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专家咨询法对我国"体育学科能力"定义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哲学视角重新审视了"体育学科能力"的定义,旨在为体育工作者从事"体育学科能力"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高校体育资源的概念、定义及高校体育资源所包括的内容上进行概括归纳,希望通过整理相关理论梳理,为以后的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体育行为:体育法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了体育法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体育行为,它是体育法学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最基本的、可以统帅和建构体育法学理论体系的范畴或概念,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逻辑推演。在确定逻辑起点的过程中对"一般起点"(研究起点)与逻辑起点的关系进行了识别;还提出了考虑体育法学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体育法学与法学的关系、体育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育法学的发展程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目的是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中基础性、本质性的问题。目前,对学校体育目的界定的观点较多,这对体育课程的选择与制定影响重大。“体质派”认为体育教育目的是增强体质;“体育多目的论”认为增强体质不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或不是唯一的目的,体育教育是运动教育。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翻阅大量与学校体育教育及教育目的等相关理论的文献资料。从健康与体质的辨证关系;从体育教育的社会本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及两者的辨证关系来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目的。通过研究认为体育教育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育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产生是近代体育理论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产物,它被越来越多的体育理论工作者们所重视,本文着重阐述了体育思想史的概念及性质;体育思想史和体育史之间的关系;体育思想史研究的目的和价值;研究体育思想史的方法论及方法等,为体育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理论雏形.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一切科学都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而概念又是构成人类思维过程的逻辑“细胞”,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没有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如果概念不明确,常常把一些相临界的事物或现象混为一谈,就无法掌握科学的实质,也不能运用科学的规律来指导实践,以致贻误我们的事业。再者,任何概念都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而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逻辑、理论和比较等方法分析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形成背景和基本概念,并阐述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体系划分.可对第三部门理论与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现代"体育"概念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体育"概念的长期混乱有其国际上的根源、翻译上的根源和认识上的根源.对体育总概念内涵的认同和正确表述有赖于对体育各基本形态的共同特殊性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和概括.体育总概念的某些相似概念使用频繁,亦需尽快规范.  相似文献   

9.
以体育旅游基础理论和体育旅游安全相关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架构,结合目前体育旅游的风险现实案例进行研究。首先从体育旅游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体育旅游的定义,回顾体育旅游发展的历史,然后在这个背景下对体育旅游各个类型及其所属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出体育旅游高风险项目的定义和所属主要项目,并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组织机构这三个层面来归纳出高风险项目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2002~2011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文献进行概括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大的方面。在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其起源、概念、特征及分类、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而在民俗体育应用研究上主要是从其与学校体育、大众健身及旅游等相关方面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民俗体育发展之前瞻。  相似文献   

11.
运用献资料、逻辑分析及专家咨询法对我国“体育学科能力”定义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哲学视角重新审视了“体育学科能力”的定义,旨在为体育工作了解“体育学科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依赖的关键概念,直接影响到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影响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起点是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基础。依据逻辑学关于逻辑起点的科学定义和内在规定性,提出了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藉助于教育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体育课程文化本质是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通过缜密思考和科学论证,得出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通过传承文化而生成文化,而且在于使人"成为人":成为体魄健壮的人;成为精神丰满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这是体育课程文化存在的逻辑前提,是形成体育课程文化论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对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工具的逻辑和角色进行反思,使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3.
主要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事件演进的角度探讨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尤其以"扬州会议"、"农村学校体育年"和"体育新课程改革"为标志性事件,将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划分为前、中、后各10年三个发展时期。着重概括和总结各阶段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特点和历史经验,为促进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与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4.
学科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理论构建的关键概念。在梳理对学科逻辑起点已有的认识基础上,确立了学科逻辑起点的概念,并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对逻辑起点的规定性上做了一些补充。进而通过对新兴学科“休闲体育”的概念问题及其逻辑起点考察认为,体育休闲的称谓更符合形式逻辑的规范,最后得出体育休闲学的逻辑起点为身体娱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追溯社区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践,梳理和解析以往学界关于社区体育服务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等系列概念,试图重新界定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并分析其内涵。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在全球公共服务核心理念的积极影响下适时出现,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概念的重新界定需将我国当前科学的公共服务、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和体育公共服务等概念作为上位概念,且需从广义和狭义层面来对其概念进行合理界定并剖析其内涵。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进行合理溯源并重新界定,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多元化及复合式服务供给机制革新的逐渐推进、服务治理结构的日益完善和科学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健全等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对明确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服务目标、提升其服务水平和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体育初探     
关于体育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相应的概念,体育理论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已有不少较好的提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一是将体育的发展分为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二是以自然体育,经验体育和科学体育来规定体育的发展阶段。最近,又有专家学者根据体育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小体育和大体育的概念,以此来区分体育的发展阶段。本文作为一种理论探索,主要围绕大体育概念的确定和大体育特征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体育旅游中高风险项目的界定及其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旅游基础理论和体育旅游安全相关理论为基本理论支撑,结合体育旅游的风险现实案例进行研究。首先了解体育旅游的相关概念,回顾体育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然后在这个背景下对体育旅游各个类型及其所属项目进行研究,界定出体育旅游高风险项目的定义和主要项目,并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组织机构这三个层面来归纳高风险项目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之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献研究及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在理清“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混用状况前提下,阐明竞技体育的内涵,提出理清“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二概念的必要性,并得出以下结论:(1)对“体育”的理解应扩大并准确其内涵,“体育”与“运动”不是同一层次概念;(2)竞技体育内涵身体性活动、运动属性与社会属性;(3)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所采用的身体性活动、运动;(4)sport(s)应根据情况分别对应于“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5)理清二概念有助于确立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定位,在理论和实践中把握竞技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从界定财富的概念入手,到界定休闲体育的概念,最后引出休闲体育财富的概念。同时从财富的定义、经济学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等方面分析,得出我国城市已经具备了休闲体育财富价值创造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文化"悖论(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引入发生学理论,透过已然的“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对定义背后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进行结构性反思、解构和重构,从而拓宽人们对文化和体育文化的认识视野,帮助人们拆除文化及体育文化“广义”与“狭义”之间的认识藩篱,彰显“文化”和“体育文化”在主客体共同作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启示,为针对不同“生态”的文化特性采取相应的推动文化和体育文化发展的操作办法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