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图书经销业吴宁日本全部出版物的半数以上是通过出版社一经销公司一零售书店这一途径流向读者的,这一途径被称作正常渠道,或主要渠道,它使得出版物能够顺畅地流通。在这个渠道中,出版流通部门收取的佣金在世界上也是最便宜的。一、图书经销业的性质与业务日本出...  相似文献   

2.
编著关系是指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书刊出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编著关系是书刊出版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组稿、写作、编辑加工直至出版发行后都要涉及这一关系。良好的编著关系可使好作品不断问世。业务知识和技能相差无几的编辑,有的常能组织到好的作品,编辑出版的出版物常得到作者与读者的一致好评;有的就不能。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编著关系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有人说,建立良好的编著关系是产生好作品、出版优秀出版物的前提条件。本文就编著关系产生的基础理论、存在模式与影响因素等作一阐述,旨在和同道一起对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理论性探讨。 一、人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3.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他说:一个发达的出版业的重要标志是看出版物的质量。继承和发扬是文化的特性,而质量是出版的生命。要出版一部好的作品,首先作者要有  相似文献   

4.
编辑思想素质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等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它是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创作出来并奉献给读者。它作为一个载体,把作者和编者的思想、文化、道德、艺术等等传达给成千上万个读者,使读者在阅读或观看的心理过程中受到精神享受。一部好的出版物,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必将感染读者,影响读者,使读者在享受精神愉悦的同时,思想也得到一次洗炼的升华;相反,一部荒诞、淫秽的出版物却像一剂灵魂腐蚀剂,侵害读者的思想灵魂,给社会,给读者造成心理或思想上的伤害。因此,作为出版工作的核心———编辑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思想素质在编辑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安波舜同志说:“一个好的编辑,能够包装一部作品;一个更好的编辑,能够包装一名作家;一个最好的编辑,能够包装一种思想。”由于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必须是读者的表率和楷模。因此,好的编辑,就应该有纯正先进的思想,美好善良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正派的作风。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我国的广播、电视、图书出版部门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应该以党的事业为己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传播一切有益于经...  相似文献   

5.
也为编辑讲几句公道话——图书编校质量之我见■李健近年来,当读者、作者纷纷谴责一些质量低劣的出版物时,往往都把编辑推到了被告席上。一些读者甚至当面指责说:现在当编辑的水平太低了,很多书错误多得没法读。作者也常对出版后的书的质量大发牢骚。当然,读者确实有...  相似文献   

6.
一1991年,我国出版了各类期刊达6056种。这么多的期刊,可以肯定地说都是为读者而编的。因为,如果不为读者编期刊,期刊没有读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容身之地了。既然如此,对于期刊编辑来说,读者就是服务的对象,编者要为读者服务。这就是期刊编辑和读者的根本关系。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说:“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计划性。它要给城乡广大读者提供多方面的、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丰富多采的图  相似文献   

7.
郁进 《出版科学》2001,(4):77-77,76
盼望已久的《出版史料》,终于由开明出版社在北京编辑印制了2001年第一辑,重新与读者相见了.这是对出版史研究做出的新贡献,也是令关心和需要这个出版物的人感到非常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8.
孙颙 《编辑学刊》2011,(3):44-45
在出版这个行当,人的作用,比任何其他条件重要,大概是没有争议的命题。好的出版物的诞生,首先依赖于好的选题的提出,按照现在的时髦说法,就是特别有价值的创意。所以,优秀的编辑,是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业外不了解情况的人,有时会说,书是作家、学者写的,编辑则是剪刀加糨糊的简单劳动。这是糊涂的偏见。作家、学者写的东西,没有优秀的编辑予以发现和推荐,就难以进入读者的书橱。至于在成书过程中,优秀的编辑对作品的诸多贡献,更是可以仔细挖掘的宝藏。  相似文献   

9.
网络出版的多媒体编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种网上数字媒体的制作技术快速更新和相关编辑软件不断升级,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界面日益完善,多媒体网络出版物的质量和效果也在提高。应该说,网络出版的多媒体编辑技术是最富创造性、最具魅力的编辑技术。对网络出版的多媒体编辑技术全面地认识和有效地应用,是网络出版工作和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一网打尽”的技术基础1技术基础网络出版物信息量大,发行快速,动态更新,表现力强,是未来出版的方向。目前Web出版和Email出版中都可以展示多媒体信息。总体而言,网络出版的多媒体编辑技术的基础是相对成熟的、快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闵英 《编辑之友》2010,(9):75-76
所谓经营,从本意上讲,指的是筹划、管理和组织.强调编辑的经营意识,并不是要让编辑去搞销售,而是要求编辑在组织作者、策划选题、加工书稿、装帧设计、与读者交流、市场运作时,着眼于出版的全局进行思考筹划,着眼于市场的风云变幻组织管理.好的出版物,必然留下编辑的经营痕迹.有没有经营意识,是一个编辑能否通过自己的经营把一部书稿变成一本读者喜欢的出版物的重要方面.那么,编辑的经营意识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相似文献   

