮市”的热闹,卖掉了许多邮票,因为现在集邮太累了。集邮者买卖邮票并不新鲜,但集邮者因卖掉邮票而如释重负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了。  相似文献   

8.
“这些天你怎么不去邮市啦?”“没啥去头,离解套还远着呢!”这是一位钟情于邮市炒作的散户投资者对我说的话。邮市自2001年4月底“井喷”反弹行情结束后一路下跌以来,许多入市的邮市散户投资者都深陷其中,连一些资深的邮商大户也在劫难逃。套牢了,怎么办?邮市投资者在如何对待邮票套牢面前,却大有研究。  相似文献   

9.
邮市与入世     
邮票市场——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国的邮票市场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起落都让集邮者悲喜交加:邮市经历高潮时,喜的是手中持有的邮票“涨”了;悲的是一项“怡情、益智、增知、储值”的文化活动带上了一些铜臭味。谁不知邮票这种特殊的商品“只涨不跌”,红了眼的投资者看到钱就忘了一切。虽说此事非偷非盗,但那种对集邮一无所知,又才大气粗的投资者为了挣钱进入邮市,邮市炒做的灾难就开始出现了。邮票跌破面值暂且不说,打折风暴就让无数集邮者寒心。2.80元的邮票竟然只售0.84元。集邮者辛辛苦苦在邮局预订的新邮票,年底便跌得面目全非。虽然热爱集邮的人是不太在乎钱,可谁又能真的熟视无睹呢?这么惨烈的局面实在让人捶胸顿足。  相似文献   

10.
张绍先 《集邮博览》2011,(10):28-29
盛世旺收藏。一场空前的收藏热,正在中国大地兴起。邮票充当“增值生财”的角色,演绎了一下实实在在的敛财的疯狂。 除了我们这些七十岁以上的老头,没有迷失在“邮市炒作”中之外,的确有不少的人在“邮市”的“龙卷风”中。或者攒积了财富,或者付出了代价。  相似文献   

11.
1999年8月4日,国家邮政局特派了一位副处长专程到四川简阳,与我亲切交谈了邮政管理部门将要出台一些启动邮市和保护邮人利益的措施。我把这一好消息在报上刊登后。想不到没有产生大的反响。经了解,许多集邮、投资对邮市已经失去了信心,因为近年来他们预订的邮票总是打折。不久前,我收到天津一位名叫焦心捷的老集邮的来信说。他集邮已有37年历史。他花146元预订的1998年邮票。目前市场上100元都无人要,惊呼自己成了傻瓜,拿钱订的邮票成了“废纸”。他伤心地  相似文献   

12.
大家议论     
《上海集邮》2000,(10):20-20
建议各地邮政部门和邮市共同设立“举报假邮票(品)”奖励基金,对举报者加以物质奖励。如此齐抓共管邮市,对假冒伪造邮票,堵其源,截其流,还市场以净土,那么邮市才能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因邮市上邮票低于面值,为防止营业员向邮贩购入后拿到窗口按面值出售获利,徐州市淮东邮电支局规定,营业部门每月初向财务部门领入新票时,一次性地在邮票背面加盖“淮东邮电支局售票专用章”,戳面  相似文献   

14.
刚刚迈进2006年,京城邮市就受到了假“福娃”的骚扰。一种从“不干胶”小版洗涮加工没有背胶,荧光喷码肉服可见的只卖15元,比正常套票便宜7元的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吉祥物”非正常套票现身;另一种是警方和邮政行业管理执法队查获了数包貌似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全张邮票仿印品,其最大特征是将邮票面值"80分”印成"80年”,以混淆黑白。  相似文献   

15.
夏威夷是美国的一个州,在邮市上看到铭记为“夏威夷邮政”的邮票,面值较高,线式打孔,印制质量不如现行美国邮票,请问是否假邮票?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开春以来,随着邮市逐渐走出低谷,“文革”邮票及其实寄封片的价格也节节高升,“文革”邮票全套新票已从3.6万元涨到4.2万元以上,“编号”邮票也从原来的3000元上涨到4000元左右,而且继续上涨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与此同时,“文革”实寄封片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在邮市上一天一个价,其投资收藏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好。那么,到底是收藏邮票还是收藏实寄封片,哪一种的投资收藏价值更高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便于读者了解、对比和分析,笔者分别制作了“文”字邮票及其实寄封片价格对照表和“编号”邮票及其实寄封片价格对照表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最近,低迷多年的邮市有了一丝暖意。使一些市场投资者和邮商看见了一线曙光。出于对邮市发展的关心与爱护,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邮票敞开供应,以平抑曾经给邮市带来严重损伤的“炒作新邮”。众所周知,1985年,我国发行了世人喜爱、印制精美的《熊猫》小型张,导致一时邮市沸腾,价格飞扬。邮政部门为了平抑市场炒作,随即将《熊猫》小  相似文献   

18.
邮票打折,邮人深恶痛绝,经常有抨击文章见诸报刊。这些文章对打折成因做了精辟的分析,归纳起来为两方面:一是邮票发行量大,二是发行体制有问题。邮票发行量我认为这是微观的问题,它具体地反映了在现行邮票发行体制下,邮政部门非市场化经营模式。市场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表述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微观的方面去考虑,营销学的解释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问题。按照营销学的定义,市场是由买主构成的,即消费群体;而卖主构成行业。这就是说市场的大小是由买主决定的。回首往事,中国邮市的风风雨雨充  相似文献   

19.
欣春 《集邮博览》2003,(1):58-58
今年,当我们走进邮市,身在五彩缤纷的方寸之中,我们发现,尽管国家邮政部门对2002年新邮发行继续采取更积极的政策,但遗憾的是,除了个别品种以外,大多数新邮发行后在市场上仍被打折销售,而以往发行的邮票,被打折的品种可谓数不胜数。邮市并没有因宽松的政策而真正复苏,人们期望的邮市繁荣并没有到来,却见“邮海”中有大批人在往岸上爬。剩下的有人在彷徨,有人在观望。人们疑虑:要真正走出邮市低谷,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20.
蓝洛葳 《集邮博览》2009,(11):76-76
说到金属"邮票",集邮者往往会想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黄河壶口瀑布》三枚金箔小型张,它们的边纸上都采用压凸工艺印制了22K金箔,由于它们既是邮资凭证,又能收藏投资,所以曾是邮市关注的热门品种。仿制邮品充斥市场或许是受到了金箔邮票的启发,近期在邮市上也出现了一些由礼品公司推出的金属"邮票"纪念册,还在媒体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