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西欧文坛弥漫着一种怀疑悲观、忧郁厌世的情绪,被称为“世纪病”。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五四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孤独忧郁、悲观绝望的文学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五四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与十九世纪初西欧文坛上出现的“世纪病”患者群像的渊源与流变,揭示世纪末思潮对五四文学的深刻冲击。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和"局外人"是文学作品中的两类文学形象,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他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内心有不同的挣扎与彷徨,但都有世纪病患者的特征:具有荒诞感,反抗所处的环境,追求形而上的幸福。其心路历程对现代人精神价值的探求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西欧文坛弥漫着一种怀疑悲观、忧郁厌世的情绪,被称为"世纪病"。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五四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孤独忧郁、悲观绝望的文学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五四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与十九世纪初西欧文坛上出现的"世纪病"患者群像的渊源与流变,揭示世纪末思潮对五四文学的深刻冲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人们渴望找到更为贴切更富表现力的词语来描述身边的事物,因此语言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说法,"她世纪"就是其中一个。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女性写作盛况空前,写作进入 "她世纪"(绿色建材网2004年4月14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文学理论的倡导还是在文学创作实践,20世纪的中国文学都仅仅只具有西方近代文学的特征,而并未营造出真正成熟的现代文学形态,也缺乏现代文学生长发育的文化环境与现实土壤。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的变革时代,需要有强劲的人文精神做坚实的基础,与其急切的将2泄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甚至后现代文学对接。不如打稳人文主义启蒙文学的基础。唯此,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才能产生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是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的著史理念,其以整体性的视角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研究视野狭隘的局限,可以更合理地认知各文学形态。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国内较早以"20世纪"命名的文学史著作,与黄修己、唐金海、雷达、赵学勇、朱栋霖、丁帆以及台湾的皮述民、邱燮友、马森等人的编写共同繁荣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园地。  相似文献   

7.
“颓废-唯美主义”是两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艺术特质,当它借助“世纪末思潮”东渐并被本土化后便表现为一种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的文学现象。艺术上的唯美主义,情感上的悲观主义,精神上的虚无主义,是20世纪中国颓废-唯美类文学的基本创作表征;就其本质而言,其创作只求超越但并不追求升华:用非升华的方式来解除源于社会的压抑,用艺术化的创造方式来实现人生之醉。由于它彰显出一种“美的偏至”的价值维度,所以只能脱逸出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轨道成为一种特异的现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17世纪的荷兰绘画多用于室内装饰,在加尔文教与新经济机制的影响下,以家庭为核心的美学享受在绘画作品中得到体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绘画的中心题材和组织原则。而室内画中悬挂的室内画体现了17世纪荷兰人对日常生活的注视,带给人们家庭生活中的视觉与精神享受。也体现了17世纪荷兰社会的艺术状态与市民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有着"五四"时期以来以郁达夫为代表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的影子,以王朔《顽主》中的"顽主"形象为起点,通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零余者"形象,旨在挖掘"零余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边缘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涉及到“典妻”题材并且影响较大的小说有3篇。因为它们同处于百年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其主题就具有一种延承性和共同色调;又因为它们创作于不同时期,其主题就受到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一些有别于他时代的额特质。  相似文献   

11.
“白银世纪’,文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者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文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文学”否定和取代苏联文学。苏联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文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一系列大悲大喜的事件,使新世纪诗歌创作加强了与现实之间的深层"对话",逐渐走出低谷,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时代与人生的中心。但是,对"物"的本质的偏离、误读和艺术水准的下滑、滞后,也令21世纪诗歌在"及物"之路上的行进显得步履凌乱,不够稳健。只要诗人们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调整好"及物"与"不及物",把握诗歌创作中的"度",21世纪诗歌就会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来自欧洲启蒙运动并迅速全球化的哲学理想,现代化是其社会图景。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初期的启蒙救亡、中期的政治遽变、“文革”后的经济建设,至今仍在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前进。然而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决定了现代性进入中国后的曲折与变形。20世纪的中国文学被捆绑在现代化之路上,其审美特质与自主精神都必然受到特定时期历史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同西方启蒙文化所处的根本不同的时代环境的限制和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更由于启蒙文化在其开始就缠绕乃至依傍于社会政治变革,20世纪中国启蒙文化和启蒙文学刚一开始就面临着衰微的命运,或者走向革命,或者走向学术,或者走向闲适,或者被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儒商文学所取代。随着政治斗争年代的过去,启蒙文化、启蒙文学便失去了依托。  相似文献   

15.
靳昕  蔡敏 《外国教育研究》2011,(2):50-54,77
21世纪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美国基础教育界开展了"21世纪技能"计划。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有14个州全面实施了该计划。该计划的技能框架以核心学科为基础,以期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其实施策略包括:制定标准和实施评价;改革课程与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6.
"陌生人社会"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逐步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体现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信任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面对"陌生人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维度,应当提升文学教育的诗性境界,张扬文学经典的精神价值,发挥其制衡性、补充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学  王月 《文教资料》2010,(24):29-30
"渔猎文学"是俄国独特的文学种类,尽管表面上看去渔猎似乎与生态保护是完全背离的,但在19世纪的俄国这个特定的时代和自然条件下,以及人对渔猎活动的理解和表现看,这又是培养一个人了解、热爱、融入自然的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在俄国作家的笔下,成了细致观察自然,记录大自然,表达热爱大自然之情的生态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城市"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相对上海来说,对北京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和薄弱。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北京"经历了五个关节点,即19世纪末、1917年、1928年、1949年和1976年,它们清晰地表现出"北京"的主要内涵与多元面貌;"北京"还在雅俗互补、京味文学、传统因素的传承和政治文化四个方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具体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阶段性发展最终形成社会性运动,是20世纪中国特有的历史现象,而20世纪重庆文学运动具有着区域性运动及全国性运动的双重地位。这就在于重庆文学发展,特别是运动形态特征的承续与更替,与重庆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紧密相连。20世纪重庆文学运动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重庆早期现代化时期,因而文学运动形态表现出城市化与市民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当代城市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到90年代成为叙事文学的主流.其叙事立场发生了从主体性到个人化的改变.城市文学叙事立场的发展变化除了受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影响以外,城市文学创作实践中文化选择的改变也主导了不同时代"人与城市"不一样的想象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