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13年夏天,中国大运河申遗即将经受联合国专家组的"预考",明年就将进入大运河申遗的"角逐"之年。因此,社会各界对大运河的关注度骤然升温。运河申遗的价值有哪些、难点有哪些?运河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保护状况、运河城市的发展等问题研究现状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见证申遗过程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  相似文献   

2.
6月22日,喜讯从卡塔尔多哈传来,中国大运河和中国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申遗成功。由此,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达到47项,居世界第二。杭州也成为拥有西湖、大运河的“双遗产”城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一个大跨度的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涉及沿线8个省市的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城市,杭州人民对这条千里长河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并倾注全力助推运河申遗。本刊这期刊出的《当代马可·波罗重走运河路》《〈遇见大运河〉:用舞蹈语言助力大运河申遗》两文就是用不同的视角和形式为助推大运河申遗成功作出自己的努力。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保护遗产的任务更加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本刊将继续关注申遗成功后的新亮点,刊发相关的文稿和图照,让古老的大运河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3.
沈娴 《文化交流》2014,(8):16-20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欢欣之余,回想这项遗产,除却一些基本数据,我们对大运河的历史似乎知之甚少,对大运河的感性认识很难具象化。大运河的历史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地成了城市记忆的盲点。  相似文献   

4.
栗子 《文化交流》2014,(7):21-24
5月21日,大型原创舞剧《遇见大运河》在杭州大剧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炫酷的舞台艺术与华丽的演出服装交相辉映,它以舞蹈的语言娓娓道来,倾诉中国大运河“开凿、繁荣、遗忘、又见运河”的千年历史,助力中国大运河申遗,从而折射出关注传统、传承历史、保护生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运河文化特点的分析,提出大运河文化开放、包容、创新的3个特点,并从这3个特点出发,梳理出大运河文化与新发展理念的共通之处,寻找大运河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分析大运河与长三角的关系,探寻大运河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以大运河文化引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大运河创新创造文化引领长三角创新发展、以大运河包容协作文化引领长三角协调联动发展、以大运河开放扩散文化引领长三角开放发展、以大运河生态和谐文化引领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以大运河以人为本的文化引领长三角融合共享发展。这一成果对其他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运河纵贯数千里,跨越上千年,至今仍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处名副其实的人类遗产。随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推进,对其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透过大运河的历史探讨世界遗产相关框架下大运河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7.
分析大运河生态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相互关系,理清古老的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丰富生态文明成果,将大运河生态文化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源动力。不仅从上下联动、生态补偿、流域性平衡、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提出传承运河生态文化、构建美丽运河建设机制的建议,而且就以运河生态文化引领打造美丽运河三条走廊,提出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修复河岸环境,打造运河生态走廊;传承历史文脉,打造运河文化走廊;推进文旅融合,打造运河旅游走廊。不仅从理论上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寻找逻辑关系,而且从实践上为弘扬运河生态文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8.
徐继宏 《文化交流》2017,(12):29-32
正《遇见大运河》的世界巡演是用世界文化遗产这样共通的语言,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展示中国形象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过,地球上有两条人造的长线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是中国人的骄傲。一条是万里长城,一条是京杭大运河,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跨越6省2市,止于杭州。而大运河对于崔巍,则是生命的载体和职业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韩笙 《文化交流》2013,(11):2-5
2013年9月27日,在扬州召开的2013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上,大运河申遗力唁员透露,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国际专家,近日正式完成对中国大运河全线132个遗产点和43段河道的现场考察评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尾声,今年的世界遗产大会将最终作出决定。大运河最南端的城市杭州,正举行着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我们走读运河,体验已融入杭州人生活的运河文化。  相似文献   

11.
大运河长长的流水缓缓流淌,波浪节拍应和着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明。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历史的见证,是保护中国古代丰富文化的历史长廊。大运河凝聚着政治、经济、文化、水利、建筑、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价值与信息,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千百年来,在运河(杭州段)沿岸汇聚了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中国大运河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走廊。在这条走廊里,交流是双向的:早期,主要是中国文化输出;后半期,则是外国先进文化输入。大运河的输出在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1254-1324)描述了他看到的  相似文献   

13.
现有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运河均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工技术典范,中国大运河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水利技术巅峰杰作来申遗,开创了首例。大运河"申遗"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全部,它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与想象力。这说明文化是发展的意义来源。  相似文献   

14.
正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诸多东西蜿蜒的水系中,那条以别出心裁的走向而贯南通北的大运河,无疑是最为霸气和吸人眼球的。它的特殊,源于它是人工斧凿与天然河道资源利用相融合的结晶。这项始自春秋战国,历隋唐、宋元而迄明清,不断开凿、修筑、疏浚、改道、整治而成的工程,是中华文明历程中的标志性大工程,我们现在称作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实由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等段)、京杭大运河  相似文献   

15.
CiteSpace分析发现: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大禹治水""李冰"和"大禹"与"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江"和"漕运"。前者的演化路径呈现为从"李冰""郭守敬"及"水利工程"向"大禹治水",再向"导淮""大禹""张謇"及"李仪祉",最后向"治水思想""都江堰"及"长江"转向的趋势。后者呈现为从早期关注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探索、功过评价、个人轶事追溯向大运河漕运研究、大运河沿线城市研究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转向的模式。在研究前沿方面,前者以"李冰"以及"李冰父子""李冰水利功绩"和"李冰修复都江堰"为重点,而后者以"大运河"以及"漕运"和"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与繁荣"为重点。上述分析结果对中国水文化在世界范围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并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讲清、讲明、讲懂大运河文化故事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包括知网研学平台在内的中国知网(CNKI,简称“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借助知识图谱(Cite Space)软件,绘制出中国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运河文化”“文旅融合”等领域,江苏省在这些方面领先全国。就研究路径而言,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学者之间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展开,但是彼此形成的合作网络还不够紧密。在研究前沿方面,相关研究主要以“文旅融合”为重点,注重经济文化层面的发展。基于此,针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发展前景提出3条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两种分类方法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种是按文化遗产和运河的关系亲疏,将遗产分为核心遗产、关联遗产和连带遗产。第二种分法是按照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工程性进行分类,笔者在此基础上略加修正,将大运河文化遗产分为大运河工程遗产、大运河工程相关性遗产及大运河衍生性遗产。根据工程性来确定大运河文化遗产类型对申遗的实际操作有利,也有利于向世遗委员会整体连贯阐释大运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大运河语言解说系统对于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美国伊利运河语言解说系统和国内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解说系统,并借鉴经济学中的产品三层次理论,具体分析大运河解说系统理论与实践对河北大运河解说系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大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总长2700公里。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通过浙东运河直抵东海,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  相似文献   

20.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