11.
校对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区别与联系张春融在出版活动中,校对与编辑都不是原稿的第一生产者,都不是出版物的一般读者,但他们都是把原稿变为出版物的生产者或创造者。编校自古是一家,并集于一身,这已人所共知,不再赘叙。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版生产力的发展,编校分了家,...  相似文献   

12.
出版物生产是现代出版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其一般过程大体由出版策划、编辑工作、出版物制作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尽管电子出版技术以及新兴的网络出版技术给传统出版流程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但即便是电子、网络出版,也依然离不开所传播内容的策划、组织、编辑加工以及内容的复制传播等基础操作环节,仍然被归人“内容产业”。当然,不同载体形式的出版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特点;不同国度和社会环境中的出版生产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也会形成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巴金同志在《致〈十月〉》一文中这样写道:“编辑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家无法把作品送到读者手里,要靠编辑的介绍和推荐,没有这个助力,作家不一定能出来。”又说:“编辑要是不能发现新的作家,不能团结好作家,他们的工作就不会有成绩。”这话说的多么恳切,且又语重心长! 编好出版物,提高书刊的质量,一心一意为他人作嫁衣,这  相似文献   

14.
出版市场指体现出版物和出版生产服务供需交换的平台,即出版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出版物,以及向社会提供出版服务、制作加工服务、物流商流服务的一系列行为.把出版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交换其社会劳动,实现出版物的社会价值和价值,这是出版市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出版市场的客体有出版物(版权产品和编辑加工服务结果的物化)、出版社的编辑加工服务和发行权的让渡行使、复制企业的定做复制加工、流通企业的销售服务.  相似文献   

15.
近日,江西省出版总社召开编辑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当前要在抓抗击“非典”的同时,坚持以编辑工作为中心,坚持贴近市场、贴近读者、贴近生活,优化出版物结构,扩大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努力提高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贴近市场、贴近读者,不断创新出版  相似文献   

16.
世界著名的出版企业朗文公司的编辑须知中有这么一条:A good editor always keeps the reader in mind.(好编辑永远把读者放在心里。)这句体现着朗文企业精神的名言向业界揭示了出版者的成功秘诀:以人为本,用心关注读者。 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文精神,主张尊重人的独立和平等,重视人的幸福和人的权利,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对编辑来说,读者决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消费者。出版物是提升人们精  相似文献   

17.
蔡健 《出版科学》2004,(5):62-62
出版物流通是整个出版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出版物流通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出版物流通是出版物生产与出版物消费的枢纽、桥梁和中介,承担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职能.在整个出版工作流程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正是通过它,各种出版物的生产环节才能运转顺畅,处在消费环节的消费者才能获得心仪已久的出版物,并从中汲取科学知识和精神力量,出版物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有机实现,出版物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才能有效展示,出版业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所以说,出版物流通是整个出版工作的"生命线".随着出版流通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这条生命线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必将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壮大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做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编辑创新与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出版创新,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内容创新。出版的内容创新怎么做?说到底就是编辑创新。因为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创新当然也是出版创新的中心环节。如果编辑创新这一环节被忽略了,那么,内容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出版物的内容是经由编辑选择和加工呈现的。如果编辑在内容上不能创新,其他环节即使有创新,效果也会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蒋明 《新闻前哨》2001,(12):30-31
谈到报纸,就离不开读者。若没有读者,报纸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要办好报纸,特别是党报,不能不研究读者心理,这是对每位编辑、记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衡量所出版报纸有无宣传效果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读者,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了解读者,更有效地发挥报纸的宣传作用。 一、读者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报业不断发展,报纸种类的增多,其读者面开始扩大,读者对报纸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后,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报纸作为一种信息资源进入市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读…  相似文献   

20.
万宇 《图书馆杂志》2005,24(8):91-93
要领会编辑、出版活动对于读者乃至社会的多层面意义,从“阅读”人手无疑是最佳的途径之一。阅读,对于读者而言,是信息与观念的接受过程,对于整个出版产业而言,则是重要的消费环节及信息反馈,对于社会而言,正是这些接受或是拒绝出版物所传递的信息与观念的读者个体构成了各个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