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儿童立场下的诗性德育校本课程带着童心和智慧,以母爱般温婉适切的方式走进儿童的精神生命,走进儿童自在、真实的心灵世界;让孩子沐浴在诗性、德性的阳光下,在诗性智慧的涵育中复活新感性,在诗意情感的流淌中走向心灵自律,在诗意精神的孕育中拓展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出现了关注人的研究转向,一些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都十分重视从"诗化"、"诗性"的角度入手,思考语言的本体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如何将"诗性"与"童性"有机融合,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诗性智慧。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不妨这样理解儿童的诗性智慧:它是儿童最初的智慧形态——一种强烈的感觉和广阔的想象力,是儿童的个体生命与外界相遇时,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创造生成能力,逐渐形成对自我、对人生、对世界带有审美能力的体悟。之所以如此重视诗性智慧,是因为在理性的统治下,儿  相似文献   

3.
"儿童诗教素养",是指基于儿童的诗性主体,诉诸儿童精神世界的富有诗性的教化素养,就教授儿童文学而言,包括儿童文学各文体的鉴赏素养、创编素养、教学素养以及诗性人格塑造素养。由于儿童与生俱来的诗性主体优势,儿童文学的诗性本质特征以及儿童文学教学的儿童诗性属性,所以教授儿童文学必须具备"儿童诗教素养"。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释放其本该拥有的诗性活力。诗性是一种重要的关注世界的智慧类型和思维模式。激发蕴含诗性的课堂教学潜能,就是要植根于本土诗性文化的精髓,借助汉语言独具的诗性优势,从儿童特有的诗性特征出发,倡导教师的诗意性专业存在,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诗性品质。释放课堂教学的诗性活力,就是要营造师生共享的诗性教学生活,构建"和而不同"的师生关系,用美的视角诗意地策划课堂教学,让真挚的教学情感成为诗性活力的催化剂,进而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儿童诗教素养",是指基于儿童的诗性主体,诉诸儿童精神世界的富有诗性的教化素养,就教授儿童文学而言,包括儿童文学各文体的鉴赏素养、创编素养、教学素养以及诗性人格塑造素养。由于儿童与生俱来的诗性主体优势,儿童文学的诗性本质特征以及儿童文学教学的儿童诗性属性,所以教授儿童文学必须具备"儿童诗教素养"。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教育诗性智慧是最早发育也是最早成熟的教育智慧,《论语》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诗教”,而且也在“以诗论教”,具有丰富的教育诗性智慧。它以“志”、“思”和“言”三元所形成的结构为基底,通过“启发”得到典型表征,《论语》所彰显的教育诗性智慧具有理性、真实、简约等显著特点,很难用西方传统诗性智慧的特点来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8.
诗性智慧是维柯《新科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而作为这一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的隐喻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都是探讨人类艺术发生的重要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性智慧理论对艺术发生研究具有重要贡献,它既不同于从外部社会学角度考察艺术发生的"劳动实践说",而且也要比单一的"巫术发生说"和"游戏说"更为全面圆通。中国上古的神话、岩画以及乐舞等原始艺术遗迹,正是以隐喻和想象彰显了人类早期的诗性智慧,体现了人类对此在生存的超越性,从而也印证了诗性智慧理论对艺术起源问题解释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3,(4):13-16
教育诗性智慧是理解教育的最初形式,它是教育理论智慧和教育实践智慧的源头活水,是凭借想象力创造性地理解教育世界的智慧,具有形象性、拟人性、创造性、出神性等显著特征。教育诗性智慧能够克服理性智慧的有限性,超越语言所能表达的意义,让我们诗意地存在于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的朱熹,在对待文学的态度上,虽然主张"文道合一",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表现出重道轻文的倾向,但由于他对"道"的深入探讨、深刻体认和自身丰富的文学实践、审美修养,他的文学思想又具备了鲜明的诗性精神与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1.
“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育,发挥课程对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课程认识的心智品质和课程建设机制的“课程想象力”,强调以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教学共同体,共同推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及课程的人才培养价值功能,其建构和完善是高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谢瑞霞 《成人教育》2013,(12):21-23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社区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可能。课程体系建设的视角决定了社区教育今后的发展空间和高度,社会参与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视角可以使社区教育实现服务社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Michael Young’s article ‘Overcoming the crisis in curriculum theory: 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JCS, 45, 2) is discussed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that the claimed crisis is constructed from a decisive solution, that is the solution determines what is a crisis. But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theory are in need of change. Curriculum research is discussed from an 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focus is on how economic changes and changes in modes of production have created demands that have been met by an increasing trust in competi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nation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has been globalized.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theory ought to problematize and analyse these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s for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It is insight into these changes that are needed as well as a serious 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and direction of formation (Bildung) as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that has to be selected and organized for teaching.  相似文献   

14.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于2019年11月1日-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以"多元视角下的课程整合"为主题,本次课程论坛围绕课程整合的理念、路径、经验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沿循课程整合的应然思考、课程整合的国际经验、课程整合的中国故事这一逻辑,本文对论坛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然后面向未来,提出课程整合研究应注重丰富整合意蕴,统筹分合关系,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课程变革的研究由结构一功能视角转向文化一个人视角。在文化一个人视角下,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适应性由四个重要因素构成:思想上的认同、能力上的胜任、情感上的关注以及文化上的融合。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架构,为我们研究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6.
课程教学大纲可以有效保障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而课程则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和核心,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很有必要。文章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儿童文学课程大纲为例,通过对其儿童文学课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论述,以期对我国高校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有所借鉴,从而对我国儿童文学课程设置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启示,并能够灵活借鉴美国相关课程设置的优点,使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模式。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的,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之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课程选择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挑选、确定学校实施的课程的过程。四种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车秀英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1):61-63,70
课程标准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标准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经过对旅游企业的深入调研,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将其应用到高职涉外旅游的教学实践中。较好地实现了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更多的导游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影响教育国际化的诸多因素中,课程国际化是核心。在高职院校引入国际化课程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从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的视角,分析高职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方案,通过将国际化因素融入到课程设置和实施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试行《课程标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在《课程标准》试行的研究中,如何选择研究方法和视角非常重要。文章拟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方法对《课程标准》的试行作一肤浅探讨,试开辟体育课程领域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