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龙 《中小学电教》2014,(10):49-49
随着现代化教育模式的不断进步,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学大纲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相应调整。新课标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推行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掌握创新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靠近自主学习,锻炼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纽带,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在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由网络技术发展而来,其内容以如何处理信息为主。信息技术对于中学生来讲,初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若教师合理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问题将迎刃而解。自主探究有别于传统学习模式,既是对学生的考验,又是教师面临的挑战。本文对自主探究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中的运用思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实施以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新课标的要求中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课程的能力。本文主要在根据自主学习特点的基础之上,探究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安醒珠 《考试周刊》2014,(78):104-105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深入探究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生物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高中生物课堂的主人应当是学生,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自主探究生物学的奥妙.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增强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效果.本文将从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交流平台以及变革教学模式等四方面,深入探究高中生物课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在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它使学生能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并能自主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新课程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捉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杨秀娟 《考试周刊》2010,(54):157-15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中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者,也是教学的核心载体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协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以协作学习思想为指导,通过行动研究进行探索和构建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协作学习模式,以期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协作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交流与管理信息能力,同时也期望本研究能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绩效。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73):118-119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教育中所占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的,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导中学生进行新兴科技软件等的能力培养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专家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新的优势作用,以其丰富而多样的课程资源储备吸引着众多的学校和老师进行使用。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学校联合老师和一些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使课程更加契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校本课程运用在信息化的媒介平台上,老师能够充分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本,以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终极目的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式教学,试图将学生培养成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本文将重点论述探究模式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信息技术课程中探究模式教育的优势,以及探究模式教学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培养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成为新课改的探究重点。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需要重点关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藏族中学有许多中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对新的课程兴趣不浓,所以教师需要利用微课教学来改变学生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发展的。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来源和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爱好、自主探究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出现学习疲劳感,为了让学生更轻松愉悦地把握知识与技能,我们可尝试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玩中学,学中玩,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主动性不高的缺陷,强化学生的探究与创造能力。一、初中信息技术游戏教学解读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游戏化教学融合知识性与娱乐性,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借用一些益智型、健康型等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82):131-132
中学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文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及探究、创新等能力。化学是中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学科,但是这一课程对一部分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尤其是其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对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初中化学课堂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信息技术的教育显得越来越加重要。从中学生的教学出发,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一些基本技能,逐渐培养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课程的兴趣,鼓励他们发挥创新能力,才能够为未来的信息技术研发工作提供实用的人才。本文对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并简要地阐述中学教育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美术四大学习领域的课程整合进行了初步探索,使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工具,促进美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学习美术创造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由于语文是众多学科的基础,良好的语文水平能够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其他学科未来的发展,因此,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这一过程当中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利用互联网来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王国强 《成才之路》2020,(8):132-133
要适应新课改要求,就要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信息技术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探究情境,注重问题的提出,开展小组合作,重视课堂评价,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9.
将MOOC教学模式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降低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于地点和时间的要求,能够让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扩展和共享,能够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及进度,也能够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究初中信息技术MOOC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20.
任建新 《考试周刊》2014,(69):17-17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产物,已成为中学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对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究,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